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数学上称为黄金数比值的0.618,可预测水稻生育进程的叶龄数(或称叶片数)。其原理是水稻同一品种主茎总叶片数的多少在相似环境条件下是较为稳定的。同时水稻主茎叶片的出生与其生殖器官的发育具有同伸的关系。因此,只要知道水稻某品种(组合)在当地的主茎总叶片数,就可通过黄金比值0.618,预测其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龄,以及幼穗分化所处的发育阶段的近似值。作者通过多年的水稻苗情观察发现,本田期生长的合适叶龄与主茎总叶片数的比值为0.618,秧田期的叶片数与本田期生长叶片数的比值也为0.618,至幼穗分化始期叶片数与本田期生长…  相似文献   

2.
周正卿  王力江 《大豆科学》1993,12(4):340-346
本试验研究了原产地不同的大豆品种在冀东夏播条件下,农艺性状,生育期结构,生育期比(R/V),生物学产量,器官平衡,经济系数等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夏大豆籽粒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碍粒重均呈正相关。冀东地区夏大豆要获得150-200公斤/亩籽粒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应达到:株高65厘米,主茎16节,分枝1-1.28个,在2.0-2.22万株/亩密度条件下,单株荚  相似文献   

3.
大豆叶片与花数和荚数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垦18)、中(黑农41)、晚(吉育60)熟3个亚有限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主茎各节叶面积与花数和荚数垂直分布的关系,以及去叶对各节花、荚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顶节外,主茎上叶面积大小、花数、成荚数自下而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大豆顶节花数和荚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顶节花荚数多,叶片却很小,倒2节的花数和荚数形成具有明显的劣势;去幼叶后垦18、黑农41、吉育60的本节花数、成荚数都大幅度下降,成荚率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垦18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开叶后,分别对第7节和第9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黑农41和吉育60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叶后,分别对第8节和第10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去刚全展开叶大幅度降低对应节位的成荚数和成荚率;主茎中部节位叶片的伸长和停止时间早于同节豆荚,并随品种的生育期延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大豆主茎中部各节的成荚数受制于相邻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又分别影响到相邻各节位的成荚数.协调大豆主茎上各节叶片与花、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增加大豆的单株成荚数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与玉米套作条件下,对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平均株高122.98cm,主茎节数较少,单个节间较长;分枝对于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极为重要,参试材料平均分枝数为5.05个,分枝粒重占单株粒重81.1%;相关分析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分枝粒重、最高分枝高、有效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生育期(天)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营养生长期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因子、主茎因子、产量因子和结荚因子等四个因子对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7.28%。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套作大豆专用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油菜花角期叶片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去叶处理,研究了不同部位的叶片对油莱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角期叶片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是随生育阶段的推进而不断减小的;主茎叶对角果数影响较大,分枝叶对每角粒重影响较大,并且主要是分别影响了分枝上的角果数和每角粒重;对主茎上籽粒产量的影响是主茎叶大于分枝叶,对分枝上籽粒产量的影响是分枝叶大于主茎叶,而对全株产量的影响仍是分枝叶大于主茎叶。  相似文献   

6.
光周期对大豆品种生育进程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盆栽条件下,光照长度对大豆品种各生育阶段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短光照下各类型品种的总叶片数、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和茎秆重均减少。叶片生长速率在不同光照长度下品种间差异不大,Ve~VT阶段的长短与叶片生长速率关系不明显。光照长度对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影响,不同品种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7.
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新品系──高作一号高作1号是山东省高密密县植保站和山东在科院作物所由不稳定品系(8205)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系株高0.8-1.5米,亚有限结荚习性,叶卵圆形,紫花,灰毛,主茎粗壮,分枝随密度而变化,以主茎结荚为主,主茎16节...  相似文献   

