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松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初级种子园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第2代种子园建园材料的选择标准;通过对3批142个油松优树进行半同胞子代测定,选出36个优良家系,再从优良家系内选择出263个优良单株,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增产27.2%,41.1%和125.9%,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13.3%,11.7%和37.2%,提出了第2代种子园营建技术.参12  相似文献   

2.
油松是我国优良用材林树种,材质优,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实生油松结实晚,且有大、小年现象,种子供应不足,营建种子园可以提高油松种子的产量及品质.文章从园址选择、合理规划、科学整地、种源选择、建园及建园后的管理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油松种子园营建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尤溪县杉木第三代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月星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39-141
对福建省尤溪县林木种苗管理站营建的21.6 hm2杉木第三代无性系种子园区划成12小区,配置80个无性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认真筛选和精心管理,嫁接保存率达92.99%,嫁接2a生时,平均树高为164.37cm,嫁接穗条平均抽高为116.74 cm。对种子园建园初期结果分析表明,进行认真选址、合理区划、布局,应用无性系配置软件精心配制无性系,把好嫁接关,进行前期精心管理是目前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油松种子园建立与经营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油松种子园的园址选择、建园繁殖材料选择及其培育、种子园区划、无性系繁殖材料数量确定与合理配置、整地方式与时间、定植方法、隔离带和防火带建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种子园的营建技术;从园内土壤的水肥管理、母树整形修剪、种子园去劣疏伐时间、疏伐对象、疏伐强度确定、人工辅助授粉方法和作用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种子园的经营管理技术;同时介绍了有关油松种子园建立与经营管理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一些不同观点,并指出该项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油松高世代种子园营建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3批142个油松优树半同胞子代进行测定.选出36个优良家系,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增产15.4%、26.9%、73.3%,遗传增益分别为8.2%、8.5%、22.2%;再从优良隶系内选择263个优良单株,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增产27.2%、41.1%、125.9%。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13.3%、11.7%、37.2%;用选出的优良单株营建高世代无性系种子园.并提出了高世代种子园建立技术和种子高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柏木无性系种子园遗传增益及优良家系评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年生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的研究表明,种子园子代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大13.12%,13.69%和30.85%,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7.82%,7.69%和17.03%。采用LSR法、性状表现水平分析法、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法和育种值评定法等4种方法进行优良家系评选,以材积性状作为选优指标,评选出11个优良家系,其现实增益达46.35%~108.65%,平均为64.21%,遗传增益达25.58%~59.96%,平均为35.44%。表3参22  相似文献   

7.
油松种子园无性系球果性状选择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7 ̄1990年对卢氏油松种子园组成无性系作了球果分析,各以22、15、31、30个无性系为材料,估算了各球果性状的重复力、球果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进行了无性系球果性状选择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球果性状均有很高的重复力,受强度遗传控制,球果性状间遗传相关系数和表型相关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臻选择的可靠性大。球果单性状年度间秩次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小,而选择指数年度间的秩次相关系数平均最  相似文献   

