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橡胶树5个人工杂交子代优树无性系苗木为材料,通过自然越冬低温处理,以抗寒品种GT1为对照,测定了5个时间梯度下10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过程,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整个自然越冬过程中各无性系间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阴离子(OFR)、氨基酸(A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P<0.01)水平;温度较高时各无性系间丙二醛(MDA)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自然越冬过程中,各生理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相对含水量和脯氨酸含量呈先降后升变化,SOD、POD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升—降—升”变化,相对电导率、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降—升—降”变化、OFR含量呈先升后降、AA含量呈“降—升—降—升”变化。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较明显,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629号>626号>182号>223号>GT1(对照)>628号。  相似文献   

2.
树莓自然越冬枝条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5个树莓栽培品种及野生树莓"牛叠肚"在自然越冬条件下枝条的生理生化指标,探讨了树莓枝条在越冬期间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与植株越冬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降温过程中,9~12月份树莓枝条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抗寒性强的野生种"牛叠肚"枝条中3种物质含量最高,增加的幅度最大;抗寒性弱的栽培品种"澳洲红"枝条中3种物质含量最低,增加的幅度最小.12月份以后这3种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与树莓枝条越冬性强弱密切相关.6份树莓试材越冬过程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呈相似的变化趋势,野生种"牛叠肚"越冬枝条中SOD和CAT活性最强,MDA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8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温过程中,对8种含笑属植物进行越冬适应性观察,并对叶片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越冬性观察,抗寒性排序结果为:台湾含笑>深山含笑>含笑花>金叶含笑>阔瓣含笑>乐昌含笑>峨眉含笑>川含笑.各树种的生理指标与其所处的时期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自然温度先降低后回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SOD、MDA都有相应增加和降低,并且这种生理指标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变化与材料抗寒性关系密切,表现为树种抗寒能力越强,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增加幅度越大,而抗寒能力弱的树种则相反.MDA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规律相反,即表现为树种抗寒能力越强,MDA含量增加幅度越小,而抗寒能力弱的树种则相反.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及其含量多少与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有一定关系.而SOD变化与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关系不大.用5个抗寒生理指标比较的8个树种抗寒性结果与越冬适应性观察的抗寒性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冬季低温对花椒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 a生花椒树花芽为试材,对自然降温过程中花椒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5项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对各个抗寒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花椒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抗寒性强弱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越冬过程中,花椒花芽中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冬季最为寒冷的时间达到峰值,可溶性糖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较为滞后,而MDA含量在冬季最低温度来临之前已经开始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抗寒指标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MDA含量与其他指标表现为负相关,与SOD活性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73)。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生理指标平均隶属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表明花椒的抗寒性经历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越冬时期雪松叶片中SOD、CAT及可溶性糖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自然状态和采取搭棚保护后的引种雪松,在越冬时期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年引种雪松在越冬期间叶片中SOD、CAT的活性变化曲线呈“M”状,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曲线呈抛物状。在低温胁迫下,SOD、CAT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雪松抗寒能力的高低,是影响雪松北方引种驯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自然越冬过程中山葡萄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山葡萄扦插苗的抗寒生理特性,以二年生山葡萄扦插苗枝条为材料,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研究山葡萄枝条组织的含水量、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山葡萄扦插苗在自然越冬过程中,其扦插苗枝条的各种抗寒生理指标变化均存在一定差异,含水率在2011年11月-2012年3月的变化不大,4月随着气温的升高,枝条中的含水量升高,含水率达84.5%,且与其他各测定时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但不同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6个扁桃品种的枝条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生理特性变化,综合评价不同扁桃枝条抗寒性的大小,为扁桃引种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越冬过程中各扁桃枝条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分析生理指标在越冬期间的变化及相关性,比较不同品种在越冬期间的差异。【结果】在自然越冬过程中,扁桃枝条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性糖含量及脯氨酸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冬季温度均为负相关关系;温度变化对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影响较大,对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变化影响较小,且抗寒性强的品种较抗寒性弱的品种增幅大,其中浓帕烈在越冬期间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结论】通过测定扁桃枝条在越冬过程中各生理指标,发现电导率、SOD、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均可作为评价抗寒强弱的指标,并结合隶属函数关系综合评价6个扁桃品种抗寒性的大小依次为浓帕烈桃巴旦矮丰苦巴旦晚丰小软壳。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紫叶稠李引种的低温极限,研究紫叶稠李自然越冬期间生理指标变化与耐寒性的关系,以从加拿大引进的紫叶稠李5a生苗木为材料,从入冬到第二年3月份每半月采集当年生枝条,测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取离体枝条置于-15,-20,-25,-30,-35,-40℃温度梯度下处理,测定不同低温下枝条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及恢复生长情况,拟合Logistic曲线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由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拟合Logistic方程得到的紫叶稠李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6.1℃和-36.3℃;自然越冬状态下,紫叶稠李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丙二醛含量呈下降趋势。紫叶稠李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在沈阳地区自然低温下不必施加越冬防寒措施可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9.
