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疆棉花栽培品种对棉蚜抗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新疆栽培的10个棉花品种上棉蚜种群数量变动的分析表明,品种间抗蚜程度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中棉所23、新陆中3号、军棉1号和大铃棉等品种上蚜虫数量显著多于其余品种。中植372叶片多毛,棉酚含量高,表现为抗蚜;品种间棉酚含量与感蚜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感蚜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单宁、可溶性糖含量与抗蚜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供试品种的表皮厚度均较薄,不足以影响蚜虫的取食。  相似文献   

2.
蚜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在甘肃等西北内陆棉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皮棉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生物技术把抗蚜基因导入棉花培育抗蚜虫棉花新品种,是综合治理棉花蚜虫危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鉴定。李燕娥等人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在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对转基因棉苗进行培养;祝建波等人直接在田间对己进行基因转化或转育的棉花叶片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都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效果。胡丽华等人报道大田筛选所使用的卡那霉素的适宜浓度为4000mg.L-1。但是研究地域不同,结果也不尽一致。为…  相似文献   

3.
大豆蚜胁迫对不同抗蚜性大豆材料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大豆材料的抗蚜机理,初步研究了蚜虫胁迫后不同抗蚜性大豆材料叶片内MDA含量及各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大豆蚜24 h后,不同抗蚜性大豆材料MDA含量及SOD、POD、PPO和PAL活性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表现为抗蚜性越强,MDA含量变化越小,SOD、POD、PPO和PAL活性提高越明显.由此可见,在蚜虫危害胁迫下,感抗品种间SOD、POD、PAL和PPO活性的变化程度与大豆的抗蚜性机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抗蚜虫棉花新种质的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外源抗蚜基因导入棉花的研究结果,温室内苗期共检测出75棵抗蚜单株.应用PCR技术对其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70个样品出现阳性扩增,阳性扩增率为93.3%.与受体品种相比,转基因抗蚜棉单株蚜虫着生量仅为受体品种的20%~50%,蚜害指数减退率分别比受体品种减少65.13%~82.23%,表明转基因抗蚜棉大田期的抗蚜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玉米新品种田间抗蚜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自然感虫状态下,采用5点取样法记录玉米蚜虫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危害状况,对21个品种用蚜量比值法进行抗蚜性鉴定,对玉米蚜虫高峰期蚜量比值测定玉米抗蚜性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抗蚜性差异较大,金西南8号和陇玉1号为高抗品种,桂单203、青青601、珍禾978、周玉913、贝玉10、普玉3号、水金玉8号、云合2号为易感品种。玉米蚜虫天敌数量与玉米蚜虫口数变化规律出现相对一致性,玉米品种的益害比与蚜量比值呈幂函数关系,益害比随蚜量比值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环境气候室人工接蚜虫鉴定和累计蚜情指数(Iaa)评判法,对22份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显著,在抗性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为负增长,产生的有翅蚜少;在感虫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并伴随大量有翅蚜产生.Iaa值从高抗蚜品种的...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可用于抗蚜性研究的棉花种质资源材料,2015―2016年对“七五”至“九五”期间鉴定的抗蚜性1级和5级的共计47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重新鉴定。根据2年的结果,共筛选出7份抗蚜材料和3份感蚜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抗蚜基因的挖掘及遗传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耐蚜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耐蚜能力,1998~1999年以11个有代表性的大面积推广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蚜虫自然严重发生状态下,以小麦千粒重损失率为测定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的耐蚜性及品种遗传背景对耐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蚜虫危害条件下,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千粒重损失率平均达24.76%,最低值为15.99%,最高值为34.90%,但没有发现高抗蚜虫的品种;小麦品种间耐蚜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百农64、偃展1号的耐蚜性最强,温麦6号的耐蚜性最弱。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品种耐蚜性主要受自身遗传背景的影响,亲本耐蚜性强的品种耐蚜性一般较强,亲本耐蚜性弱的品种耐蚜性一般较弱。  相似文献   

