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光皮桦杉木混交林养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劲松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37-39,65
以福建省三明市郊国有林场的光皮桦、杉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与衰老叶中的养分状况、氮磷比、养分内转移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中的养分浓度和内转移率一般表现为纯林高于混交林,这是由于混交林改善了立地条件,林木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养分,从而降低了二者叶片中的养分内转移效率。各林分类型成熟叶片中的氮磷比都大于18,表明这些立地条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P限制,导致林分叶片PRE大于NRE,衰老叶中的氮磷比大于成熟叶。  相似文献   

2.
光皮桦叶片中的氮、磷含量均表现为成熟叶大于衰老叶,并且氮含量与磷含量具有相似的季节动态,其中成熟叶和衰老叶氮含量夏季最低,分别为23.31±0.78mg·g-1和7.30±0.68mg·g-1;成熟叶和衰老叶中磷含量在冬季最高,分别为1.53±0.04mg-g-1和0.56±0.02mg·g-1,夏季最低,分别为1.10±0.03mg·g-1和0.26±0.02mg·g-1。成熟叶在各季节的氮磷比(N:P)介于18~22,均大于16,表明光皮桦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磷限制。各季节磷内转移率(60%~80%)均高于氮内转移率(50%~70%),表明光皮桦对磷的利用循环率高。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不同叶龄针叶氮磷含量及其内吸收率季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漳州市长泰县岩溪湖珠集体林场湿地松氮磷含量、N:P比、养分内吸收率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研究得出:湿地松针叶中的N、P含量随针叶的成熟和衰老而依次降低。其中,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针叶N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夏冬季节显著高于春秋季节(P0.01)。与N的季节动态不同,二年生针叶的P含量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一年生针叶和二年生中的P含量则是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而多年生中P含量春秋季节显著高于夏冬季节。随着湿地松针叶的成熟和衰老,针叶中的N:P比依次增大。其中,二年生针叶中的N:P比在各个季节均高于16,表明湿地松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P限制。N、P内吸收率分别在65.59%~85.29%和84.13%~93.99%之间波动,本研究中湿地松N内吸收率显著高于前人研究树种的平均值,表明湿地松生长的立地条件极为贫瘠。而湿地松通过提高限制其生长的营养元素的内吸收率来适应贫瘠的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季节,毛竹扩张杉木林的过程中,其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情况,选取毛竹扩张地段上连续分布的毛竹-杉木混交林(MF)和毛竹纯林(BF)两种林分布置样地,于2021年四季,各样地中随机采取毛竹叶片,测定叶片形态、叶养分质量分数、叶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和叶片解剖结构等叶功能性状。结果表明:在扩张过程中,毛竹叶结构性状季节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但也存在相似性。其中,与毛竹纯林相比,毛竹-杉木混交林内毛竹叶厚在夏秋两季显著降低;毛竹-杉木混交林内的毛竹叶片比叶面积普遍大于毛竹纯林,并在夏季达到显著差异;毛竹-杉木混交林内毛竹叶碳质量分数在冬季显著低于毛竹纯林;叶磷质量分数在春季显著低于毛竹纯林;毛竹纯林内叶碳、氮质量分数比在冬季显著高于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呈现出冬季毛竹纯林显著大于毛竹-杉木混交林,春季毛竹-杉木混交林显著大于毛竹纯林;相较于毛竹纯林,毛竹-杉木混交林中的叶片表皮有一定程度的加厚,表皮外角质层加厚,木质部导管较为发达,泡状细胞较为发达,但毛竹-杉木混交林中毛竹叶片韧皮部截面积显著减小。这些结果说明毛竹在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其叶片的功能性状随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率的差异,研究千年桐叶片养分再吸收 率与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以低产低效针叶林皆伐后营造的千年桐近自然经营生态林 为试验对象,测定生长高峰期(7 月)和衰老凋落期(10 月)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氮(N)、磷(P)、钾(K)、 钙(Ca)、镁(Mg)含量。【结果】叶片主要养分 N、P、K、Ca、Mg 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 衰老叶并未出现养分富集现象。成熟叶和衰老叶均呈现冠层上部叶片 N 含量显著大于冠层下部,成熟叶冠层上 部 K 含量显著高于冠层下部。Ca 再吸收率显著低于其他养分,仅有 14.935(±3.191)%。除了 Mg 在冠层下部 的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冠层上部,其他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在上下冠层之间差异不大。