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市场扫描     
国家出台10项措施鼓励粮食生产近日,从农业部获悉,为了稳定粮食面积、恢复和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国家将采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千方百计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1)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3)对购买良种、农机给予补贴;(4)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5)提高征地补偿标准;(6)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7)促进粮食转化增值;(8)鼓励建设粮食产销基础设施;(9)发展粮食加工营销企业;(10)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农业部将实施优质粮…  相似文献   

2.
旱灾严重危害中国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甚至危及全球粮食安全。以河南省为例,利用近30a的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定量分析了旱灾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灾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较为显著,1981-2010年平均旱灾强度为16.64%,旱灾影响6.6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每年因旱灾导致的粮食损失达到248.34×104 t,占全国7.7%左右。针对河南省旱灾现状,提出了4项应对措施:(1)积极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切实加强农业的抗灾能力与减灾体系建设;(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4)增强农业科技抗旱。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粮食出口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和粮食进口国(如日本、印度)的粮食安全状况及保障系统的运作机制和模式进行了概述.并提出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一些启示,主要包括:(1)健全粮食价格保护政策;(2)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建立高效的粮食储备机制;(4)加强粮食国际贸易;(5)建立粮食安全顸警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国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已经从温饱问题解决逐渐走向多样化服务,建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粮食生产和供给体系,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粮食生产与供给需要新的模式。【方法】通过总结中国粮食生产和供应现状,提出了中国粮食生产和供给的规模化、多样化和特色化、标准化、智能化等社会需求,并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中国粮食生产和供给的互联网+服务模式。【结果】中国粮食的互联网+服务需要具备粮食生产指导、产品质量追溯、标准包装产品真实性检验、粮情信息发布与靶向推送、同类产品供需平衡分析、特色产品宣介等功能,以实现中国粮食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全链条的服务,包括粮食生产过程监测和专家精准指导,粮食生产过程信息和环境、品质评定信息的管理查询,粮食销售产品包装检验,统一销售,供需平衡分析、信息发布,以及财金产品服务等。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和供给的互联网+服务的技术基础至少包括:(1)物联网、农情遥感、泛在信息等大数据采集技术;(2)整合大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引擎的大数据管理技术;(3)面向粮食生产形势、产量、品质、价格、库存和交易信息的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4)信息公开发布和靶向发布技术等。【结论】在国家、区域、省市和县尺度,开展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从特色粮食产品入手,建立互联网+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模式,实现粮食生产、包装、销售的全链条信息采集、大数据分析,并逐渐拓展到国家大宗的粮食生产和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新疆耕地利用角度出发,对影响新疆粮食生产变化的因素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科学分析,应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LMDI)对2000~2014年新疆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因素分别分解为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和粮作比例,同时,对粮食产量变动及其分解因素的统计指标在GIS中属性挂链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2014年全新疆粮食总产量为1 390.81万t,15年间粮食产量增加552.03万t,其中在14个地州中,塔城地区的粮食增加量最多达到209.70万t;(2)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的贡献产量分别为231.67万t,377.26万t,-202.32万t和145.41万t;(3)从各地州看,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分异大,各个分解因素的累加效应存在区域性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粮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更少,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矛盾加剧。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构建了包括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在内的区域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2006年和2012年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为临界安全级,粮食安全基本有保障,但粮食自给率下行压力增大;(2)福建省各区域粮食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存在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空间分布上的错位性,在趋势上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安全形势恶化明显而闽西北地区形势转好;(3)依据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分值(Q值)可将福建省粮食安全等级划分为3类,即三明、南平、龙岩属于粮食安全区,漳州、宁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福州、厦门、莆田、漳州为粮食不安全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粮食生产及消费特点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正确指导加入WTO后秦皇岛市农业结构的有效调整,通过对秦皇岛市农业生产现状的具体分析,指出了秦皇岛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方向:(1)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