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酵母酶替代饲料中鱼粉饲养胡子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道了酵母酶(桂林生物工程实业公司产品)按不同比例替代饲料中鱼粉,室内分阶段饲养胡子鲶的效果。经对各组鱼增重率,饲料系数及综合饲养效果等指标分析,表明在胡子鲶饲料中酵母酶对鱼粉具有可替代性,其适合的替代量为饲总份的10%左右(即替代50%左右鱼粉)。  相似文献   

2.
酶解蛋白粉替代部分白鱼粉对池养鳗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商品鳗鱼等高值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人们常用的饲料都是以价格昂贵的白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我们尝试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经以芽孢杆菌为主的多种微生物发酵而成的酶解蛋白粉替代鳗鱼饲料中的部分白鱼粉,进行鳗鱼养殖对比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白鱼粉与两种豆粕的适宜配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8种等氮、等能和等脂的饲料,以实验鱼的生长、体组成、饲料效率、非特异性免疫和血液学参数作指标,评定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去皮豆粕和酶解豆粕分别替代白鱼粉的可行性和适宜配比。在4水平的去皮豆粕饲料(D1~D4)和酶解豆粕饲料(E1~E4)中,白鱼粉和两种豆粕的配比均分别为45∶5、40∶12、35∶18和30∶25。用上述8种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5.32±0.05)g的大口黑鲈,每饲料设3个重复,每重复35尾鱼。采用表观饱食投喂,每天饲喂2次(8:00和16:00)。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实验鱼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当去皮豆粕和酶解豆粕在饲料中的含量分别高于5%和12%时,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随着饲料中白鱼粉含量从45%降低至30%,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率显著升高;同时,全鱼、肌肉和内脏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呈显著降低,但脂肪含量却显著升高;肝体比和肝糖含量显著降低;实验鱼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但血清补体活性无显著差异;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但红细胞数差异不显著。实验表明,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白鱼粉与去皮豆粕的合适配比为45%和5%,而白鱼粉与酶解豆粕的合适配比为40%和12%;豆粕经酶处理后能去除其中的部分抗营养因子,可替代饲料中11%的白鱼粉。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酶解羽毛粉部分替代鱼粉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稚鳖的生长与饲料利用的影响,在中华鳖饲料中分别以0%(对照组)、2%、4%、6%、8% 的酶解羽毛粉替代等量蛋白质的鱼粉,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分别投喂4个养殖缸,每缸10只鳖,正式试验期30 d.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 ~8% ...  相似文献   

5.
水产饲料蛋白源主要是鱼粉和豆粕等,国产鱼粉年产量仅20万吨,世界鱼粉年产量约为600万吨,而且有逐年下降之势。在目前我国水产配合饲料使用率仅10%的情况下已感到鱼粉来源紧张;豆粕产量自1990年以来虽有逐年增长之势,但随着畜禽的规模化养殖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对蛋白源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水产饲料业蛋白源的供应压力日趋严重。因此,如何解决经济实用的水产饲料蛋白源的问题是一个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欧洲鳗配合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鱼粉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乃松 《水产学报》1998,22(3):283-287
近年来,用来源广泛的大豆制品(豆粕、全脂豆粉、大豆蛋白)替代水产动物饲料中鱼粉作为蛋白源的研究已成为有关学者关注的热点。Shimeno等[1995]分别用生豆粕、熟豆粕、熟化全脂豆粉、膨化豆粕、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大豆酶解蛋白替代红鱼粉对进...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酶解豆粕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饲料利用及消化酶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1.10±0.02)g的健康对虾,随机分成5组,饲养在0.5 m~3的玻璃纤维钢桶中,分别投喂酶解豆粕蛋白(0、7.40%、14.80%、22.20%和30.20%)替代基础配方中鱼粉(0、25%、50%、75%和100%)制成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试验时间为56 d。试验结果显示投喂25%和50%的酶解豆粕蛋白替代鱼粉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等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替代25%组和替代50%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酶解豆粕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50%。  相似文献   