千年桐 K 再吸收率与衰老前 后叶片 K 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a 再吸收率与成熟叶 Ca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 N 再吸收率与土壤水解 N 呈 显著正相关;叶片 K 再吸收率与土壤全 K 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速效 K 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千年桐叶片 主要养分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养分再吸收与叶片及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 可为进一步探索生态公益林的养分循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氮磷养分特点及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测定了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限际土壤的N、全P、有效N、有效P及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水曲柳和 叶松在上述养分含量方面存在互补性。水曲柳根际土的有效磷含量较低,而其余养分含量较高;落叶松则相反,混交林分含量接近甚至超过纯林。总体养分水平水曲柳纯林根际土>混交林根际土>非根际土>落叶松纯林根际土。从春到夏。混交林根际土的有效机下降幅度、全磷量上升幅度均明显大于纯林,全氮量下降幅度则小于相应纯林,混交改善了纯林根际土壤养分状况,使根际氮磷养分例更加均衡合理,促进了养分的吸收和循还,是林木增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不同树种对平原造林地生境的生态适应及养分利用机制。  方法  以刺槐、千头椿、旱柳、毛白杨、白蜡和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鲜叶、凋落叶的N、P含量,计算叶片N、P再吸收率并分析其与叶片、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  结果  刺槐的叶片N含量最高,旱柳的叶片P含量最高;白蜡叶片的N∶P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 < 0.05),毛白杨叶片的N∶P最低,刺槐、千头椿、旱柳和油松之间叶片N∶P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凋落叶N、P含量及N∶P与新鲜叶养分相关性不同。刺槐叶片N再吸收率和千头椿叶片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多数树种的叶片N再吸收率或P再吸收率与其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出显著负相关。  结论  刺槐、旱柳、白蜡和油松的生长受到 P 限制,千头椿和毛白杨生长受到 N 限制。树种能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建议在平原林养护中加强林分结构调整、凋落叶归还林地、人工补植补造等措施以改善平原林养分限制状况。   相似文献   

8.
韩世忠  郑雄  马红亮  高人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19-10322,10355
[目的]研究8种亚热带常见园林树种叶片N、P、K内吸收率及其季节变化.[方法]分别采用扩散法、钼锑抗比色法和火焰光度计法对采集叶片N、P、K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各树种成熟叶养分含量都高于新鲜凋落叶,且大部分呈显著性差异,N、P、K的内吸收率(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9.11±3.89)%~ (68.42±2.44)%、(9.94±5.31)%~(60.54±13.74)%和(24.66±12.14)% ~ (77.15±5.21)%.N和K的内吸收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N和P以及P和K之间差异并不显著;N和P的内吸收率春季低于秋季,K的内吸收率春季高于秋季;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养分内吸收率无显著差异;固氮树种(羊蹄甲和黄槐)与非固氮树种的N内吸收率也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植物叶片在凋落前发生内吸收作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季节变化只是影响植物叶片养分内吸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生活型并没有显著影响植物的内吸收率,固氮作用对植物在N养分供给上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重吸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小林镇桉树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桉树幼嫩叶、成熟叶、衰老叶的氮(N)、磷(P)、钾(K)、镁(Mg)及其水溶性氮(WSN)、水溶性磷(WSP)、水溶性钾(WSK)、水溶性钙(WSCa)、水溶性镁(WSMg)、水溶性硼(WSB)营养元素,并对其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幼嫩叶的N、P、K、Mg重吸收率均高于成熟叶的N、P、K、Mg重吸收率,且幼嫩叶与成熟叶的P、K重吸收率具有显著差异。WSN、WSP、WSK、WSMg的转移规律为衰老叶向成熟叶和幼嫩叶转移;WSB和WSCa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而积累,Ca、B等植物养分由衰老叶向成熟叶和幼嫩叶转移与可溶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衰老叶WSB与WSN、WSP、WSK、WSMg、WSCa均呈负相关,幼嫩叶与衰老叶表现不一致。[结论]该研究可为桉树人工林的营养元素诊断及优化施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防护林按森林的组成不同,可分为单纯林(纯林)和混交林。纯林是由一种树种构成的森林,混交林是由两种以上的树种构成的森林。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林地的立地条件,而纯林由一种树木组成,对光照、热量、水分、养分等消耗利用也比较单一,混交林则不同,在林内如果有耐阴性树种同喜光性的搭配就能充分利用林内的光照条件,深根性树种同浅根性的混交,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养分。混交林可以有效改善外界环境条件,混交林的结构导致特殊小气候的形成,混交林内光照强度减弱,散射光比例增加,分布比较合理,温度变化较小,湿度大而且固定CO2浓度的能力增…  相似文献   

11.
