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闽南山地桉树种/种源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闽南山地引种的19个不同桉树种/种源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尾巨桉、巨尾桉及广西尾叶桉属高产型树种,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35.3-53.3m^.hm^-2,其山地造林后表现适应性强、树干圆满通直、林木分化程度低,林相整齐、生产力高、经示范推广收效显著,是闽南山地短周期工业原 造林的首选树种,值得大力推广引种。  相似文献   

2.
鸡尖在闽南山地的引种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尖(Terminalia hainanertsis)使君子科落叶乔木,原产海南,热带树种,一类商品材。心边材区别小,材色鲜淡一致,波纹柔和美观,材质坚硬而重,耐海水浸渍,干燥后不开裂,不变形,很耐腐,是优良的造船、桥梁、车辆、建筑、家具等优良用材。我们于1964年从海南引进在厦门及周边闽南山地栽植。  相似文献   

3.
闽南山地4种优质相思树种的引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闽南山地引种4种优良用材相思树种的生长效果及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卷荚相思和厚荚相思生长迅速,在闽南山地的贫瘠土壤上仍表现出较高的生长量,26个月生平均树高达7.0l-7.25m,平均胸径8.4l-8.97cm,单株材积达0.0215—0.0235m^3,与闽南山地同等立地条件下引种的巨尾桉或尾巨桉的生长量相当甚至超过.同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较适合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树种在闽南山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介绍马鞭草科云南石梓、海南石梓、柚木在福建泉州南安罗山国有林场的引种表现,进行了树木种子处理与收集贮藏试验,种子播种育苗及种子发芽试验,分析它们的生物学特征、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以及山地造林生长情况,总结出云南石梓、海南石梓、柚木的山地造林技术,并认为海南石梓可作为重点用材树种在闽南山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黄波罗在山西省的引种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波罗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属珍稀濒危树种,主产我国东北地区。在近年山西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该树种在大同、太原市,及忻州、晋中地区海拔680m-1200m、气候较湿润寒冷的地方,引种是成功的,其最大树龄30a,且生长良好,无病虫害,这一事实为山西省推广繁殖该树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闽南沿海沙地引进3种桉类树种、3种松类树种进行试验,并营造木麻黄与湿地松、马占相思、乌墨、柠檬桉混交林。经4年观测认为,柠檬桉、巨尾桉、刚果桉3种按树在沿海沙地适应性强、生长量大小分别为巨尾桉>刚果桉>柠檬桉;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3种松类树种只有湿地松在砂质海岸适应性强,火炬松和加勒比松长势弱;木麻黄与湿地松、柠檬桉混交效果比木麻黄纯林好。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城市绿化树种引种驯化的一般要求 ;总结了目前吉林市绿化树种应用及引种驯化情况 ;对引种驯化技术作了介绍 ;指出在积极引进外来树种的同时 ,也要挖掘本地优良特色品种 ,以使城市绿化树种更加丰实  相似文献   

8.
闽南山地引种树木的中试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9年起在厦门同安开展热带、亚热带树种引种驯化试验,先后有133种定植成功。1972年开始引种树木的上山中试造林,包括木兰科的火力楠、灰木莲,红花天料木科的母生等15科36个树种。中试造林结果表明:火力楠、母生、八宝树、南洋楹、米老排等5个树种为适宜在闽南山地进行大面积造林的用材树种。  相似文献   