8.
水稻主茎总叶数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一张具有182个RFLP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和一套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水稻植株主茎总叶片数、叶片生长速率、抽穗期和株高等数量性状进行QTL区间作图研究,定位了影响水稻出叶速率的8个QTL,主茎总叶片数的2个QTL、抽穗期的3个QTL和株高的4个QTL。对这些QTL的遗传效应分析并结合先前用同组合材料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一些QTL的基因功能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如控制水稻主茎总叶片数的一个主效QTL,即QLn3,它同时影响分蘖期出叶速率、抽穗期及株高等数量性状。该位点来自特青的等位基因,其加性效应可使水稻在温室冬季短日条件下主茎总叶片数增加1.5叶左右,抽穗期延迟9 d,同时具有使分蘖期出叶速率降低0.2叶/10 d的效应。由于该QTL位点的基因不受光照长度的影响,说明它们有可能是由一个影响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期的基因控制或者这些基因紧密连锁;而另一个QTL(QHd8)位点的基因对主茎总叶数、抽穗期和株高的效应似乎受光照长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两个早熟大豆品种(有限结荚型早熟7号及无限结荚型车熟14号),在北京夏播.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夏大豆主茎上叶原基在播种后一个月内全部形成;主茎相邻叶片展平的间隔时间存在两个转折点,花期叶片展平速度快;结荚后单株保留的荚数与单株叶片干重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籽粒产量与开花、鼓粒期植株叶片干重及单株地上部总于重密切相关;夏大豆靠主茎中、上部节位形成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多个品种多年分期播种和有关栽培试验,探讨了蚕豆的若干生育特性及栽培措施,结果如下:(1)蚕豆每一复叶的小叶数随节位升高而增多,但至一定节位后又依次减少。相同数目小叶的复叶连续出现次数以及起讫节位,因茎别、播期和品种而不同;(2)蚕豆的分支是从茎的基节发生的,每茎只有2个分支,主茎印第1次分支,早播的多为无效。但早播的分支次数多,故最后总有效分支数仍多;(3)蚕豆花序出现的最低节位,11月播种的是与3小叶复叶出现的最低节相当,早播的有所提高。花序的终止节位,一般是与小叶数最多的复叶着生的最高节位相当。每个花序具2~7朵花,不同节位花序的花朵数不同,与各复叶的小叶片数有一定关系。每节位花序由下而上开花,同一花序由内至外开放:(4)豆荚着生的最低节位与花序出现的最低节位相当,最高节位则较花序着生的最高节位略低。各节的豆荚主茎以10~14节、分支以7~11节为最多。蚕豆的落花落荚率较高,摘顶与花期追肥有减少落花落荚的效果;(6)蚕豆过早播种常使隔年早花。早花与主茎或分支在冬前发生的总叶数有关,控制越冬苗龄对防止早花有显著效果。在湖南以10月内播种的产量为高。  相似文献   

11.
以培两优E32(高节位再生型)和培两优210(低节位再生型)为代表组合,研究了两种再生类型杂交稻的腋芽在母体与离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母体条件下,培两优E32腋芽再生率表现倒2节>倒3节>倒4节趋势,而培两优210表现相反;离体条件下,两组合各节位腋芽再生率均提高,并均以倒4节腋芽再生率最高;离体条件下再生稻株高与穗长均随节位下降而明显提高;母体与离体条件下两组合再生稻穗粒数均随节位下降而提高,但离体条件下的提高幅度更大;离体条件下再生稻穗粒数较母体条件下显著提高,且提高幅度随节位下降而增大,培两优210表现更为明显.可见,杂交稻腋芽再生率与穗粒数在去除母茎影响后均提高,但提高幅度在不同再生类型组合间及不同节位腋芽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初花期后,叶片仍是主要光合器官,但各类叶对产量的作用不同,无柄叶>短柄叶>分枝叶>长柄叶,对产量的影响分别为7.4%-15.5%、5.1%-14.6%、3.3%-14.6%和0.3%──-5.0%.各类叶对结角数和角粒数的影响与对产量的影响一致,但对千粒重的影响相反.  相似文献   