9.
从1982年起,我们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进行了棉花对棉蚜的抗生性鉴定方法的研究。在培养皿内用培养基培养棉叶,在棉叶上接种蚜虫,根据蚜虫在棉叶上的生存和繁殖情况来鉴定不同种质资源的抗生性差异。将该方法和罩笼接蚜试验比较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现将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棉花茸毛性状与抗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对棉花多毛和少毛品种蚜害指数的均数差异进行t值测定,结果为高度显著,证明棉叶的多毛性状有抗蚜作用。二、棉花茸毛是几个细胞簇生在一起或是单细胞的。分布在叶脉上,主脉多,侧脉少。随着植株生长发育,茸毛逐渐增加,对蚜虫的抗性也随之提高。三、本文介绍BPA等25个茸毛密度大,纤维较长的多茸毛棉花品种,供抗蚜性研究或育种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及其与表型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抗蚜虫的小麦种质资源以及获得小麦抗蚜性选择的形态学指标,2002~2005年对国内外460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蚜性鉴定,并对其中40份抗蚜性不同的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抗蚜性存在明显差异,分为高抗、中抗、低抗和不抗四种类型。筛选出抗蚜材料30份,占参试材料的0.65%,其中C273(印度)和兰麦(陕西柞水)表现高抗,其余7份和21份材料分别表现中抗和低抗。40份不同抗蚜性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研究表明,植株蜡粉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颖壳颜色与蚜量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穗密度与蚜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长、宽及长宽乘积、叶色、芒长、颖壳茸毛等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颖壳颜色、蜡粉和穗密度可以作为小麦抗麦长管蚜选择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抗蚜棉花材料对棉蚜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系统调查和室内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抗蚜棉花材料对棉蚜的控制效果。田间鉴定结果表明,在苗蚜发生高峰期,6个转基因抗蚜材料对棉蚜的抗性不同,蚜指减退率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09-2和09-4的抗性较好,接近抗性2级水平。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和亲本对照相比,除09-2和09-4材料的棉蚜单雌产仔量略增加外,其它材料均减少,其中09-1、09-4、09-8的棉蚜产仔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生命表参数表明,和对照材料相比,不同材料的净增值率、平均世代周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来说,09-2和09-4材料对棉蚜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对麦二叉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在室内22℃条件下,采用网罩法对UFRGS105064-3等8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系)上的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寿命、生殖力等生命参数进行了观测,组建了麦二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和成蚜生殖力有显著影响,在抗蚜性强的品种(系)上,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延长,成蚜产仔量减少;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供试燕麦品种(系)中,UFRGS105064-3、燕2007和白燕2号的抗生性最强,其次为MF9715,QO245-7、OA1251-1、108C105和UFRGS097018-3抗生性较差。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物学参数发现,抗蚜品种(系)对蚜虫下世代抗生性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并且这种影响随着燕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3种氧化酶与辣椒抗蚜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氧化酶(AsA-POD)与辣椒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叶组织内PPO,POD,AsA-POD活性在受蚜虫侵害后均明显提高,但高抗和抗蚜品种较高感和感蚜品种反应更灵敏,在接虫初期其POD,PPO和AsA-POD活性即上升到一个很高水平,活性增强远远高于高感和感蚜品种,且在受蚜虫侵害后保持稳定的高活性水平;高抗和抗蚜品种叶组织内的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在受蚜虫侵害前后均保持稳定不变,没有新谱带的出现,而高感和感蚜品种在受蚜虫侵害后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有变化,蚜虫侵害前其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与高抗和抗蚜品种相同,但受蚜虫侵害后分别减少2条和3条。相关分析表明,辣椒受蚜虫侵害后,叶组织内POD,PPO和AsA-POD活性的增强及POD和PPO同工酶谱的稳定性与辣椒抗蚜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春小麦对蚜虫的抗生性机理及蚜虫对寄主的适应性机制,选用抗蚜性不同的8个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灌浆期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小麦抗蚜水平与麦长管蚜无翅型孤雌胎生蚜酯酶(EST)活性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H)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蚜虫EST活性与春小麦抗蚜水平有关,GSH活性与小麦抗蚜水平无关。穗部及旗叶蚜虫EST活性均与其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7(P=0.04523)和-0.7214(P=0.0380),与有翅蚜分化率接近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7(P=0.05911)和-0.7317(P=0.0336),与仔蚜繁殖率相关不显著。穗部及旗叶上蚜虫GSH活性均与其存活率、有翅蚜分化率及仔蚜繁殖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引进花生抗蚜材料(Ec36892)的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和1992年对引进花生抗蚜材料(Ec36892)和我国3个花生栽培品种进行了花生蚜虫和花生条纹病毒(PStV)病抗(耐)性鉴定。结果表明,Ec36892表现出较强的抗蚜作用,可作为一个很好的抗蚜材料,供育种部门选用。  相似文献   

17.
2004—2008年黄河流域国家区域试验抗虫鉴定结果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4-2008年黄河流域国家区试棉花品种的抗棉铃虫性鉴定进行综合比较评价,包括不同年份蕾铃被害减退率和幼虫校正死亡率、抗性程度的区间分布,蕾铃被害减退率区间分布和幼虫校正死亡率区间分布情况,明确了目前黄河流域国家棉花品种的抗虫性水平和今后的抗虫育种发展方向,以期为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审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仕伟  李晓鹏  陈甲法  吴建宇 《玉米科学》2018,26(2):156-160,165
蚜虫是玉米主要虫害之一,抗蚜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是有效防治蚜虫的主要途径。试验在重虫区三亚乐东试验基地,连续两年对222份玉米自交系在自然发病的条件下进行蚜虫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确定危害度为抗性评价指标,同时筛选出15份高抗蚜虫自交系。结合血缘追踪发现,抗性材料主要来源于Reid、lancaster种质。  相似文献   

19.
为给小麦抗蚜品种(系)培育提供有价值的抗源,在温室盆栽网罩条件下,采用蚜量比值法对68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中抗和低抗麦长管蚜的品种(系)分别占1.46%、9.69%和22.62%。参试品种(系)抗蚜材料百分比排名前3的地区分别是河南省、山东省和湖北省,抗蚜比例最低的3个地区分别是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四川省。在供试材料中,华麦8号、华麦9号、扬麦158、良星99、济麦22和陕229可作为小麦抗蚜育种的优良亲本,其大部分衍生后代对麦长管蚜具有较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20.
玉米抗蚜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危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近年来在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蚜虫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玉米抗玉米蚜种质资源不丰富,迄今未发现对玉米蚜完全免疫的玉米材料。玉米对玉米蚜虫的抗性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多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对基因、两对基因、两对互补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目前仅定位了少数抗蚜性位点,对玉米抗蚜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