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中国盆景的题名,在世界盆景界可谓独树一帜。为原创性中国盆景特有之艺术语言,源于其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为各传统艺术门类铭刻了鲜明的民族性印痕。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及欣赏习惯等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根基。在不同艺术门类作品的题名上,有着大致相同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都有“题署”,包括楹联、匾额;中国书法、绘画作品有题、跋、落款;诗歌、戏剧、文学等更是有名称、题目。共同的艺术效果追求,往往是借助表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大型乃至超大型树木盆景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并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树木盆景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笔者认为,宜小不宜大,小型盆景好处多多。符合盆景创作要求盆景盆景,盆中之景。众所周知,盆景是用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美景以及人文景观再现于盆盎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微缩景观。小中见大,缩龙成寸,以小树展现大树或古术风采,早己成为树木盆景创作的准则和目的。以"咫尺之石,观五岳太华;一勺之水,目睹千里江河",是对盆景艺术的极好诠释。将与自然大树一般大小的树桩移植于盆中,有悖于盆景的创作要求,难冠盆景之名,不宜追奉。而小型盆景,恰好以其有限的体量,无限的魅力,很好地承接了盆景创作原则,是应该提倡的盆景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书法、文学、绘画和雕塑等作品中,抑扬、呼应与顾盼这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用得最常见。盆景属艺术范畴,必然有其共性。据笔者观察分析,凡成功之作都能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其重要性就在于:使用该法能够使作品实现整体的统一,达到结构的局部自然衔接,密切相连,章法处理严谨,脉气贯通。抑扬对树桩盆景来讲,主要表现在枝托、枝条的处理上。枝条有长短、疏密,长的曲节  相似文献   

4.
刘传刚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盆景艺术家,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20年:80年代初,师承我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在盆景美学、盆景艺术理论和造型技艺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先后制作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博兰盆景、风动式盆景等多项系列作品,其中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盆景展览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5.
树木盆景的立意,即是确定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缺乏主题思想的作品,观之苍白无力,尝之味如嚼蜡,审之如行尸走肉。一提到立意,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立意为先"四字,古往今来各门类的艺术创作无不以此为准则,盆景艺术亦然。但在多年的盆景创作实践中,我感到盆景艺术有其特殊性。文学、美术、音乐创作可按作者既定的主题思想不折不扣地挥洒开去,而盆景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树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物特性、盆景商品  相似文献   

6.
<正>水旱盆景、山水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之树木盆景,更具有中国盆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诗情画意。但近几年水旱盆景和山水盆景发展缓慢,有新意的作品不多,这一方面是受盆、石料和树木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少突破。艺术创作初期效仿别人的模式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被模式束缚了头脑。一旦被模式困住,跳不出它的框框,在选材、构  相似文献   

7.
松有松之魂,柏有柏之韵。松柏盆景作为盆景的一个重要类别,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山水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盆景艺术尤其是自然山石盆景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开始进入形成阶段的话,那么松柏盆景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它以后的事情了。松柏盆景的历史,根据相关的诗歌、绘画以及专业著作、传世作品等方面资料,大约可以概括  相似文献   

8.
盆景的随意性和刻意性,两者都给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艺术作品都必须渗入人的思想,表现人的感情;不能集中典型地表现人的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的作品,就不能称作艺术作品。当然盆景艺术也不能例外。我与好几位盆景爱好者以及靠挖桩养家来糊口的山民常年相处。他们从山上挖来的或从市场买来的树桩,不加思索地随意锯截、修剪一下,就下地栽种。有的在花木市场只要有点看中,一次就买下几十个,数百斤的下山桩。有的不惜重金,千里之外购  相似文献   

9.
一景二盆三几架,是盆景艺术表现的完整形式。作为盆景艺术发祥地之中国,在唐代,因结合盛世诗坛,盆景意境的表现方式之一的题咏也随之出现。故现时也有一景二盆三几架四题咏之说,井将题咏列为盆景的品评标准之一。作为一种要求,题咏(名)似乎是少不了的,因而出现了大量以“无题”为题的题咏,算是对诗坛手法的彻底借鉴,真可谓师出有名却也实属无奈了。目前很多盆景作者,除在作品上精心制作外,为题咏而煞费苦心的确实不少。很多作品本身质量很高,然题名却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犹如蛇足,有的与盆中造型风马牛不相及,真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则以古诗词典硬套,实属效颦有术;还有的以地方景色冠之,全然不顾张冠李戴;更有的专以冷僻字组合,以示艺术功底的不同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花卉盆景》2009,(10):47-47
作者简介 蔡加强,1963年11月生,福建永春华桥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卉协会盆景分会会员。痴迷盆景近20年,刻苦钻研,努力实践,在盆景艺术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后得名师苏本一先生、康日照先生的热心指导,盆景艺术得以升华。已有多件作品发表及参加全国展览,并多次获奖。作品不掬形式,构思生动巧妙,技法细腻,崇尚自然野趣,又不乏浓厚的时代气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苏本一赞其盆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相似文献   

