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豆草人工草地地上部分植物量和光能转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甘肃省红豆草人工草地地上植物量的动态及其光能转化效率。结果表明:红豆草人工草地在3月21日返青,地上植物量的变化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6月29日,为985.83克/米~2干物质;绝对生长率在开花期最高,相对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从营养期到成熟期逐渐降低。草地对太阳总辐射的转化率为0.306%,对可见光的转化率为0.625%,对生长季有效生理辐射的转化率为0.820%。整个生育期中,草地在开花期对太阳辐射的转化率最高,为1.624%。  相似文献   

2.
甘肃天祝金强河地区高山线叶嵩草草地6—10月绿色活体的平均热值为19186.03焦/克干物质,或20797.88焦/克有机物质。立枯物+凋落物(6—11月)、活根和死根(6—10月)的平均热值均低于绿色活体。草层的最大热量现存量,地上部分是在8月,地下部分是在6月,全草层(地上+地下部分)是在10月出现,分别为6920.53,93311.89和101444.09千焦/米~2。地上、地下部分热量净积累分别为6314.85和16818.44千焦/米~2·年,而全草层的热量净积累为14842.39千焦/米~2·年。地下部分的热量现存量在各时期均远大于地上部分,它是草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热量库,对能量的流转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具很大的调节作用,并且是草地耐牧性的物质基础。草地对太阳总辐射的光能转化率地上部分为0.110%,地下部分为0.303%,全草层为0.253%;地上部分对可见光生理辐射的转化率为0.224%,≥0℃—≤0℃生长季的光合效率为0.404%。  相似文献   

3.
甘肃天祝金强河地区高山线叶嵩草草地的地上植物量在6~11月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植物量出现在8月21日,为373.02克/米~2干物质,或336.67克/米~2有机物质(去灰分物质);净第一性生产力为340.09克/米~2年干物质,或307.97克/米~2·年有机物质。地下植物量6~10月平均为5162.66克/米~2干物质,呈U形曲线变化;净第一性生产力为780.36克/米~2年干物质,或671.15克/米~2·年有机物质,其中活根为570.91克/米~2·年干物质,或489.27克/米~2年有机物质。地上部分最大绝对生长率出现在7月20日至8月21日,平均为5.16克/米。·天干物质,之后变为负值。地下部分绝对生长率在8月21日以前为负值.最大负值出现在7月20日至8月21日,表明地上部分的最大生长对地下部分营养物质的供给有强烈的依赖性。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在5月1日至6月20日,为0.0965克/克·天干物质。表明地上部分的生长效率以生长初期最高。  相似文献   

4.
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早期刈割处理,以正常刈割时间(1/10开花期)为对照,设7个不同刈割时期进行刈割处理,测定与苜蓿生产性能和再生性相关的各项指标,研究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后的鲜草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处理下苜蓿的再生性能存在明显差异,极早期刈割处理产草量最低;适宜刈割,也就是初花期刈割产草量最高.7个刈割处理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株高在分枝期、孕蕾期、开花期有较大差异;除提前25 d刈割的处理外,其他各个处理的侧枝数、节间数差异较小;叶片数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分枝期不同处理间无差异,从孕蕾期到开花期处理间差异很明显;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处理间变化不是很显著;草产量与其相关性状株高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合理的刈割技术,可以提高天然草地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在开花期、留茬高度4cm的刈割处理可使天然草地增加产草量.  相似文献   

6.
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刈割对无芒雀麦 草原3号苜蓿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次数对草地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苜蓿盛花期、无芒雀麦孕穗期刈割,刈割两次,草地稳定性最好;刈割一次有利于苜蓿生长,但降低无芒雀麦的比例;刈割三次则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无芒雀麦在刈后15 d内再生速度最快,不受刈割期的影响,苜蓿再生草快速增长期与刈割期有关,在盛花期和结荚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与无芒雀麦同步,再生速度也相似,在孕蕾期和盛花末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出现在刈割后15~30 d内.  相似文献   

