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调查早期人们将木质纤维素材料进行转化的努力,同时也将其确定为纤维素生物量,包括: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纤维素(cellulose)和木质素(lignin),作为原材料来生产食、药用菌。这些领域涵盖了食用菌生活史的研究以及遗传、育种的应用,所有研究均试图改善菌种质量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木质纤维素。近十年来,科学家也致力于探索发展新学科-“蕈菌生物学”(Mushroom biology)取代“蕈菌学”(Mulshroomology)、“蕈菌产品”(Mushroom products)区别于“蕈菌生产”(Mushroom production);“保健品”(Nutraceuticals)区别于“滋补品”(Nutriceuticals)。食用菌科学研究推动发展了食用菌产业及其相关的食用菌栽培和生产,因此,食用菌生物技术产生出食用菌产品及其相关的食用菌衍生(物)产品(mushroom derivatives)(食用菌滋补品/食品补充剂)。这就是现代食用菌基础工业的两个分支。通过对21世纪人类健康潜在影响的预测,回顾世界食用菌及其产品的市场产值状况,得出结论:“非绿色革命”(nongreen revolution)。“非绿色革命”已经并将继续保持对全球长期San食营养、卫生健康、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和经济及社会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应该强调的是,优质、讲信誉的食用菌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是获得公众长期信赖的重要保证并奠定世界食用菌市场持续繁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香菇、平菇、秀珍菇等7种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菌丝生长状况、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和木质纤维素含量,探讨不同食用菌对猕猴桃枝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以期为进一步利用猕猴桃枝生物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猕猴桃枝可作为7种食用菌栽培的原料,但生长适应性不同,食用菌对猕猴桃枝基质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秀珍菇选择性降解木质素效果最佳,栽培20 d后木质素降解率达35.6%;平菇对基质中纤维素降解作用最好,栽培25 d时纤维素降解率达48.3%;鹿角灵芝对基质中半纤维素降解作用最强,栽培30 d时降解率达68.3%。  相似文献   

3.
《中国食用菌》2005,24(1):35-35
通常人们都习惯地把“蘑菇”称为食用菌,其实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一些有毒的蘑菇就不算食用菌。严格说来,所谓食用菌是指高等真菌中可供人们食用的大型真菌。现有被鉴定的数百种食用菌,在分类上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纲、科、属、种,它们都有各自的名称。  相似文献   

4.
1前言零排放(零排放的研究和倡议的简称)理念“地球资源有限,人类必须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对于我们大家都很重要。研发可持续利用木质纤维素废料技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废物排放和使产品增值应是零排放的关键。众所周知,在农村和城市都有大量的木质纤维素废料,通常是来自农业、林业和家庭。而一个较经济可行的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废料的方法就是种植食用蕈菌。食用蕈菌是高营养的食物,如今,由于许多食用菌可产生一系列引起营养药、制药(如抗肿瘤、免疫调节药物、高胆固醇调节药物等)和食品(如风味化合物)产业浓厚兴趣的代谢产物,业已成为开发利用的新领域。据报道,高等真菌几乎所有的主要种类,都含有生物活性多糖,其中以蕈菌类最多。有数据表明,隶属于182个属的660种蕈菌含有抗肿瘤或免疫多糖。蕈菌子实体、深层发酵菌丝和培养液都是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来源。2在巴西的应用前景2.1零排放的概念零排放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完全利用或零排放”的概念,这是建立在最终充分利用所有材料以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上来说,没有浪费,也不会产生对社会或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废弃物。换言之,生产加工核心产品的副产品应被作为生产二级或三级核心产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酶学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目前为止,有关食用菌酶学的研究与其它生物相比,可以说是不够系统的,且已知的情况都较为一般。关于它们的结构、作用方式和酶反应动力学等还知道得很少。酶工程和酶的分子生物学还有很多空白待填补。早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食用菌中酶的存在及其种类和活性的高低。五十年代主要注重了酶对纤维素分解的应用研究,同时较广泛研究了多种食用菌酚氧化酶的性质。特别是近年来,食用菌生产的价值日益广泛地  相似文献   