对刚竹属的5种竹类植物(紫竹、绿槽毛竹、毛金竹、早竹和淡竹)成熟叶和衰老叶的N、P含量及内吸收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刚竹属的5种竹类植物成熟叶具有较高的N含量[(18.46±0.40)-(25.84±0.86)mg.g-1)],成熟叶的P含量在(1.08±0.02)-(1.26±0.02)mg.g-1之间;从成熟叶到衰老叶,N、P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5种竹类植物叶片N、P的内吸收率均在50%以上;N的内吸收率与成熟叶片的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不存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红树植物养分重吸收状况,以福建漳江口拒盐红树秋茄和木榄、泌盐红树白骨壤和桐花树为对象,测定成熟叶和衰老叶中N、P、K、Ca、Mg、Fe、Mn、Cu、Zn含量。结果表明,4种红树植物成熟叶(Zn除外)、衰老叶(Cu除外)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衰老叶N、P、K、Cu、Zn含量均低于成熟叶,为正转移,平均转移率分别为65.88%、38.35%、44.27%、35.78%和66.91%;衰老叶Mg、Fe、Mn(木榄除外)含量高于成熟叶,为负转移,平均转移率分别为-120.56%、-45.93%和-30.25%。泌盐红树(白骨壤和桐花树)N和P重吸收效率显著低于拒盐红树(秋茄和木榄)(P<0.05),而泌盐红树的K重吸收效率显著最高(P<0.05)。不同红树植物养分重吸收效率与其成熟叶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Mg除外),与其衰老叶均呈负相关关系。综上可知,不同红树植物对不同养分的重吸收具有特异性,秋茄和木榄通过较高的N、P重吸收效率适应滨海的特殊生境,而白骨壤和桐花树则通过提高凋落物的N、P、Mg、Cu、Zn输入,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作出正反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干热河谷区灌木植物成熟叶与衰老叶之间的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方法以坡柳、马桑和苦刺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比。结果除凋落叶N含量表现为马桑 > 苦刺 > 坡柳外,鲜叶N、P及凋落叶P含量均表现为苦刺 > 坡柳 > 马桑。苦刺N重吸收率最高,坡柳P重吸收率最高。3种灌木鲜叶和凋落叶C∶N、C∶P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 < 0.05),N∶P无显著差异。此外坡柳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P重吸收率与鲜叶C:N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马桑N重吸收率与鲜叶C∶N、凋落叶N:P和P重吸收率与鲜叶C∶N、N∶P均呈显著负相关(P < 0.05),苦刺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N∶P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3种灌木除鲜叶N含量与土壤中水解氮(AN)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外,鲜叶和凋落叶C、N、P含量与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3种灌木除在生长过程中受 P限制外,N、P含量均表现为不完全吸收,N、P重吸收率均低于全球尺度上多种陆生植物的养分重吸收率,说明干热河谷坡柳、马桑和苦刺成熟植株通过养分重吸收来适应贫瘠立地的能力弱化,N、P养分保存和自身转移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4.