8.
鱼配合饲料中鱼粉代用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用植物蛋白、晶体氨基酸、动物废弃物和单细胞蛋白代替鱼用配合饲料中鱼粉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广辟鱼类饲料蛋白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科学养鱼》2002,(12):70-71
【实验时间】:2002年7月16日~2002年8月28日。【实验目的】:通过MDS-5000在鲤鱼饲料中不同比例代替鱼粉,在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蛋氨酸水平一致的情况下,试验养殖效果的差异。【实验地点】:汉宝集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养殖试验室。【实验对象】:规格100克左右的鲤鱼种。【实验材料】:1.锥形养殖桶12个;2.试验鲤鱼180尾;3.试验饲料4种,每种10千克。【实验方案】:一、试验准备时间15天,2002年7月16日开始正式试验。1.试验设计(见表1)表1设计分组2.锥形养殖桶的选择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配合饲料中酶解鱼浆蛋白和陆生复合蛋白替代鱼粉的可行性,本研究设计了4种等蛋(42%)等脂(12%)配合饲料(D1~D4),其中,D1(对照组)含30%鱼粉,D2~D4(处理组)都含14%陆生复合蛋白且还分别含有16%、11%、6%鱼粉和0、5%、10%酶解鱼浆蛋白;各处理组都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将360尾初始体重为(7.28±0.10) g的卵形鲳鲹幼鱼随机分配到12个海上网箱中,每个网箱30尾鱼,每种饲料设3个网箱。将鱼以上述4种饲料饲养62 d后,测定其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与组织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胃蛋白酶(PEP)、脂肪酶(LPS)和淀粉酶(AMS)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D3和D4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D1和D2组,D4组鱼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D3组(P<0.05);D2~D4组鱼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D2和D3组鱼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都显著低于D1组(P<0.05),D1和D4组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O)水平显著高于D2和D3组(P<0.05);D2~D4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D1组(P<0.05),且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低于D1组(P<0.05)。研究表明,含6%鱼粉的D4组鱼的生长性能与30%鱼粉D1组无差异,且全鱼蛋白含量及肝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说明14%陆生复合蛋白配合10%酶解鱼浆蛋白可有效替代卵形鲳鲹饲料中80%鱼粉,使饲料鱼粉使用量低至6%。本研究是首次探讨酶解鱼浆蛋白在卵形鲳鲹配合饲料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可为研发高效低成本配合饲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外养殖试验中将家蝇蛆磨成蝇浆,按一定比例配以卵磷脂、几丁寡糖和多种维生素制成蝇蛆蛋白,研究其对中华鳖血液生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在水温(25±1)℃的室内养殖试验中,将36只体质量(248.15±17.10)g的中华鳖,随机分成3组(重复3次,每重复4只)饲养在120cm×60cm×55cm水族箱中,分别投喂基础饲料、15%蝇蛆蛋白+基础饲料、30%蝇蛆蛋白+基础饲料,养殖180d。室外养殖池面积为0.5hm~2,鳖体质量(294.05±12.265)g,每口池塘放雄鳖7200只,投喂基础饲料和15%蝇蛆蛋白+基础饲料,养殖120d。试验结果表明,室内养殖的中华鳖摄食添加15%和30%蝇蛆蛋白时,血清总蛋白、总胆汁酸、甘油三酯含量及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添加组中华鳖的血清生化指标除血清总蛋白显著低于30%添加组外,总胆汁酸和甘油三酯含量与30%添加组差异不显著;虽然15%添加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30%添加组,但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则显著高于30%添加组。室外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添加15%蝇蛆蛋白饲料组的中华鳖血清总蛋白、总胆汁酸、甘油三酯含量、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投喂基础饲料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投喂15%蝇蛆蛋白的中华鳖累积死亡率(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83.33%),相对保护率为67.99%。室内外养殖结果证明,在饲料中添加15%蝇蛆蛋白能增强中华鳖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温室养殖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96年底发生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温室养鳖场原因不明、症状复杂的鳖病进行了寄生虫学、细菌学和病毒学检验,结果未获得致病性病原生物。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组织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检验结果证实,肝脏的病理变化严重,并有规律性,肝功能由功能不全到功能衰竭。临床症状早期表现不明显,晚期严重肝淤血、肝血肿、肝硬变并出现全身性水肿。诊断为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non-parasiticalyhepatitisofChinesesoft-sheledturtle)。该病为严重肝损害所致,病因为药物、毒物和强化投饲等综合因素。该病患病率高、危害性大,要早期诊断,及时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中华鳖弗氏柠檬酸杆菌败血症病原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常规分离方法对病鳖肝、肾、肠组织进行细菌性病原分离,并对所获得的纯培养物进行VITEK-32鉴定、药敏及人工感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是该败血症的一种主要病原菌,它对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多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垂死病鳖的肝脏分离到96-12-Ⅳ菌株,用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鳖,感染率100%,由感染发病鳖的肝脏到96-12-Ⅳ‘菌株,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与96-12-Ⅳ菌株的测定结果一致,鉴定为脑炎败血性黄杆菌。该菌通过血道传播,侵袭全身各脏器,使各脏器组织发生变质性病变,淤血,出血,呈败血症。选择14种药物以纸片扩散法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证实其中4种药物抑菌作用较强,用它们配制了鳖必康Ⅲ号,临床验证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适量投喂法对稚鳖对29.5℃,30℃,30.5℃,31℃,32℃等不同温度下的摄食及生长进行研究,发现在30.7℃稚鳖个体增重最快,29.8℃饲料系数最低,在30℃以内,稚鳖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加快,当水温超过30℃时,稚鳖的生工速度却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下降,在不同的湿度下,稚鳖的生长速度差异显著,日投饲率为2.8%-3.0%,全天投喂的饲料中,上午占1/3,下午或晚占2/3。  相似文献   