6.
《浙江食用菌》2008,(4):61-61
知名品牌值得信赖随州市守信用重合同企业本厂是从事食用菌病虫害研究与防治的专业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随缘”产品以实用、高效、质优、价廉而畅销国内十几个省市区。如今在国内众多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随时可见“随缘”产品的身影。本厂生产的“金点二代”克霉灵继2004年被江苏省宿迁市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市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专用杀菌剂”后,产品销量节节攀升,2007年9月本厂“金点二代克霉灵”又顺利出口朝鲜,率先实现了国内食用菌杀菌剂产品出口零的突破。【疣霉净】蘑菇疣孢霉特效杀菌剂。蘑菇疣孢霉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它蔓延迅速,从菇体染病到出现病症只需要十天左右,发病严重时可造成蘑菇绝收,是当前蘑菇栽培中危害最大的病害,被专家誉为“蘑菇癌症”,而用本品尽早防治,效果显著。【如使用本厂产品无效果,按货款双倍退款】【鸡爪菌绝杀王】本品是根据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机理,由专家历时3年而研究完成的一个科学配方,经3年多全国大面积的试用,发现它对因子囊真菌而感染的鸡爪菌有极强的触杀功能,因其疗效显著,受到全国各地菇农的好评。【天天菇耳壮】食用菌浓缩高效生长素。内含食用菌生长必须的各种微量元素,能促进香菇、平菇、木耳、鸡腿菇、金针菇...  相似文献   

7.
生物增温发酵剂对稻秸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志勇  凌霞芬 《食用菌》1994,16(4):11-13
蘑菇培养料的制备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及生化过程,由于蘑菇菌丝更容易利用堆制发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机复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菌体蛋白等,因此在了解蘑菇的营养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利用生物增温发酵剂堆制发酵过程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有目的地配备原材料,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备适合于蘑菇生长的培养料,达到高产优质栽培的目的。众多的有机复合物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统称为木质纤维素)的变化显得最为重要,它们的变化影响着其他有机复合物的形成,还影响着培养料中的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全碳全氮、可溶性碳氮、可溶性糖、无机盐以及蘑菇原基形成决定因素之一的碳氮比的变化。因此着重讨论了生物增温发酵剂对木质纤维素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97年世界食(药)用菌生产栽培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估计1997年全球食用菌产量616.08万t,1981年至1997年间世界食用菌产量年增长超过12%。但是,双孢蘑菇的产量从1981年占总产量的71.6%,降至1997年的31.8%,尽管双孢蘑菇产量从1981年的90万t增加至1997年的195.59万t,增加了2.2倍。这主要是因其它食用菌菌逐渐普及,特别是香菇。香菇产量炎18万t增加到156.46万t,从占总产量的14.3%增加到占25.2%。平菇由3.5万t增加到87.5万t,从占总产量的2.8%增加到占14.2%,近年来又有十几个新种已小规模商业化,且具很强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食用菌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药用菌生产的主要国家,1997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391.83万t,占世界总产的63.6%。香菇是中国产量最大的菇类,1997年产量达139.7万t,相当于本国食用菌总产量的35.6%;毫无疑问,在水生风信子(water hyacinth)上栽培凤尾菇和在咖啡渣上栽培香菇的成功,将会大大提高拉丁美洲食用菌的产量,在拉丁美洲这两种富含木质纤维素的废弃的随时随地大量可见。  相似文献   

9.
依托于云南"真菌王国"丰富的野生大型真菌资源和云南农业大学几十年真菌研究历史以及几代真菌学者、教授的学科积累,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正式于2000年挂牌成立。研究所以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生物学研究、保护性开发利用研究为研究重点,以解决云南省野生菌产业发展和人工栽培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遇到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菌糠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收获子实体后剩下的栽培基质,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菌糠数量越来越多,菌糠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未见相关报道。本试验中以不同食用菌菌糠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菌糠中的细菌、真菌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糠样品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群落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从属水平来看,未分类的细菌群落占优势;所有菌糠样品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群落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从属水平来看,优势属为食用菌自身所在属。  相似文献   

