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粮食增产工程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十一五期间,黔东南州实施粮食增产工程38.62万hm2,粮食总产284.59万t,播面占十一五期间全州粮食总播面的25.55%,总产占39.56%,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全州粮食总产连年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粮食增产工程以普及“两杂”良种,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杂交玉米育苗移栽两项重点适用技术为实施突破口,配套综合适用技术,向中低产田土地区、技术薄弱地区、边远贫困山区推进,提高农业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和综合配套技术的到位率,提高粮食单产,是贵州省稳定增加粮食的主要途径,对确保全省粮食自给和安全,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任务下达遵义市后,实行行政干部与落实计划相结合、技术干部与任务实施和指标完成相结合、技术与物资相结合、干部任务完成与奖惩相结合、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相结合、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特点及增产能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淮海平原包括京、津、冀、鲁、豫、苏、皖等7省(市)的337个县(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95年粮食作物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2%和24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97%和527%;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  相似文献   

4.
《种子世界》2011,(6):65-65
中央财政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加大扶持粮食生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资金保障力度。国家粮食增产财政保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着力加大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投入,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资金保障力度;着力建立健全利益保护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着力支持改善农出基本条件、农业科技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增产增效的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 《作物杂志》2012,28(3):12-15
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在"十五"基础上,国家"十一五"期间继续施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该工程立足三大平原(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12个粮食主产省)、重点面向三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三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经过5年的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区"建设合计5568.67万hm2;"三区"共增产粮食4866.48万t,增加经济效益852.92亿元,创建出一批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体系,取得了一大批超高产典型和重大科技成果,人才、基地建设得到加强,为我国粮食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襄阳市是全国二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以占中国0.34%的耕地产出了全国近1%的粮食产量,可谓名副其实的鄂北粮仓.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43.325亿kg,比2003年增长88.8%,比1978年增长158%.年提供给国家的商品粮近25亿kg,已经连续6年实现粮食增产丰收.  相似文献   

7.
粮食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耕地减少、资源短缺的现状已难以避免,粮食增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保障粮食供给平衡的责任将十分艰巨。通过积极推广粮食生产技术来巩固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对于粮食供应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主要从提高育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水平方面阐述了粮食生产技术,以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  相似文献   

8.
毕节市粮食增产工程实施的成效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毕节市实施水稻粮食增产工程,与非项目区常规栽培相比,增加粮食总产1462.3万kg,水稻项目区人均增粮27.17kg;实施玉米粮食增产工程,与非项目区常规栽培相比,增加粮食总产11168.97万kg,玉米项目区人均增粮56.32kg,社会效益显著,对区域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取专家问卷调查形式,系统研究了专家对我国粮食增产技术发展重点的观点,总结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八大类增产技术的重要性优先序:品种选育技术在三大作物中均以较大优势排列第一位,肥料及施肥技术均排在第二位,而种植制度和防灾减灾技术均排在三大作物八大类技术的后两位;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在水稻和小麦增产中作用相对较大,均排在第三位,玉米生产中比较重要的是农业机械与耕作技术,排列在第三位。保障我国粮食作物的可持续增产,优良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其他技术对不同作物增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种业导刊》2013,(11):36-36
为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业部2013年在总结高产创建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成组装了58个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按照相应的技术模式图操作,农民种田更轻松省力。据测算,示范区域产量将超过现有大田产量的20%。  相似文献   

11.
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董文 《作物杂志》2008,24(4):23
总结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区域特色丰产配套技术体系,三大作物理论研究和超高产攻关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从项目区增产增收、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评价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殊的生产资料,不仅是物化的科学技术,也是一切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更是农产品数量增加、品质改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前提。掌握了品种,就掌握了农产品在市场竞争激烈中的主动权。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周口市各级领导一直把种子工作作为我市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如皋市粮食生产现状及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对如皋市粮食生产的发展提出探讨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到本世纪末粮食上“两个台阶”。即全国粮食总产量1990年达到4250~4500亿公斤,2000年达到5000亿公斤,保证全国人民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的水平。这是建设四个现代化,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粮食高产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1988年在印度召开的高产研究座谈会,1990年8月在日本召开的14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上,高产研究也作为会议主题之一。新中国建立50年来,我国政府对粮食高产一直十分重视,奖励一些粮食高产研究者,目前不少省、市在部分地区正开展“吨粮田”(即产粮15t/hm2),双千田(粮食产量过7.5t/hm2,产值15000元hm2)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作物高产技术种类繁多,因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地区间生产力差异很大,1990年白银市玉米单产高达8798kg/hm2,隰县为7299kg/hm2,而府谷县谷子单产只有429kg/hm2,大豆只有250.5……  相似文献   

16.
良种繁育推广对河南粮食增产300亿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良种更新换代对我省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 1.1河南省2004-2008年夏粮生产情况见表1。2004-2007年,我省小麦总产量由2004年的504.1亿斤提高到2007年的598.8亿斤,增加约95亿斤,平均单产由680斤/亩提高到760斤/亩,提高了80斤/亩,平均每年增加20斤/亩,主要原因是全省小麦品种进行了第九次更新换代,一批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如郑麦9023、新麦18、周麦18等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三个品种2007年的播种面积达到约2500万亩)。  相似文献   

17.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省农委认真分析了贵州省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和多年来抓粮食生产的经验,提出了“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道路,以科技为支撑抓好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种子世界》2013,(1):50-50
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部署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会议并讲话。余欣荣强调,在工作思路上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注重科研与行政相结合,依托科研单位,依靠行政推动,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模式;二是注重有区域特点的增产模式与现代农业的普遍要求相结合。要在总结各地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集成组装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求的增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9.
黔南扁穗雀麦是贵州省草业研究所选育的优质牧草新品种,属国家级新产品。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河南省粮作区粮食生产的现状,指出了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粮食价格偏低、生产成本较高,规模小,耕地逐步减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农资市场混乱,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粮食收储质量差等。提出了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保护耕地是稳定粮食生产的保证;依靠科技创新、保护环境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农业领域的有关法律、政策宣传、监督管理、政策倾斜是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