林下植物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而其对施肥的响应,尤其是氮(N)磷(P)同施的耦合效应少有研究。以中亚热带典型中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布设施N、施P、两者同施和对照4种处理5次重复的野外试验,于施肥第3年的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收集3种主要林下植物即2种草本地上部分和1种灌木叶片,测定其N、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N肥分别提高林下植物狗脊(Cibotium barometz)、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的N含量18%、25.4%、19.6%;施P肥分别提高狗脊、芒萁、黄瑞木的P含量31.1%、33.9%、11.9%;植物体P含量是驱动N/P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因;施N可缩小林下植物养分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差异,而施P增大其养分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差距,但N、P同施对林下植物养分含量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差距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在P相对缺乏的杉木生态系统,施P肥有利于保障植物N/P化学计量的稳定,有效维持林下植物资源分配平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福建省惠安县不同林龄短枝木麻黄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小枝单宁含量及氮磷再吸收率的研究,探讨了短枝木麻黄林分发育过程中的营养保存策略。结果表明,幼龄林(5年生)成熟小枝中的总酚(TP)、可溶性缩合单宁(ECT)总缩合单宁(TCT)含量及蛋白质结合能力(PPC)显著高于成熟林(21年生)和衰老林(38年生)。随着林分发育,成熟小枝中N含量显著升高,而P含量呈降低趋势。不同发育阶段林分成熟小枝中N:P比均大于20,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升高。磷再吸收率(PRE)显著高于氮再吸收率(NRE),均以成熟林分最高。这表明短枝木麻黄小枝单宁含量与养分再吸收受林龄影响,其养分保存机制会随着林分生长发育的变化而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天然胡杨林生长过程中不同层次土壤C、N、P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及与叶片C、N、P含量的相关性,为胡杨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新疆轮台县轮南镇选取5种不同林龄胡杨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不同林龄胡杨林下土壤( 0~10、10~20、20~40、40~60、60~100 cm)和叶片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胡杨林土壤C含量在0~100 cm层次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这与其他森林群落有显著的不同。土壤N含量均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土壤N含量具有表层聚集的特征。土壤P含量在各层次分布较为均匀,在0~100 cm层次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2)龄级对土壤化学计量有显著影响(P < 0.05),土层深度对土壤的C和P含量影响不显著,对土壤N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影响差异显著,而龄级和土层深度的协同作用对土壤C和P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土壤N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影响显著。(3)叶N含量与土壤各层次的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P含量与土壤N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而叶N∶P与土壤C含量、N含量、C∶P、N∶P均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胡杨林土壤C含量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这与其他森林群落有显著的不同。土壤N含量具有表层聚集的特征。胡杨林生长过程对土壤N含量影响显著。土壤P含量在各层次分布较为均匀,但是,胡杨林生长过程对土壤P含量影响显著。近熟林和成熟林土壤的C∶N、C∶P和N∶P比在不同的土壤层次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氮添加对原始阔叶红松林凋落叶分解及养分动态的影响,以红松、枫桦、水曲柳及3个树种混合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袋法,进行了2年的分解试验。施N水平分别为N0(0 kg/(hm2·a))、N1(30 kg/(hm2·a))、N2(60 kg/(hm2·a))和N3(120 kg/(hm2·a))。结果表明:施N对混合凋落叶分解影响显著(P0.05)。凋落叶质量残留率与其基质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碳含量及C/N比均为显著正相关。施N促进凋落叶N含量升高,凋落叶P含量受时间和N处理交互作用影响显著。施N促进水曲柳凋落叶N、P释放,抑制红松、枫桦和混合凋落叶N、P释放。N3处理抑制红松凋落叶C释放,促进水曲柳凋落叶C释放,N1处理促进水曲柳与混合凋落叶C释放。说明N处理能够调节养分释放模式,并对森林生态系统C及养分循环有显著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