发展优势特色粮食品种;(2)发挥区域生产优势,做大做强果品、蔬菜产业;(3)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该文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在人民生活、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以下7方面着手:(1)大面积连片耕种土地,国家宏观控制,因地制宜;(2)必须实现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3)必须具备完善的水利设施,保证粮食生产,不能靠天吃饭;(4)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农业生产队伍,即职业农民;(5)必须有完备的粮食收购、储备和陈化粮处理体系;(6)必须举全国之力支持保障农业生产;(7)必须要有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国家必须在政策、法律上保障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粮食——中国农业的永恒难题与主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从中长期农业发展战略角度,探讨了我国的粮食问题,得出:(1)今后原粮消费总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呈刚性增长;(2)粮食总产和单产将继续增加,但增长率渐减;(3)当前粮食耕地被多方侵占而不断减少,播种面积对总产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4)大国效应与国家安全隐患限制了中国过多依靠国际市场(尤其是西方大国)的粮食资源,今后要力争基本自给;(5)我国的资源并非极端贫乏,而是一种边缘匮缺状态,努力做到粮食基本自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6)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的永恒难题与主题,必须未雨绸缪,从长计议.为此提出了全国粮食问题长治久安的五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6,(9):170-171
为了解现阶段种粮大户的主要经营特征和影响种粮大户稻作经营行为的相关因素,武汉市新洲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对本区内50个种粮大户进行实地问卷和深度访谈形式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户主及家庭特征;(2)水稻生产投入;(3)水稻生产经营情况;(4)大户种稻意愿。力求通过获取的调查数据,为有关部门指导粮食生产及制定相关的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省1978~2014年自然灾害及粮食生产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年际变化主要由粮食单产变化和播种面积变化决定,而单产的提高是对粮食总产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第二,在影响单产的因素中,自然因素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度占45%~53%;第三,在山东省常发的几种自然灾害中,旱灾成灾率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关联度最大,达0.7106,之后依次是水灾受灾未成灾率、其他灾害成灾率、旱灾受灾未成灾率和其他灾害受灾未成灾率,其关联度分别为0.6983、0.6935、0.6812和0.6714,而水灾成灾率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关联度最小,为0.6341。之后,通过构建抗灾能力评估的动态二维博弈模型对山东省粮食生产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进行了分析,发现:第一,1978~2014年山东省粮食生产对旱灾的抵抗能力总体是增强的,对水灾的抵抗能力总体有所减弱,而对其他灾害的抵抗能力适中;第二,粮食生产抵御旱灾和其他灾害的能力整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而抵御水灾能力周期性不明显。据此研究,认为要稳定山东省粮食生产,必须重视农业防灾,尤其是要增强抗旱防汛能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快完善农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优化灾害防治思路,提升灾害保险能力,探索筹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2007—2015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要素指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我国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重点研究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测度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以及剥离外部环境要素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特征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从每个环境指标的单项影响看,同一环境要素对不同功能区的各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有差异。从环境要素指标的总体影响看,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强度小,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效率作用强度大。但是影响方向相反,粮食主产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主销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由此,决定了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异。因此,建议根据外部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结合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制定差异化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3.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ESDA方法和区域粮食增产潜力测算,探究粮食单产空间差异变化及空间格局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粮食均衡增产潜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间,重庆市粮食单产变动态势呈现"V"型,2007年单产水平最低。(2)重庆市粮食单产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总体差异贡献度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区域差异为渝东北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区。(3)研究期间,粮食单产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4)重庆市可划为3个一级、8个二级均衡增产类型区,粮食单产增产潜力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区渝东南区,总增产潜力表现为渝东北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区,全市总增产潜力为4.20×10~6 t。