依据越冬期间叶片内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的变化,对尾叶樟Cinnamomum camphora、猴樟C.bodinieri和樟C.caudiferum 3种樟树的自然降温胁迫响应特性及抗寒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降温过程中,12月中旬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变化不明显,可能与低温持续时间较短,且气温又时有回升相关;进入1月后,连续4 d-8℃的低温(1月5—8日)造成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迅速增加.与12月28日相比,1月9日3种樟树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16.59%、43.44%和24.29%,可溶性含量分别增加了8.19%、21.27%和16.72%,其中猴樟和樟的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之后,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过度的低温胁迫导致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下降和电解质渗透率上升;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又略有上升,而电解质渗透率则呈明显的下降态势.结合隶属函数法的应用,得出自然越冬过程中樟树的抗寒性呈先增强后减弱再增强的变化.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猴樟>樟>尾叶樟,这与越冬期间外部形态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外源甜菜碱缓解油茶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以“大别山1号”油茶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模拟自然低温进行低温变温处理,低温胁迫前以清水为对照,设置2个外源甜菜碱浓度(10、15 mmol·L-1)处理,分别于低温胁迫前1天、低温胁迫的第1、第3、第5天和恢复温度1 d后测定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超氧阴离子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油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超氧阴离子的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恢复温度后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3种处理上述指标的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即与胁迫温度日变化相关。与清水对照处理相比,外源甜菜碱能够显著(P<0.05)缓解低温胁迫下油茶相对电导率的升高,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SOD酶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的含量,从而增强油茶对低温胁迫的抗性。综合分析表明,10 mmol·L-1甜菜碱处理对提高油茶耐低温能力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草蛉自然种群预蛹耐寒性的季节性变化及机制。【方法】测定大草蛉自然种群预蛹的蛹重、过冷却点(SCP)和结冰点(FP)、体内含水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等耐寒性指标。【结果】大草蛉预蛹的SCP和FP在2010年1月(越冬中期)达到最低值为-17.53和-7.14℃,在2010年7月(生长期)达到最高值为-8.21和-3.65℃;2009年9、10月(越冬前期)的SCP和FP均低于2010年4、5月(越冬后期),SCP和FP值在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间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体内水分、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SCP的变化相似,也呈先减后增的趋势,而脂肪含量在越冬初期即达到最高,为46.81%,越冬期间逐渐减少,但仍高于其它时期,2010年7月(生长期)降到最低,为31.07 %。【结论】大草蛉预蛹的耐寒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越冬预蛹的耐寒性显著高于夏季和越冬后预蛹,自然种群预蛹耐寒能力的变化规律与预蛹体内的水分和主要生化物质的含量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库尔勒香梨枝条在秋冬季节自然降温过程中抵御冻害的能力,以库尔勒地区生长的库尔勒香梨枝条为材料,测定了自然越冬过程中枝条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库尔勒香梨不同月份枝条抵御冻害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降温过程中,香梨枝条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随着天气的变冷而升高,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之前(1月1日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上升缓慢,这段时间,香梨枝条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SOD、POD、CAT活性出现了大量积累,可溶性蛋白在越冬前大量积累。然而,1月1日之后,外界气温快速下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开始降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迅速上升。2月15日之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枝条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出现累积,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也开始下降。香梨枝条抵御冻害的能力在自然越冬过程中出现了动态的变化,在全年气温最低的2月份,香梨枝条各生理指标的平均隶属度最小,此时香梨枝条抵御冻害的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日本厚朴的越冬期生理变化规律;探求日本厚朴的安全越冬能力。以日本厚朴引种实生苗为试材,于越冬期不同阶段设置温度梯度,系统分析低温胁迫下其植株的生理生化变化,并以白玉兰为对照。结果表明:休眠初期组织内SOD,MDA,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比较低,休眠中期温度降低,各种物质含量增加,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明显,休眠末期各种物质含量减少;低温处理过程中各种物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显著;日本厚朴的半致死温度略低于白玉兰。越冬过程中,日本厚朴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显著,可以作为鉴定日本厚朴抗寒性的生理指标,在沈阳地区背风向阳处可以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保温材料覆盖越冬对葡萄根系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5年生全球红葡萄(Vitis vinifera L.cv.Red Globe)为试材,采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保温被覆盖葡萄越冬,测定越冬过程中根系组织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等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1)各种材料覆盖葡萄越冬温度的影响较大,与对照相比,覆盖物下0~60 cm深度土壤温度提高0.34~2.32℃;(2)保温材料覆盖越冬前后,各种生理指标变化较大;(3)玻璃棉覆盖越冬后,根系中组织含水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脯氨酸和电导率较低.