8.
木荷种子园的建立可改良种子的遗传品质,确保种子高产稳产,以满足更新造林的需要。该文从种子园的建设理论及生产实践出发,介绍了包括选址、规划、建园、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木荷种子园营建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鲍长楠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134-135
光皮桦种子园的建立可改良种子的遗传品质,确保种子高产稳产,以满足更新造林的需要。从种子园的建设理论及生产实践出发,对光皮桦种子园的选址、规划、建园、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南屿林场1935年开始引种湿地松,1973年选择优树,1975年开始营建无性系种子园76.4公顷(1164亩),实生种子园31.4公顷(471亩)。无性系种子园自1980年开始采收种子,9年共获种子126.5公斤。开花结实的观察记载表明:湿地松种子园开花结实数量不仅受到树种本身遗传特性所制约,还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海拔高度不应超过300米,年平均温度必须达18℃以上。矿质营养水平,栽植密度,配置方式、开花期的风向风速以及阴晴等情况都会影响湿地松的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油松种源的遗传变异,确定种子调拨区划,为开展高世代育种提供遗传基础广泛且品质优良的育种群体。从油松分布区5个种子区内的种子园、母树林和人工林(对照)收集种源30份,分析了不同种源种子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种子在长、宽、千粒质量、饱满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和圃地发芽率间差异均显著;种子的长宽、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速度基本符合地理变异规律;发芽指数与饱满率、发芽率、发芽势及圃地发芽率均相关,千粒质量仅与种子长和种子宽正相关;根据油松种源种子的发芽指数,河北平泉(种子园、母树林、人工林)、甘肃省正宁县、河北阜平县和山西隰县人工林种源的萌发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2.
油松林分断面积与蓄积量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地区油松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进行研究,为建立通用的、相容的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奠定基础。利用北京市油松一类清查数据,以Richards和Shumacher 为基础模型,通过选取不同的密度指标,分别拟合油松林分的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并选取最优的断面积、蓄积量模型,引入哑变量,将间伐林分和未间伐林分合并建立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油松林分的断面积、蓄积的模拟效果都较好,R2分别最高达0.900 0、0.890 0,而且不同的密度指标直接影响模型的预估效果,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选用林分密度指数作为密度指标的预估效果更好;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选用林分断面积作为密度指标时预估效果更好,当在模型中的渐近值参数引入密度指标后,Schumacher模型对林分蓄积量的预估精度又要略优于Richards模型,通过模型的独立性检验,预测精度均在91%以上;而在最优的模型上引入哑变量后的林分断面积、蓄积量模型的R2、预测精度都比常规的模型稍高,R2均在0.900 0以上,预测精度在0.950 0以上。引入哑变量能适当的提高模型的精度,可以用来描述北京地区油松林分在不同措施下的生长变化规律,也解决了不同类型林分合并建模不相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1年5-9月生长季观测的30场降雨数据,分析了山西太岳山不同郁闭度下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穿透雨以及树干茎流与降雨量的关系,以及林冠截留过程的特点.结果表明:(1)实验观测期间,该地区降雨总量为634.79mm,单次平均降雨量为21.16mm,单次最大降雨量为58.15mm,单次最小降雨量为0.54mm.其中,8月份的降雨总量最大,为190.77mm,6月份的降雨总量最小,为41.81mm.(2)郁闭度为0.8的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一元线性关系,郁闭度为0.7、0.6和0.5均呈幂函数关系;对于各郁闭度的油松人工林,其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均呈对数函数关系;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都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郁闭度油松人工林之间林冠截留、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不同,总的趋势为随着郁闭度的减小,林冠截留量减小,穿透雨量增大,树干茎流量增大.林冠截留量与郁闭度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都与郁闭度表现出负相关关系.(4)各郁闭度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的月动态变化与总降水量的月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岷江上游大沟流域内不同恢复时期(12、18、25、35a)的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沿恢复梯度,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为土壤粘粒含量、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粉粒含量和pH值则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粘粒和比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恢复梯度显著增加,0-50 cm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从5.59 kg/m2增加到12.64 kg/m2,土壤年平均固碳速率为0.31 kg/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林龄的油松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规律,以辽河源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林分的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和土壤全P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全K含量先降后增,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含量先增后降。林龄对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而对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显著。2)各林龄林地土壤容重、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土壤理化各指标间关系密切,除土壤全P与土壤其它理化性质间均无显著相关外,其它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正负均有,相关性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降水是主要的生态因子,对林木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利用汉中1997年飞播油松14 a调查资料,结合当地1997-2011年降水情况,采用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法研究树高、树高年生长量和树高生长年增量与降水量的关系,探讨RPA拌种飞播对油松利用林地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树高与年、3月和8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12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对照油松高年生长量与8月和11月降水量正相关显著;RPA树高年生长量与3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8月和7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1月降水量负相关显著。4月降水量与对照油松高生长年增量呈显著负相关,与RPA负相关极显著。剔除树龄因子,树高对3月、2月和11月降水反应敏感;3月、7月和9月降水量对RPA和对照树高模型贡献分别为54.2%和52.5%。RPA树高年生长量优化模型中,排除了年降水量的作用,3月、4月、8月、7月、12月、11月和1月降水量作用依次降低,贡献介于2.7%~27.2%;对照模型中,年降水量贡献47.1%,8月、3月和12月降水分别贡献29.8%、10.7%和9.7%。4月降水量对树高生长年增量作用较大,1月和12月降水也与RPA年增量相关。引入时间因子,3月降水对树高作用较大。树龄权重下,3月降水量对树高作用最大,而年降水量是影响树高年生长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贵州省龙里林场哨上工区同一造林地上前后2 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密度试验林11 年生和17 年生长情况的调查测定资料, 进行2 代连栽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立地指数16m 左右, 立地质量中等的造林地, 以3 种不同密度连续栽培的2 代马尾松人工林, 第2 代林分的平均树高和优势水平均高, 均接近或超过第1 代林分。所分析的几个土壤养分指标大多数项目均是第2 代林分高于第1 代林分, 基本上未出现生产力水平下降和地力衰退现象。因此, 试验研究地区立地指数在16 m左右的造林地, 第1 代马尾松人工林采伐后, 可以再次营造第2 代马尾松人工林。表3 参15  相似文献   

18.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北部地区10个油松天然次生林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3条ISSR引物对250个个体扩增出137条谱带,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60.72%,不同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明显;不同地理居群间的期望杂合度指数在0.2824-0.3702之间,平均为0.3210;Shann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923-0.2490,平均为0.2165.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的37.53%.经Mantel检验,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069,p=0.360).聚类分析(UPGMA)表明,河南宝天曼(BTM)、承德大窝铺(DWP)、宁夏苏峪口(SYK)和甘肃冶力关(YLG)居群聚为一组,辽宁医巫闾山(YWL)、山西沁源灵空山(LKS)、陕西蔡家川林场(CJC)、山西和顺云龙公园(YLGY)和山西汶水三道川林场(SDC)居群为一组,山东蒙山(Ms)居群独立为一组.经分析发现,分布于我国地势二级、三级阶梯分界线区域的油松天然林( YWL、BTM、YLGY)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位于分布区东西临界点居群(MS、YLG)遗传多样性水平低.经相关性分析,温度相关因子(年均温、1月均温、极端最低温)、海拔及年降雨量显著影响遗传多样性水平.油松天然居群分子变异存在一定的地理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育苗对比试验, 对奥地利黑松Pinus nigra var .austriaca 和油松P .tabulaeformis 1年生苗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 奥地利黑松1 年生苗地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油松, 且主、侧根发达, 而油松高生长量显著大于奥地利黑松。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 个树种的高生长量、径生长量与侧根鲜质量、根系鲜质量呈极显著相关, 并且高生长量与侧根鲜质量、径生长与根系鲜质量关系最为密切。表2 参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