9.
1990年德宏州林业科学研究所从缅甸、广西、广东、德宏等地引进和收集了8种生长性状表现较好珍贵用材树种,在所辖区内开展造林试验,造林22 a后对各种造林树种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比较,试验得出,德宏地区造林中可以95%的概率保证木荚豆(Xylia xylocarp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高大含笑(Micheliu.excelsa)、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盈江龙脑香(Dipterocarpus Retusus)、毗黎勒(Terminalia bellirica)树种均宜选用,高大含笑为最佳造林树种,可在德宏大力推广,红花天料木不宜选用,为淘汰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封开县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封开县珍贵用材树种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封开县珍贵用材树种有14科19属27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5种,被子植物10科14属22种。特类材1种,红木类材4种,一类材20种,珍贵药用材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珍稀濒危植物稀有种3种,渐危种3种;古树6种;对珍贵用材树种的主要分布和经济用途进行分析,并对封开县发展珍贵用材树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巨尾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的生长造成极显著的差异,其中,P肥对巨尾桉生长极端重要,N肥次之,最佳施肥配方是N200P150K0(kg·hm-2),即每1hm2林地施N肥200kg、P肥150kg,不施K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9株不同立地条件的20年生湿地松人工林的优势木的树干解析,利用实测数据拟合生长动态方程,结果表明:Ⅰ类地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4a,Ⅱ、Ⅲ类地出现在第6a;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Ⅰ、Ⅱ类地为4a,Ⅲ类地较迟,大约在6~8a;材积连年生长量在16~18a达到最大,但在3种立地条件下都未达到数量成熟;利用已有数据拟合出的不同立地生产过程的方程,精确度较高,可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八宝树在闽南山地的引种表现,通过对其开展相关试验,分析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以及山地造林生长情况,总结出其相应的栽培技术。八宝树在闽南山地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速生性,年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为1.54 m和3.0-3.5 cm。  相似文献   

14.
闽南沿海山地混交林种间关系的演变过程 ,大体可以划分为相对稳定时期、竞争初期、竞争盛期和竞争后期等 4个不同的阶段。相对稳定期主要采取幼林抚育方法 ,而以局部松土除草为宜 ;竞争初期主要采取块状透光伐 ,伐除强度约为30 % ;竞争盛期则采用疏伐的方法 ,调整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将高生长量的品系与抗逆性强的品系杂交获得桉树杂交新种无性系ZL9、ZL11、ZL15等,与引进的抗风无性系SH1、W 5、M1在闽南山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ZL9、ZL11、ZL15表现出早期较好的速生性,且抗逆性较强。这些无性系5个月树高可达到1.8-3.0 m,比SH1无性系提高19.4%-43.1%,比W 5无性系提高1.5%-41.7%,存活率94.6%-97.2%。特别是ZL15适应性最强,在贫瘠立地上仍有较高生长量,体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采用裂区区组设计开展肉桂施用氮、磷、钾肥试验研究,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肉桂林生长量、生物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理施肥能明显促进肉桂人工林的生长、增大肉桂林的叶面积指数,利于生物量的积累,施肥水平不同,其促生效果也不同,N、P、K肥对肉桂林产量的影响具有同等重要的性质;肉桂林的最适施肥量为每株尿素300 g左右、过磷酸钙400 g左右、氯化钾为200 g左右;最大施肥量为尿素330.0 g/株、过磷酸钙388.2 g/株、氯化钾204.5 g/株,养分配比为2.3:1:1.7(wN:wP2O5:wK2O);在类似本试验的立地条件下(Ⅱ类立地级),当施肥量尿素超过450 g/每株、过钙超过450 g/每株或氯化钾超过300 g/每株时,均有可能发生肥害.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适宜鄂北岗地的造林树种,提高造林成效,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2018年鄂北岗地“精准灭荒”工程造林项目进行了调查,比较各树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造林第二年生长情况,结合主成分分析并聚类,综合评价各树种的造林效果。结果表明,11个造林树种间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盖度、新梢生长量及中心干枯死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油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最高(96.7%±2.0%、94.9%±2.7%),湿地松盖度最大(0.097±0.011),刺槐一年生梢最长(39.8 cm),油茶、湿地松、柏木中心干枯死率低;造林指标的综合评价值(D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油茶、湿地松、女贞、柏木、刺槐、栾树、桂花、重阳木、银杏、樟树、槲栎。通过聚类分析将11个造林树种分为4 个类群,最适宜的树种为油茶、湿地松和女贞,比较适宜的树种为柏木和刺槐,适宜性差的树种为栾树、桂花、重阳木、银杏、樟树,不适宜树种为槲栎。油茶、湿地松、女贞、柏木、刺槐综合表现较优,可作为鄂北岗地造林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林木引种驯化的程序、科研成果推广、乡土树种的驯化、引种驯化与良种选育结合以及加强林木引种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福建省引种成功的树种有200余种,驯化栽培成功的乡土树种40余种,确定了一些主要造林树种优良种源,对一些优良树种无性繁殖技术有所突破,建立了外来树种和乡土珍贵树种良种生产基地。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