11.
本刊摘编 《蔬菜》2014,(6):59-59
<正>近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名为"蘑菇还是少吃一点吧"的帖子,大体意思是由于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特强,因此每人每月最多只能吃200 g蘑菇。这种说法并不科学。食用菌确实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但是,富集能力强并非针对所有的重金属,也并不意味着重金属含量会超标。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9~18日,庆元县由县人大吴泽民主任和风景旅游局叶泉清局长带队,在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的大力协助下,组织考察了我国台湾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和食用菌餐饮业发展情况。考察的单位主要有台湾生物科技企业、工厂化栽培工厂、休闲菇类农场、菇类生产合作社,还穿插着体验菇类餐饮,这些企业在台湾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参观的葡萄王生物技术公司和金颖生物技术公司,是台湾最具实力的两家食用菌生物科技公司;青松农场日产15吨杏鲍菇,是台湾最大的杏鲍菇栽培工厂;蕈优菇业的“蘑菇部落”是集工厂化栽培和体验销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模式代表。  相似文献   

13.
西方近代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近代双孢蘑菇栽培技术与近代农学一起开始传入我国。所传播的内容不仅是蘑菇的栽培技术,还带来了真菌分类知识、生物双名法以及菇的形态构造、繁殖、营养、对外界环境的要求等生物学基础理论,还有菌种制作、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包装等领域的知识与技术,这些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大多至今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科学知识的运用,正是西方近代蘑菇栽培与我国传统食用菌栽培的最本质区别。由此,也促进了我国多种食用菌的科学发展,为实现食用菌新法栽培铺筑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蕈菌学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蕈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一七○三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当然,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相似文献   

15.
简述我国食用菌标准化及实施标准中监管不力的状况,突出论述了食用菌术语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引用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国家有关部门对审定术语的原则及使用术语的规定。对“真菌”、“蘑菇”以及“食用菌”三个学科领头术语的有关争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我国食用菌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附属的“蘑菇型”农家副业,发展成为专业的、门类齐全的食用菌产业。1980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只占世界的第五位,年人均占有量不到0.2kg,排在世界之尾,而且品种单一,主要是蘑菇。经过10年的发展,总产量、总产值、出口创汇额等主要经济  相似文献   

17.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又称中国蘑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但草菇采后易开伞、10℃以下低温易自溶,限制了其远距离运输与产业的发展,是最不易保鲜的食用菌之一.因此,通过阐述国内外食用菌采后的不同保鲜方法,从物理、生物和化学3个方面介绍这些方法在草菇保鲜上的应用,以期为草菇企业提供保鲜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生物增温发酵剂中TM1产生的几种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孢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它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完全由培养料提供,但培养料中的大部分原料蘑菇菌丝不能直接利用作为营养源和能源,首先要通过堆制发酵打破培养料中一些原有基质结构并部分转化为有机复合物,而这一系列的物质及能量变化过程与堆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菌丝向胞外分泌多种酶又密不可分。因此,在了解蘑菇的营养需求基础上进一步对堆制发酵过程中酶的特点进行研究,能使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制备适合于蘑菇生长的培养料,为了更好地阐述生物增温发酵剂中的微生物TM_1,在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蘑菇高产的理化原因,我们避开了培养料中的其他微生物类群,而单一对生物增温发酵剂中的微生物TM_1,所产生的几种酶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生态农业,其地理集聚具有特殊性,探究我国食用菌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意义重大。文章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产业集中率和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4个指标,揭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地理集聚特征及空间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食用菌产业呈全面快速增长态势,空间集聚整体呈现不断弱化趋势,其中双孢蘑菇产业的集聚现象最强,平菇产业扩散程度最大;从空间演变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具有整体优势(特别是平菇和双孢蘑菇),产业集聚水平由南方逐渐向北方提高。据此,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种植模式,形成食用菌产业集聚带,以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别士平  熊明 《食用菌》2010,(6):7-8,16
<正>双孢蘑菇在分类上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中文别名为蘑菇、洋菇。双孢蘑菇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40%以上。笔者通过分析荆门市双孢蘑菇产销现状,挖掘荆门市双孢蘑菇产业发展潜力,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荆门市双孢蘑菇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