11.
品赏枸杞盆景《今夜礼花灿烂》,顿觉心里一亮。作为观果盆景,既继承了中国盆景之传统,又有其个性;既玲珑,又大气,融杂木盆景与观果盆景特色于一身。第一,它以根代干,以根代枝,整个作品的主干,主枝与露根,都是一棵野桩枸杞的根。作者将主根作为主干,将侧根作为侧枝和露根,经过几年的养育,成为独具风格的作品。第二,果艳果繁,叶小且密;果、叶主次分明,突出了  相似文献   

12.
树桩盆景爱好者在创作盆景作品中,若能正确把握树桩盆景艺术的某些特性,对指导实践,提高创作水平大为有益。一、桩坯自然美的发现性桩坯自然美的发现,在盆景创作中相当重要。发现一个好的桩坯,往往是一个好的盆景作品成功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盆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科学的、艺术的、美学的研究,继承发展其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探讨。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民族风格是中国盆景得以生存的灵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盆景的发展导向,赋予了中国盆景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纯朴自然的风貌。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美学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盆景的发展。中国盆景正是借鉴了这些传统的理论,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盆景艺术创作基于中国绘画,自宋代绘画艺术空前发展至现代,画理、画论中描绘了许多关于盆景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推动我国盆景产业发展,促进各盆景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届"中国杯"盆景大赛暨第八届中国(如皋)花木盆景艺术节于10月28日~11月2日在江苏如皋举办。本次大赛由中国花卉协会主办,中国花卉协会盆景分会(筹)、如皋市人民政府承办,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林业局协办,吸引了来自16个盆景主产省(区、市)的331件作品参赛,包括树木盆景、山水和树石盆景、微型组合盆景、观花果类盆景等多种形式,涵盖了国内各大盆景流派,代表了我国盆景艺术的较高水平。比赛期间召开了中国花卉协会盆景分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盆景艺术人材辈出,精品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形势虽然喜人,但盆景创作中存在的些许偏激现象也不容忽视。标新立异树木盆景之所以令观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是因为它用艺术手法再现了自然界古木大树最生动、最美好的形态。这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之美,一枝一叶都与自然林木息息相关,是自然林木美的浓缩和放大。然而,盆景越奇越有新意,稀奇就是创新的声音在盆景界时有泛起,而因此产生的盆景作品也常常被称为创新之作,如此着实令人担忧。试问以创新为幌子,把盆景做成麻花状、折戟状等等,符合盆景艺术创作原则与自然规律否?能给忙忙碌碌、渴求返璞归真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沈水泉先生1950年出生,酷爱盆景艺术,潜心钻研三十余年之久,造诣精湛,创作的盆景作品格调高雅,在历届全国及省级展览上获得多次金奖.其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示了杭州盆景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传承了前人长处,发扬了自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卉盆景》2014,(9):64-65
2014年7月26日,值北京中山公园建园百年之际,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在中山公园唐花坞举办2014盆景赏石精品展,展出盆景作品90多件,观赏石40多件。展览于8月底结束。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成立于1992年6月,聚集了京城盆景、赏石艺术界的众多名家、学者、教授及资深人士。  相似文献   

18.
盆景艺术与传统绘画、书法、诗词、戏曲等,都是以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艺术活动。创造美是其劳动特征,也是构成艺术价值之所在。作为艺术的盆景,虽说与书画艺术同源,但其艺术品位、文化层次和社会价值,似还处于弱势地位,未入艺术主流。其实,盆景之美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当我们对盆景美学有较普遍的深层的认识和运用时,也就是盆景艺术昂首走入主流艺术殿堂之日!这里介绍一些较有个性美的山水盆景佳作,以供同道鉴赏。  相似文献   

19.
说起山水盆景,界内总有“形势”堪忧的感觉。不过这里要讲的形势是特指山“形”和“山势”。造型艺术是依靠形象阐明主题,达到赏心悦目的;.是通过布势(布局)来组织内容,贯穿脉络,完善造型的。山水盆景艺术也是如此。中国画论曰:“至山水之全景,须看真山,其重叠压覆,以近次远,分布高低,转折回绕,主宾相辅,各有顺序,一山有一山之形势,群山有群山之形势也。”山水盆景作为饱含中国山水文化的特有艺术门类,其很多艺术理论与画论有渊源。咫  相似文献   

20.
叶德鉴系福建建瓯人,学名德金,号阳圃,今年75岁高龄。他性格热情奔放,关注环保事业,提倡自育桩材,创作重心放在丛林、山石于一体的组合盆景,其作品已收入香港《文农盆景》国际网站。自1983年退休后,20年来辛勤创作,多次向本刊提出合理化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叶老被称为“艺德高尚的老园丁”,由于他热爱盆景艺术,至今身体健康,为盆景的民族风格再上一层楼笔耕不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