16.
果寡糖和糖萜素对中华鳖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2龄平均体重150g左右的中华幼鳖54只,按2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随机分成9组,每组各接受1种处理。第9处理组(FOS=1000mg/kg,SHP=1000mg/kg)日增重量大(1.75g),第1处理组(FOS=200mg/kg,SHP=200mg/kg)最小;第9处理组饲料系数最低(1.80),第1处理组最高(2.13)。第8处理组(FOS=1000mg/kg,SHP=600mg/kg)胸腺最重(0.26g),第1处理组最低(0.21g)。脾脏的变化趋势与胸腺相似。第8处理组胸腺指数最大(1.13),第1处理组最低(0.98),而脾脏指数变化趋势与胸腺指数相似,果寡糖和糖萜素适宜添加量为600-1000mg/kg。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较慢,且较少罹患疾病。随着养鳖业的发展,饲养密度的提高,其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变,鳖病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鳖病总的发生率为20%~40%,平均死亡率为20%~50%、中华鳖常见的疾病有腮腺炎、白底板病、出血病、穿孔病、红脖子病、腐皮病、水霉病等。而在生产中往往存在一病多症,一症多病的复杂情况,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对于鳖病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如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几种促生长剂对中华鳖养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免疫促生长剂C、黄霉素和维吉尼霉素对中华鳖稚鳖生长及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促生长剂C具有明显促生长作用。生长比速高于对照组14.2%。免疫促生长剂C、黄霉素和维吉尼霉素均明显提高了蛋白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39.9%、36.8%和29.34%。而饲料系数明显降低。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8.6%、27.0%和22.6%。维吉尼霉素、黄霉素明显提高了肝体指数,分别高于对照组27.5%和21.9%。3种促生长剂均具有明显促进营养物质利用的作用。尤以免疫促生长剂C作用最为显著。均可考虑在中华鳖饲料中使用。  相似文献   

19.
鳖保宁对中华鳖气单胞菌病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常规方法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常见病害进行细菌学检查,测定了鳖保宁及相关单味药对中华鳖主要病原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观察鳖保宁预防鳖病害的效果,结果表明:20例患病鳖中共分离到28株细菌,其中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分别占32.14%和21.43%;鳖保宁及相关单味药对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其中鳖保宁的作用最强;鳖保宁预防鳖病害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中华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珍贵的淡水名特优水产动物之一。我国中华鳖产量一直居世界产量之首。但近几年中华鳖病原性疾病大量爆发,给我国龟鳖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已经报道的25种中华鳌疾病中,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引起的有15种,如红脖子病、腮腺炎病、红底板病、白底板病、腐皮病、疖疮病、穿孔病、烂甲病等[1]。笔者系统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