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国内外粮食安全判定的相关指标和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特点,选用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作为区域粮食生产安全预警的指标;从全国粮食安全层面考虑,确定了区域各预警指标的警限.为了综合反映东北三省的粮食生产安全状况,建立了综合各预警指标的粮食生产安全指数,并在各指标警限基础上得到粮食生产安全预警指数的警限.然后借助GIS建立空间处理模型,实现粮食生产安全预警.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和辽宁两省2000年粮食生产安全程度低于2003年,而黑龙江省则相反,其在2000年的粮食生产安全程度则高于2003年.东北地区的粮食贸易数据验证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2.
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丰产丰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避免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正确识别、选购农药显得尤其重要。1假、劣农药的危害假劣农药会给农业生产带来5个方面的危害:一是起不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二是可能发生药害,导致减产,严重的可能造成绝收;三是有可能引起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其带来的后果是人畜因食用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农产品,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影响身体健康,同时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假劣农药在安全性上存在极大隐患,农民在施用时,可能直接引起…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区域粮食安全,在2009年9月份对陕西省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和凤翔县)1218户农户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现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县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量、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在陕西省均居于前列,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调查...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对内蒙古1949~2007年的粮食生产进行动态分析,并对粮食安全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内蒙古的总人口基本呈现直线增加趋势;耕地面积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但总体上仍呈现增加趋势;粮食单产明显增加,且增加幅度大于粮食总产量;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均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但空间上还存在着差异,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加强农药安全监管,严禁违禁农药、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生产环节,泰宁县农业局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利益。 一是加强农药质量管理。加大市场监督抽查力度,深入经营企业进行重点抽查,依法查处非法添加隐性农药成分、经营假劣农药等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粮食生产函数研究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粮食生产函数模型预测模型。从而对粮食生产的发展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研究,预测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地分析西北黄土高原原旱作农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借用系统动态预测方法展示了旱区粮食供需系统前景,在此基础上对旱区农业系统中人口生产与食物生产、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为本区农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复种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提高单产和扩大播种面积是我国粮食总产持续增长的两个重要方面,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粮经饲作物争地矛盾日益突出,靠发展种增加播各面积是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关键途径,近年来我国复种指数年增长数0.80%,已达到155%,复种年增播种面积49万hm^2,根据我国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及灌溉地状况,继续扩大复种尚有潜力,经系统分析论证表明,我国耕地复种指数潜力要达181%,达到潜力时可年增产粮食7590万,干旱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及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开发战略应以“立足区域,基本自给,适当调剂,优化结构”为指导思想,通过生态化建设,综合化治理,产业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实现食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陕西渭北旱塬3个代表性的苹果生产基地县(长武县、白水县和洛川县)Ⅰ 340户农户的调查发现,渭北旱塬果粮交错区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对粮食生产带来了限制,对区域粮食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3县粮食均不能自给,粮食自给率低;粮食种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玉米比重增大;粮食构成中...  相似文献   

12.
借助3S(RS、GIS、GPS)技术,在地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水资源是土地生产力限制因子的祖历河流域,建立了流域粮食单产10年平均值的产量估算限制因子回归模型。通过将该模型与GIS耦合,模拟了全流域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布,以乡镇为离散单位,统计分析了流域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及其空间分布,分析了流域粮食供需现状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结果表明:祖厉河流域主要以雨养农业为主(旱地面积占总耕地的92.74%),由于水资源短缺,旱地粮食产量普遍偏低,单产在630.1~1 231.5 kg·hm-2之间,仅有水浇地单产的1/4~1/5,而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灌区粮食产量较高,可达3 750~5 250 kg·hm-2;全流域粮食总产量4.17×108 t,人均粮食产量481.94 kg·人-1,粮食产量能够满足流域人口需要。虽然人均粮食产量小于395 kg·人-1的乡镇有16个,占全流域的25.4%,但可以通过流域内部粮食调配,实现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移动平均法,应用陕西省近31 a粮食产量数据对其未来10a粮食综合生产潜力进行了短期预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单产提升幅度较小,年均每公顷增长46.2 kg;粮食总产上升缓慢,年均增长10万t;在粮食产量构成中,小麦产量及其比例下降,玉米产量及其比例上升,水稻与大豆产量及其比重变化较小;各粮食作物单产均稳步提升;人...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粮食安全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等方面构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1998~2007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最近10年里陕西省粮食安全总体是安全的,但是各地市差异明显。由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值F的大小可以将陕西省粮食安全大致分为3类地区:关中地区的咸阳、渭南、宝鸡属于粮食安全区;铜川、榆林、安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其他地区属于粮食基本安全区。影响陕西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分布不平衡、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等。认为应该从保护耕地、水利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储备以及粮食预警等方面保障陕西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为建设用地、灾毁等;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粮食总量年变化率与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耕地面积减少量和因其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说明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减少,耕地资源数量是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地矛盾将更趋尖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在分析甘肃省2000-2007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产量和播种面积两个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变化及其结构变动趋势。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呈波动型增长趋势,基本形成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结构,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玉米、大豆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水稻、小麦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但具有一定的质量和效率比较优势。提出了可为东北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和粮食生产布局借鉴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粮食生产中旱灾发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辽宁省1949~2007年的干旱灾害和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分析了干旱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辽宁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49~2007年辽宁省干旱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性加重发展,21世纪前期最高,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80年代后期其次;(2)辽宁因旱灾粮食减产量从1981年开始显著增加;(3)干旱灾害强度指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