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为探讨伴生栽培小麦倒伏原因,以10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与10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采用2种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个密度处理的10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倒伏率为100.0%,平均倒伏程度为54.1%,比10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型平均高90.0、51.3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伴生栽培小麦与普通栽培小麦相比,抗倒指数低0.015 6,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基部第一、二节节间长度也比普通栽培小麦分别多1.9、5.8 cm,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基部第一、二节节间粗度分别少0.84、0.73 mm,也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因而导致伴生栽培小麦抗倒能力显著差。  相似文献   

2.
豫麦13是1982年采用有性杂交经六年选育而成,经省,国家两级多年多点区试结果,表现高产稳产,比对照种豫麦2号平均增产10%左右,在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均表现高产和较广泛的适应性,品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产量结构直辖市,株型理想,成穗率高,。综合抗性好,表现抗寒,抗干热风,抗条锈病和纹枯病,耐穗发芽,品质优,容重高达800克/升左右,适播期长,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3.
临麦32是74-6582/扬麦1号//71-1722/098复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经浙江省2年区试和1年生产试验,表现分蘖强、产量高、品质优、较耐肥抗倒等特点,但感赤霉病。1999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宣定。  相似文献   

4.
豫西旱作麦区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豫西旱作麦区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给小麦粒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选用黄淮麦区具有代表性的济麦20、豫麦49-198、郑麦004、郑麦9023、偃展4110和豫麦50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进程,通过F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籽粒灌浆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方程拟合系数R值在0.991 0~0.998 3,经F检验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Logistic方程真实反映了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Vmax)、籽粒平均灌浆速率(Va)、快增期灌浆速率(V2)、缓增期灌浆速率(V3)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3、0.69和0.73,灌浆持续时间通过灌浆速率间接影响粒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伴生栽培小麦灌浆后期光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伴生栽培小麦和栽培小麦旗叶为实验材料,对其部分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叶室内空气温度(TA)、光合有效辐射(PAR)对伴生栽培小麦有较强的限制性作用,而细胞间隙CO2浓度对伴生小麦有限制作用。伴生栽培小麦的色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均高于栽培小麦;,而SOD酶活性则低于栽培小麦。这可能与伴生栽培小麦生物产量较高而经济产量较低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小麦伴生对黄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及产量的影响展开了相关研究,探讨小麦伴生对黄瓜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研究发现,小麦伴生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及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能够提高黄瓜的总产量,特别是对黄瓜生产前期的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黄瓜生产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小麦伴生对黄瓜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的铁元素含量情况。[方法]以黄海麦区具有代表性的260份小麦骨干种质为试材,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其籽粒铁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260份测试材料籽粒铁含量的平均值为22.22μg/g,表明目前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的锌含量整体水平超过20.00μg/g,但尚未达到25.0μg/g;基因型间含量变幅为4.30~115.37μg/g,极差值为111.07μg/g,相差26.8倍,表明基因型间有极其显著差异;260份测定材料铁含量在5.001~25.000μg/g的基因型为172份,占所测总数的66.1%;在所测材料中不但有23份基因型的铁含量超过40.000μg/g,约占所测基因型总数的9%,还有2份超过100.00μg/g,表明小麦籽粒铁含量的遗传改良巨有很大潜力。[结论]通过遗传改良可以提高小麦籽粒铁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9.
"豫麦34"原名为"郑农7号",是郑州市农林科研所于1982年以"矮丰3号×盂201×牛株特"为母本,"豫麦2号"为父本,经杂交和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1994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34",1995年3月被农业部鉴评为面包用优质小麦新品种,同年在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银奖,1997年通过全国黄淮区区试,1998年1月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GS豫麦34号".1997年我场引进,经两年试验、示范种植获较高产量,1998年在新西分场25大队种植550亩,平均亩产达481.8kg,比同样栽培条件下的"豫麦29"增产3.8%、比"豫麦18"增产5.9%,表现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黄淮麦区主要小麦种质资源锌含量测定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锌是人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作物籽粒是重要的锌来源之一。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的锌元素含量情况,以黄海麦区255份骨干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其锌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55份测试材料中锌含量的平均测定值为24.011μg/g;基因型间含量变幅为7.995~145.898μg/g,极差值为137.893μg/g,相差18.2倍;255份测定材料中锌含量在10.000~30.000μg/g之间的基因型为230份,占所测总数的90.2%;含量在10.000μg/g以下的有2份,占0.8%;含量在30.000μg/g以上的有17份,约占9%,其中6份超过40.000μg/g,占2.4%。  相似文献   