13.
人工掐顶对大豆株型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豆掐顶显著增加掐顶下部节位分枝的发生,改变株型结构,株高降低,成熟期推迟,主茎、分枝结荚比例改变,单株结荚数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对中黄13、SK12等7个品种(系)不同节位分枝、结荚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茎自3节开始结荚,荚粒占70%以上,随节位呈抛物线变化。分枝着生在3—8节,呈正态分布;分枝荚粒随节位上升直线下降。分枝数、主茎荚粒与单株生产力正相关。对中黄13豆荚长、宽、厚度动态变化和豆荚、籽粒质量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豆荚长、宽度先期同步快速增长,达到恒定值后则趋于稳定;厚度先缓增后降,顶部开花40d左右最大。籽粒体积随着豆荚厚度增减而增减。鲜荚质量变化可用e的二次多项式指数曲线描述,豆荚、籽粒和百粒干物质积累可拟合直线和Logistic曲线,荚壳质量变化为抛物线。因此高产栽培要保花增荚增粒。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肥料配比对荞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晋荞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肥料配比对荞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专用肥处理的产量最高达2118.5kg/hm^2,与对照比增产率为41%,且形态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变,株高、主茎节数增加,一级分枝数(主茎)增加,节间长度增加,这些都是前期良好营荞生长的表现。株粒数、株粒重、千粒重的增加,这些都为后期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Cymbidium×Sazanami‘Haru-no-umi’为试材,在调查根芽发育过程的变化和茎尖外植体不同采集时期器官形成能力变化的同时,尚对从茎尖外植体诱导PLB的初期形成过程作了形态学观察.根芽伸长生长最旺盛时期是从4月至8月,这个时期腋芽的叶片分化也是最活跃的.茎失外植体的PLB形成能力在这个期间最强.从9月至翌年2月主茎不进行伸长生长,腋芽也停止发育.在这期间,PLB形成能力较前者低.在叶片分化仍然停止的8月份,PLB形成能力迅速降低,9月以后则完全丧失.PLB有从腋芽定芽形成的和从节间不定芽形成的.前者的形成期较后者早,但其数量较后者少.此外,将前者称为定芽的PLB,将后者称为不定芽的PLB.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产量空间分布与结荚期的叶干重和鼓粒期叶面积分布均表现一致;与品种结荚习性类型有关,一般上层型品系多为有限型,均匀型和中层型品系多为亚有限型;而结荚株高、结荚高度及主茎分枝数很大程度上影响品种的产量空间分布特性,有相对较高产量的均匀型和中层型品系与上层型品系相比,具有显著高的株高和低的结荚高度和结荚节位。源库在空间的对应和相互协调是不同产量空间分布类型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多穗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受环境因素及基因型等诸多因素调控。生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发育调控因子,其代谢和转运在植物的器官形成和分化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借助DR5rev::mRFPer和pZmPIN1a::ZmPIN1a::YFP的转基因植株,通过分析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生长素响应信号和黄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生长素转运蛋白PIN1a的分布模式发现,在植株发育早期,不同节位上的腋芽处于同一发育时期,未发生成花转变,生长素响应信号和生长素转运蛋白的分布模式是一致的,均匀分布在整个腋芽原基中。随着植株的生长,不同节位上的腋芽发育开始出现不同步,生长素响应信号和生长素转运蛋白的分布模式产生明显差异,位置越靠上的腋芽生长素响应信号越强,极性转运越活跃。研究结果暗示,生长素局部合成和极性转运在玉米腋芽发育过程中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前言大麦不同部位叶片产生的物质供给的对象有异,也与叶片发生时期有关。基叶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幼苗、分蘖和根系的发生、生长,对培育壮苗关系较大;拔节前形成的中部叶片,其光合产物在拔节前主要供分蘖、发根及幼穗分化用,在拔节后主要供给根系生长和茎基部节间伸长增粗用,对巩固分蘖、形成壮杆、大穗有较大的作用。拔节、抽穗期间,主茎长出的最后三张叶,其光合产物在抽穗前主要用于中上部节间伸长和幼穗分化,在开花后则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有限结莫习性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在小同密度下的株型变化规律,以吉密豆1号为材料,测定了不间密度下的株高、主茎节数和节问长度、茎粗、分枝数及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高,株高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节问明显伸长所致.密度越大,伸长节数越多,伸长节位越低.茎粗随密度的增加而变细,分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增长速度加快,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的越早,且密度小于最适密度时叶而积指数下降速度基本一致,超过最适密度后,随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开始下降的时间提前,速度越快.随密度的增加叶片分布逐渐趋向于上层.密度39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