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香榧品种起源考证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从历史文献考证和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古树调查资料分析得出香榧是榧树Torreya grandis中的优良类型(单株)经无性繁殖培育而成的榧树优良品种.香榧起源于唐代,扩大栽培于宋代,元、明、清三代得到规模发展.由于会稽山区榧树的应用历史悠久和社会经济条件使香榧得以保护和发展起来,所以是香榧的原产地域.香榧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优良的品质和原产地域而区别于一般榧树及其他变异类型.香榧是优良品种和著名的产品品牌,除正宗香榧外,其他品种类型均不能称为香榧.图1表1参20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浙江会稽山脉地区香榧品种的果实品质差异,以茄榧、细榧、油榧、斯宅木榧、珍珠榧和长籽榧为试验材料,对其果实表型特征和含油率指标进行测定,并对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香榧品种中油榧含油率最高,达到63.26%,而珍珠榧含油率最低,只有41.07%。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香榧种子油脂肪酸组成,香榧种子油主要含有8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占总脂肪酸的80%以上。茄榧、油榧、珍珠榧和长籽榧种子油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与细榧种子接近;除长籽榧外,茄榧、油榧、斯宅木榧和珍珠榧4种香榧种子油中金松酸的含量显著高于细榧,分别为10.30%、10.30%、15.10%和11.60%。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香榧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香榧的生物特征,从造林地的选择、香榧苗的管理及栽培、抚育管理、抗旱保苗、病虫害防治及树形象管理等方面探讨了香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核桃(Juglans regial)起源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文献及国内外研究报道,结合化石鉴定、地质孢粉、炭化核桃和有关核桃细胞学、酶学研究,对中国核桃的栽培起源,进行了较深入的考证,提出世界核桃起源不是一地而是多地,并根据中国近年研究资料认为中国是核桃起源地之一的论点。  相似文献   

5.
香榧由于种植困难、结实迟、产量低,香榧栽种面积和产量增长不快,市场紧俏。因此,适时总结香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香榧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香榧系第三纪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的珍贵经济树种,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最好的经济林树种之一,介绍了香榧种子繁育技术,包括苗圃地选择、采种、催芽、播种及苗期管理等,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山市香榧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建宏  张宏民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6):165-165,167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境内种植着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香榧树。香榧不但可用于木材、食用、还可用于医药,有化痰、止渴、清肺润肠、消痔等功效,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经济果树。介绍了香榧的丰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精选良种、立地选择与整理、播撒种苗、生长期管护、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香榧的栽培抚育技术,包括种植地选择、精细定植、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贮藏等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诸暨香榧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内最大的香榧集聚地,各气象要素与香榧生长、采摘的关系密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公园内香榧会馆(北纬29°42′18″,东经120°29′51″)自动站气象观测站采集的日雨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气象数据,研究枫桥香榧主要种植区域的气候特征、气象预报、天气预警,以及对香榧经济的影响,为香榧种植区的为农气象服务提供基础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0.
香榧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香榧的观赏特性,探讨了园林应用前景,对香榧苗选择、绿化配置和栽培管理等技术进行了阐述,旨在推动香榧的园林化应用,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香榧Torrega grandis `Merrillii' 雌花芽为材料, 研究了芽体中内源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 )和赤霉素(GA3 )的提取、纯化方法和色谱测定条件。结果发现以石油醚作萃取剂, 并结合添加水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过Sep-PakC18小柱处理可达到较好的提纯效果。采用ODS-C18反相柱和Waters 486 型紫外检测器。用甲醇-水(体积比为50∶50 , 用乙酸调节pH为3.0 )作流动相, 流速为1 mLmin-1 , 柱温设为25 ℃, 进样量20 L , 分离IAA 和ABA 时紫外检测波长为280 nm 。分析GA3 时紫外检测波长为210 nm , 选用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回收率高, 重演性好, 符合痕量分析要求。从2004 年2 月21 日至4 月29日的香榧雌花芽分化过程中, 芽体中IAA 和GA3 的质量分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ABA 的质量分数表现出上升略下降再明显上升 的变化。图4 表4 参11  相似文献   

12.
调查表明, 浙江省诸暨市共有香榧古树40 754 株, 其中散生古树398 株, 古树群古树40 356 株。古树是指100 年生以上的树木。古树群是指10 株以上成片生长在一起的树林。调查发现并确认了最古老、最高和冠幅最大的香榧古树。参5  相似文献   

13.