7.
高寒牧区燕麦人工草地的营养物质产量及其光能转化率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杨发林  胡自治 《草地学报》1991,1(1):106-111
本文探讨了高寒牧区燕麦人工草地的营养物质产量动态、热值动态及其光能转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燕麦草地地上部分的净营养物质产量为粗蛋白质89.63克/m2,粗脂肪30.33克/m2,无氮浸出物603.43克/m2,粗纤维331.80克/m2,粗灰分75.26克/m2,钙2.05克/m2 及磷1.35克/m2。以能量表示的燕麦草地全草层的净初级生产力为27229KJ/m2·年,为太阳总辐射的0.654%,其中地上部分为0.548%,地下部分占0.106%;对可见光生理辐射的转化率全草层为1.308%,地上部分为1.098%,地下部分为0.213%;对生长季生理有效辐射转化率全草层为2.083%,地上部分为2.351%,地下部分为0.456%。同时,作者探讨了燕麦草地的适宜刈割期。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年开始的养分回添控制试验,研究锡林郭勒盟草原羊草+克氏针茅+糙隐子草群落在不同肥料(氮、植物割取部分和有机质)对羊草割草场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刈割相比,刈割+有机质回添、刈割+植物回添和刈割处理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但刈割+N素回添处理生物量并没有显著降低。4种处理均增加杂类草和一、二年生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与单纯刈割相比,刈割+植物回添处理可增加根茎禾草生物量;刈割+N素回添处理显著增加丛生型禾草地上生物量。与单纯刈割相比,刈割+植物回添处理增加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地上生物量,刈割+N素回添处理增加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地上生物量并显著增加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生物量。这说明养分回添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仅与所施肥料种类和施肥量有关,还与该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汪玺  吴自立 《四川草原》1991,(4):33-34,32
作者用绵羊对盛花期红豆草青干草氮磷和钙的代谢沉积率进行了测定,其结果氮为16.26%,磷为96.42%,钙为92.94%。在试验期间,绵羊平均日增重为169.1±54.7克,说明用盛花期刈割的红豆草调制的青干草具有优良的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叶粉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从现蕾至盛花期(80%开花期)分4次取样,测定W323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各样本的茎叶比和叶中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以研究刈割时对苜蓿叶粉质量的影响,确定合理刈割期.研究结果证明:随刈割期推迟,叶比例在10%开花期后极显著下降(P<0.01);叶蛋白质含量各时期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叶中粗纤维含量随刈割时期推迟显著提高(P<0.05),50%开花后,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现蕾期和10%开花期(P<0.01).生产紫花苜蓿叶粉适宜刈割期为现蕾至10%开花.以现蕾期为基础,叶比例、叶粗蛋白含量、叶粉容重均与现蕾后刈割期推迟日数呈负相关,而叶粗纤维与之呈正相关.叶粗蛋白含量与叶粉容重显著正相关,可通过叶粉容重估算叶粉中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对红豆草在高寒牧区的物候期、产草量和营养成分进行评价研究,甘肃红豆草能够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寒牧区完成生育期,盛花期时株高达到最高。整个生长过程呈现出了慢-快-快-慢的生长趋势。盛花期时产量最高。影响红豆草品质的两个重要指标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在不同刈割时期虽有小幅度变化,但是不同刈割时期的牧草均符合一级牧草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是高寒牧区红豆草盛花期是最佳利用期。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在川西北高寒牧区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改良草地,研究不同刈割强度(轻度H1、中度H2和重度H3)和刈割时期(抽穗期P1、盛花期P2、乳熟期P3和蜡熟期P4)下,老芒麦产量、营养品质及其再生植株完成生殖物候比例和生殖分配的变化,以探索既可收获高产优质的牧草,又有利于延长改良草地利用年限的适宜刈割处理。结果表明:盛花期重度刈割(P2H3)下,老芒麦产量和其他植物种总产量均最高(P0.05),且盛花期老芒麦营养品质最好(P0.05);重度和中度刈割下,老芒麦再生植株完成生殖物候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且盛花期刈割对老芒麦再生植株的生殖分配无显著不利影响。在川西北高寒补播老芒麦改良的天然草地中,盛花期重度(P2H3)刈割1次是较优的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叶粉营养成分含量、茎叶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现蕾至盛花期(80%开花期)分四次取样,测定紫花苜蓿的茎叶比、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以研究刈割时期对苜蓿叶粉质量的影响,确定合理刈割期。研究结果表明:随刈割期推迟,叶比例在初花期后极显著下降(P〈0.01);叶蛋白质含量各时期间均差异显著(P〈0.01);叶中粗纤维含量随着长时期延长显著提高(P〈0.05),中花期后,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现蕾期和初花期(P〈0.01)。生产紫花苜蓿叶粉适宜刈割期为现蕾至初花期。  相似文献   

14.
正为有效解决植被破环,生态环境恶化,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挑选串叶松香草、冀草1号、冀草2号这三种羊牧草为试验材料,在河北山区及丘陵地区进行种植,观察其产量和营养价值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作物产量:串叶松香草株高可达1.8~2.5米,每年可刈割3次,亩产鲜草达到9805千克;冀草1号株高可达2.5~2.8米,当年刈割3茬,亩产鲜草7076千克;冀草2号,株高可达2.5~3米,当年刈割3茬,亩  相似文献   