[结论]不同材料覆盖对葡萄根系抗寒生理指标影响较大,但并不能改变葡萄根系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明光质对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2年生‘长林4号’油茶扦插苗为试材,研究LED不同光质处理下油茶苗可溶性物质含量、内源激素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LED不同光质对油茶苗中可溶性物质含量、内源激素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相对于对照(白光)差异较为显著,且各光质处理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蓝光处理下油茶苗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IAA含量最高;红光处理下油茶苗可溶性糖和MDA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IAA和GA含量最低;R1(红/蓝=1/9)处理下油茶苗POD活性最高;R3(红/蓝=3/7)处理下油茶苗GA含量最高;R5(红/蓝=5/5)处理下油茶苗SOD活性最低;R7(红/蓝=7/3)处理下油茶苗SOD和CAT活性最高,MDA含量较低,ABA含量最低;R9(红/蓝=9/1)处理下油茶苗ABA含量最高;所有处理下油茶苗POD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而ZR含量均低于对照.【结论】研究结果将为油茶育苗光质的选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能反映不同品种小麦应对低温响应的生理指标,以周麦18、周麦21、新麦208和偃展4110 4个品种为材料,研究越冬期低温对冬小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胁迫温度的降低,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其含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均可用三次函数方程进行拟合;叶片SOD活性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叶片MDA含量持续上升,其含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可用二次函数方程进行拟合;叶片POD活性的动态变化表现出品种间差异,随温度的降低,周麦21叶片POD活性持续降低,而周麦18、新麦208和偃展4110则持续增加。在测定的6个生理指标中,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在4个品种间变化趋势一致,可以作为反映越冬期冬小麦应对低温响应能力的抗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林龄油茶生理特性及其根区土壤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贵州不同林龄(1、6、10、30 a)油茶生理特性及其根区土壤性质,为贵州省油茶的合理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油茶林龄的增加,油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a和b含量及光合氮利用效率、光合磷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10 a6 a30 a1 a;油茶根区土壤含水率、容重、电导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林龄为10 a时最大,p H值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以林龄为10 a时最小,总孔隙度无明显变化;油茶根区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总体以林龄为10 a时最大;油茶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林龄为10 a时最大,具体表现为10 a6 a30 a1 a。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释抗寒锻炼期果园气温变化对库尔勒香梨不同越冬期抗寒性的影响,连续测定了2年不同越冬期间库尔勒香梨树干阳阴面形成层、一年生枝条和花芽等器官和组织的SOD、CAT、P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果园气温等生理指标和环境因子;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2年不同越冬期抗寒性,分析抗寒锻炼期气温与不同越冬期抗寒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抗寒锻炼期间气温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越冬期库尔勒香梨表现出的抗寒性,抗寒锻炼期气温波动性小的年份不同越冬期表现出的抗寒性强于气温波动性大的年份;不同生理指标与气温均呈负相关,其中气温与保护酶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生理指标中可溶性蛋白和POD对库尔勒香梨抗寒性的贡献率比其它生理指标大;总体上库尔勒香梨属于抗寒性品种。  相似文献   

19.
变温低温胁迫对油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抗寒性优良油茶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提供依据,以大别山1号、豫油茶1号、豫油茶3号优良油茶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变温低温胁迫处理,以探明油茶在变温低温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会造成油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增加,且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增幅变大,胁迫解除后又明显降低,整体呈先升后降趋势。3个油茶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MDA含量、PRO含量、POD活性等指标均在144h达最大值,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因品种不同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一。3个油茶品种的抗寒性依次为豫油茶3号豫油茶1号大别山1号。  相似文献   

20.
以8个油茶长林系列优良无性系(3号、4号、18号、23号、27号、40号、53号和166号)为试验材料,在自然干旱胁迫下,测定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自然饱和亏缺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出现双峰情况,叶片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叶片自然饱和亏缺呈上升趋势,各指标变化情况因无性系而异.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8个油茶无性系的抗旱性顺序为:166号>23号>4号>53号>40号>27号>18号>3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