土壤呼吸及其控制机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长期围封的大针茅草地(Fenced grassland,FG)和自由放牧草地(Grazing grassland,GG)为对象,通过不同温度(5、10、15、20、25℃和30℃)和添加混合凋落物的室内培养途径,探讨了长期围封对草地碳矿化(或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42 d内,长期围封的大针茅草地的土壤碳矿化累积量高于自由放牧草地;土壤碳矿化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围封对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不显著,Q10值介于1.1-1.9之间.添加混合凋落物使土壤碳矿化表现出了明显的激发效应,且自由放牧草地的激发效应高于长期封育草地;在培养的前7d,土壤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强,激发效应最高值达6.38;但在整个培养期(42 d)土壤激发效应15℃为最大.从长远角度看,中间温度更有利于土壤激发效应以及土壤碳矿化.在相同的有机物质输入状况下,长期围封大针茅草地的激发效应更低,可能是大针茅草地在长期围封状况下仍然具有碳固持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EgrGATL1(Eucgr.I01882)是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糖基转移酶GT8家族中GATL子类GATL-a子组的成员,多参与细胞壁组分如果胶、木聚糖等的生物合成。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表明:EgrGATL1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相对表达量较高;不同低温(-8,-4,0,4,8℃)和4℃不同时间(0,2,6,12,24,48 h)处理对EgrGATL1都有强烈诱导作用。4℃不同时间处理下,EgrGATL1基因共表达产物主要参与代谢途径分析数据库(KEGG)中的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途径。干旱胁迫对EgrGATL1有诱导作用;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EgrGATL1表达呈现瞬时诱导效应;200 mmol·L-1氯化钠(NaCl)和100 μmol·L-1脱落酸(ABA)对其表达有抑制作用,而且随处理时间延长,2种处理对EgrGATL1的抑制规律有很强同步性。这些结果说明:EgrGATL1有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壁组分生物合成和AB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调控,在巨桉低温、干旱和高盐等非生物逆境响应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榧树适生区分布,有助于理解该物种分布区的变迁历史和未来保护策略的制定。基于45个有效地理分布点以及19个环境气候变量,利用Maxent模型与ArcGIS对不同时期云南榧树的适生区进行模拟,其ROC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接近于1,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可用于预测云南榧树适生区。结果表明,刀切法Jackknife和气候累计贡献率显示,影响云南榧树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和最冷月份最低温(bio6)。自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中期再到当前,云南榧树种群质心迁移路线为高黎贡山—丽江—维西,面积变化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当前我国云南榧树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地区,预测2070年在4种不同碳排放模式下,云南榧树适生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北移,且碳排放越高北移程度越明显。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云南榧树适生区呈向北迁移的趋势,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情景下,云南榧树的分布面积不会减少,四川极可能成为云南榧树新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利用SSR荧光标记对榧树雄株5个野生居群的121个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为榧树雄株遗传背景、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良种质筛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榧树基因组DNA,设计引物,通过荧光引物PCR扩增方法,利用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检测榧树雄株的多态位点。【结果】24对引物共检测到85个等位基因,变幅为2~7个,平均每个标记有3.542个,其中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有1.915个。5个居群的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65,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08。5个居群中,多态位点百分比为75.00%~95.83%,平均为82.50%,居群遗传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嵊州居群、临安居群、富阳居群、黄山居群、淳安居群。居群间的基因流为4.172,遗传分化系数为0.096,遗传分化程度很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居群的遗传相似度为0.865~0.978,平均为0.932。【结论】雄性榧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榧树雄株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但居群间也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5个居群可以分为3大类群,这与表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比较相似。图4表6参32  相似文献   

17.