15.
从现蕾至盛花期(80%开花期)分四次取样,测定紫花苜蓿的茎叶比、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以研究刈割时期对苜蓿叶粉质量的影响,确定合理刈割期。研究结果表明:随刈割期推迟,叶比例在初花期后极显著下降(P<0.01);叶蛋白质含量各时期间均差异显著(P<0.01);叶中粗纤维含量随着长时期延长显著提高(P<0.05),中花期后,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现蕾期和初花期(P<0.01)。生产紫花苜蓿叶粉适宜刈割期为现蕾至初花期。  相似文献   

16.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及单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不同苜蓿品种 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结果表明:苜蓿在孕蕾~盛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初花期单播草地产草量增长最快,以后增长缓慢,到成熟期产草量达到最大.混播延长了种群产草量积累时间,混播草地最高产草量出现时期晚于单播草地.种群产草量的净积累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苜蓿开花前).混播群落中3个杂花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的绝对生长率高于敖汉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产草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不同种群产草量快速积累期有所差异.不同草地产草量的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时期相同,均出现在苜蓿孕蕾至开花期(无芒雀麦孕穗至抽穗期).播种当年混播草地产草量高于单播草地,以后二年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低于单播草地.  相似文献   

17.
在甘南州玛曲县典型高寒草甸区,对不同刈割频次下草地初级生产力基本特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莎草科和禾本科的物种对多次刈割的耐受性较高,而杂类草较为敏感,部分物种甚至会在高频次刈割下消失,毒害草则会在多次刈割的干扰下得到促进。在生长季内,对草地实施2~3次刈割利用,不仅不会对物种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相反,若仅于生长季后期(9月中旬)刈割1次或刈割次数超过4次,则可对物种多样性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就地上生物量而言,最佳刈割频次为2次(7月15日和9月15日)和3次(6月15日、7月30日和9月15日);就粗蛋白产量而言,最佳刈割频次为3次,且显著高于刈割2次的处理。采用在牧草产量峰值期1次性测产的方法核定草地载畜量,必须考虑在实际利用方式下所产生的草地超补偿效应,并以相应的差异率对牧草产量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8.
人工种植牧草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各地得到大面积推广。笔者现将人工种植牧草的刈割与调制做一简单介绍,供参考。   一、牧草的刈割   (一 )牧草的适宜刈割期:牧草的刈割时期是影响牧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应确定在单位面积营养物质总收获量最高时期进行刈割。禾本科牧草宜在抽穗到开花期刈割,豆科牧草宜在现蕾或初花期刈割。   (二 )刈割高度:刈割过高,会降低疸;刈割过低,会影响牧草割后再生,甚至影响以后各年的产量。一般上繁草刈割可高些,留茬 5~ 6厘米;下繁草应低些, 4~ 5厘米。土壤、…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人工草地高效生产和稳定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于2002~2017年8月中旬(生物量高峰期)刈割前进行刈割频次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ein. cv. Caoyuan No.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16年连续刈割划分为刈割前期(第1~5年)、中期(第6~11年)和后期(第12~16年)。结果表明:(1)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3种牧草的平均高度、总密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均降低(不含一年刈割一次);其中,在刈割前期和中期对刈割响应不明显,且有所滞后,在刈割后期响应较为明显。(2)长期刈割使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占比发生明显改变。在刈割前期,各刈割频次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差异不明显;从刈割中期开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呈随刈割频次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含一年刈割一次)。(3)在内蒙古半干旱区羊草+草原2号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的长期刈割利用以一年刈割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20.
2009~2010年,对不同刈割次数的非洲狗尾草人工草地地上和地下植物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刈割2次的非洲狗尾草人工草地地上、地下年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分别为3845.01g/m2DM和716.90g/m2DM;其次为孕穗期刈割1次的草地,分别为3386.12g/m2DM和674.23g/m2DM;最低的是全年不刈割的草地,分别是3260.97g/m2DM和653.63g/m2DM。草地之间地上年净初级生产力差异极显著(P〈0.01),地下年净初级生产力差异显著(P〈0.05)。全年不刈割的草地,以及孕穗期刈割1次、2次后的再生草草地,地上和地下植物量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地上植物量分别在9月上旬、9月中旬和9月底10月初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3260.97g/m2DM、2813.76g/m2DM、2007.17g/m2DM;而地下植物量的峰值则几乎都出现在9月底10月初,分别为653.63g/m2DM、674.23g/m2DM、716.90g/m2DM,较地上植物量峰值出现的时间稍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