11.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豫麦 5 6号是利用品质较好的郑州 891与丰产性较好的周麦 8836有性杂交一代单株为母本 ,与丰产性、适应性较好的冀麦 5 41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定向选育而成的秆粗、穗大、粒多和品质较优的高产新品种 ,其系谱号为 91(37) 1- 1- 1- 1- 0 ,采用系统选择法 ,从每代最优株系中选择符合选育目标的优良单株 ,取其主穗分单系比较测产 ,在稳定的株系中初步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第 5代已基本稳定 ,1995~ 1996年度取名郑优 6号并参加河南省中肥冬水组预备试验 ,1996~ 1998年参加并通过了省区试 ,推荐参加 1998~…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非线性映射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8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41个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主要推广品种绝大多数为中产或中高产类型,麦区间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漯麦4号(安90-2-9-2)是漯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中心选育的小麦新品系。1995年以来,经多点产量试验、示范,其表现抗寒、耐旱、抗倒伏、耐渍、抗病,适应范围广;产量三要素协调,属半冬性、多花多实、高产稳产小麦品种;中熟,白粒,粉质,籽粒蛋白质含量13.33%,湿面筋24.6%,千粒重40g左右,容重766g/l。  相似文献   

14.
藜麦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藜麦营养全面,发展迅猛,市场前景好,其原始生长环境又符合贵州地区的气候及生态特性,值得加大力度推广。通过分析藜麦生物学特性,结合贵州省自然条件优势,对藜麦的主要栽培技术进行概述,为藜麦在贵州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及选择标准分析赵全花李建钊罗志民(漯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漯河462000)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和选育模式是培育适于大面积应用的突破性品种的关键。本文根据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漯河点1955~1995年的试验结果与生产上应用品种...  相似文献   

16.
1 品种来源 山农优麦3号(PY85-1-1)由山东农业大学小麦品质育种研究室与肥城市良种场合作选育而成,母本为79401,父本为鲁麦1号.1998~2000年完成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1年9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豫麦29号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与西北农业大学合作,于1983年采用有性复合杂交,经连续五年选育而成。在河南省、黄淮麦区多点试验及大面积高产示范中,表现高产潜力大,品质优良,抗倒、抗病,适应范围广。豫麦29号属弱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中芒,白壳,硬质,籽粒蛋白质含量14%,湿面筋含量达36%以上,千粒重38—40g,容重800g/L,适播期长。  相似文献   

18.
~~ 2 .3.2 根据苗情采用不同肥水促控法。通过对苗情的诊断 ,实行因苗管理 ,促进“苗齐、苗全、苗匀、苗壮”。在生产上把苗情分为四级 ,并采取不同促控方法 ,如表 2。表 2  不同苗型冬麦肥水促控法苗型冬前 返青前期 后期起身前期 后期 拔节 促控类型弱苗促促促促一中等苗促控促控促W壮苗促控促控促W旺苗促控控促V弱苗的田间症状是 :远看一条线 ,近看星星点 ,高矮不整齐 ,叶色不均匀 ,这类苗由于播种粗放 ,地力低下 ,用一促到底的施肥原则 ,促苗升级 ;中等苗的田间症状是 :远看一条线 ,近看一条线 ,叶色浅绿色 ,叶小挺且直 ,即…  相似文献   

19.
豫麦31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麦31号(原名郑太一号)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为了使其得到更快地利用推广,现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简介如下。1 特征特性 豫麦31号属半冬偏春性,大穗多粒,幼苗半匍匐,耐寒,返青后生长发育较快。株型较松散,叶片宽长,茎秆粗壮,抽穗早,落黄好,株高85cm左右,长方穗,长芒,白粒,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93-1995年安徽省淮北片春性组区试及生产试验等资料,对皖麦31产量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皖麦31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公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皖麦31每公顷60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万左右,平均每穗33-35粒,千粒重45-50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