以突破种鳞第8周至第15周种子的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香榧幼胚胚龄、生长素等对香榧胚性愈伤组织以及体细胞胚直接发生的影响,筛选出高胚性感受态的香榧幼胚胚龄,并根据幼胚内源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质量分数检测结果,初步确定了高胚性感受态的香榧幼胚生理特点。结果表明:在SH附加0.1 mg·L-1 NAA培养基中培养,第9周幼胚的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最高,为48.3%,第10周幼胚的体胚直接发生率最高,为42.7%;而培养于SH基本培养基中的第14周幼胚直接萌发率最高,为65.1%。香榧不同胚龄幼胚内源ABA及IAA质量分数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香榧幼胚的内源IAA及ABA质量分数具显著差异(P < 0.05)。其中香榧第8周幼胚内源IAA的质量分数最高,为53.90 ng·g-1,随着胚龄的逐渐增加,内源IAA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第15周内源IAA质量分数最低,为35.60 ng·g-1。内源ABA质量分数随着胚龄的增加呈先缓慢下降,再快速上升,后下降,其中第15周达到最大值,为160.20 ng·g-1。通过对香榧幼胚离体培养及内源激素的测定,发现香榧第8~12周幼胚具有较高的胚性感受态。该研究结果对维持香榧幼胚高胚性感受态,开展香榧胚性愈伤组织及体胚发生培养条件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采用GC-MS方法分析鉴定了香榧种子的外种皮、内种皮和胚乳萃取液中内源物种类及其相对含量,同时以白菜种子为受体材料进行生物测定,分析香榧种子不同部位内源物对白菜种子发芽和生长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萃取液中含有多种内源物,主要包括烷类、酚类、醇类和酸类等;外种皮和胚乳的乙醚萃取液中含有2, 6-二叔丁基对甲酚,相对含量为100%;外种皮和胚乳的石油醚萃取液中的二甲基环戊烷含量较高,均大于13%,而内种皮中含量较低,为9.41%;胚乳的甲醇萃取液中含有邻苯二酚,相对含量对43.19%。可见,外种皮、内种皮和胚乳中均存在萌发抑制物质,外种皮和胚乳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内种皮的抑制作用较弱,其中,种皮甲醇萃取液中所含的烷类物质以及胚乳甲醇萃取液中所含的邻苯二酚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100%,而内种皮乙醚萃取液中所含内源物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香榧绿藻Chlorella sp.是一种附着在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枝、叶上的藻类。为探明香榧绿藻的种属类别及亲缘关系,探究香榧绿藻的生物学特性,以3个不同地区的香榧树上采集的香榧绿藻为试验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观察香榧绿藻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提取香榧绿藻DNA并进行18S rDNA序列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特异性扩增,最终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香榧绿藻由A组和B组2种不同形态的绿藻组成,不同地区香榧绿藻形态存在差异,但主要以A组形态绿藻为主。根据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A组香榧绿藻与引起番茄绿藻病的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形态相近,B组香榧绿藻与引起黄瓜绿藻病的丝藻Ulothrix sp.形态相近;但香榧绿藻对pH值的反应规律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相近。通过序列比对发现,2种形态的香榧绿藻的18S rDNA和ITS区基因序列也与栅藻科Scenedesmace的Asterarcys quadricellulare的同源性高,相似率达100%。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将A组香榧绿藻初步鉴定为栅藻科的Asterarcys quadricellulare,B组香榧绿藻为其变种,且2组香榧绿藻与同属于栅藻科的Scenedesmus sp. SM15_4(KT778094.1)的ITS区基因序列相同。香榧绿藻具有较好的耐碱性,生长周期长且不容易腐烂。这些生物学特性赐予香榧绿藻在香榧树上长期寄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香榧瘿螨Nalepella abiesis对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叶片的为害机制,对叶片结构及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可为香榧瘿螨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正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螨害对香榧叶片组织结构、气孔结构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  结果  随着螨害时间的持续,香榧叶片叶肉栅栏细胞形状改变,细胞数量减少;螨害第40天时,栅栏组织厚度明显减小,海绵细胞亦缩水变小,海绵组织更为松散;气孔区域部分角质钉结构破损,保卫细胞缩小,气孔器有明显的损伤和萎缩。叶肉细胞逐渐膨胀变形,细胞间隙变大,叶绿体数量逐渐减少,并出现膨大的淀粉粒;螨害第12天时,叶绿体内嗜锇颗粒数量明显增多,基粒片层排列逐渐散乱,结构不清晰,螨害第25天时则变得模糊,到螨害第40天时片层结构瓦解消失。接种瘿螨的处理与未接种瘿螨的对照相比,0~12 d叶绿素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但在25~40 d叶绿素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 < 0.05);随着螨害时间的持续,叶绿素质量分数下降更多。  结论  香榧瘿螨吸食破坏了香榧叶片叶肉细胞和气孔器的结构,使得叶绿素质量分数减少,从而影响了香榧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