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1~2003年的粮食产量及相关因素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趋势;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LMDI模型的我国省域粮食生产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耕地利用角度对影响粮食生产变化的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应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LMDI)将影响1980—2010年我国省域粮食生产变化的因素分为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耕地面积和粮作比例;对粮食生产及其分解因素的统计指标在省级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22 592.3万t,粮食生产格局重心由南重北轻逐渐演变为北重南轻;4个因素中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起到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增产作用逐年降低,并被复种指数和粮作比例所替代;耕地面积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全国各省域之间粮食生产变化的分解因素效应有比较显著的空间差异,河北、湖北、新疆等14个区域的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效应的叠加效应使得其粮食生产增加显著,而上海、浙江、福建等复种指数与粮作比例的叠加效应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效应的逐渐减小与耕地面积累积效应起负面作用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增加主要是粮食单产作用,且正逼于其上限,耕地利用中要严格保护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明晰粤西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推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基于1999—2018年粤西地区茂名、阳江、湛江3市粮食生产数据,采用交叉效率DEA模型测算区域粮食生产效率,揭示近20年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Tobi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比较分析粮食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粤西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77,其中,茂名市粮食生产效率最高(0.88),阳江市次之(0.78),湛江市最低(0.65)。Tobi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测算粤西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力(贡献力)最大的投入因子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1.082和0.942。Tobit模型测得的7个投入因子仅化肥施用量(0.015)与粮食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3个因子与粮食生产效率相关性不显著,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3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而地理探测器测得所有因子均对粮食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阳江市投入因子贡献力与粤西地区大致相同,但化肥施用量贡献力高出有效灌溉面积0.008。湛江市与茂名市化肥和农药投入的贡献力仅次于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贡献力均最低。但茂名市粮食播种面积的贡献力依次大于从业人口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湛江市则相反。研究表明,20年来粤西地区粮食生产效率不高,整体呈中等效率水平,粮食生产效率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显著;地理探测器测度结果无不显著因子存在,探测因子影响力比Tobit模型所得结果更稳定且偏误小;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影响粤西3市粮食生产效率的主导因子,但不同城市粮食生产效率的因子贡献力差异较大,湛江和茂名对化肥、农药等污染较大的生产要素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全国、31个省、6个典型地区和16个典型县的数据对粮食生产潜力短期预测的"趋势-波动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预测误差大小反映短期生产潜力的预测精度,预测误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产农田被大量占用和(或)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而短期内使粮食单产下降;(2)小趋势修正方法是"趋势-波动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将大趋势预测不能包括的短期如气象因素、科技投入、社会因素等影响纳入预测中,提高预测精度;(3)就我国近些年来的实际情况而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短期生产潜力的波动越大;同样发达地区短期潜力存在增加-下降-回升阶段;(4)就短期生产潜力预测精度而言:国家级大于省级、省级大于地区级、地区级大于县级;不同省、不同地区、不同县之间预测精度差别比较大,这与境内气候的互补性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两系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及与茎鞘物质运转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两系杂交稻产量形成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分别对3个早稻,3个晚稻共6个两系杂交组合和1个晚稻恢复系的灌浆特性及其与茎鞘物质运转和输导组织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高的灌浆速率应作为选择高产组合的依据之一,并且要将最大灌浆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结合考虑。2)两段灌浆时间差越小,越有利于提高籽粒结实率和充实度。3)高糖花比是促进籽粒灌浆的前提,抽穗前提高糖花比,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减少空秕粒的产生,进而提高千粒重。4)输导组织对物质运转的作用,不同组合表现不同。早稻由于“流”的空间过小,对物质运转产生一定障碍;而晚稻“流”的大小足以承载碳水化合物的运转且表现空间过剩。生产中可通过壮秆来扩大“流”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1993—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建立OLS回归模型,计算出各个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中国粮食产量贡献最大的影响因子是农用柴油使用量,其次是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及粮食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政府农业补贴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疆奇台县粮食生产影响因素与模拟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奇台县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产量进行预测.[方法]在分析奇台县58年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结果]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制度政策是影响奇台县粮食生产的两个主要因子;分别建立GM(1,1)模型、ARIMA(1,3,3)模型以及两者的组合模型,拟合了奇台县粮食总产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发现组合模型平均相对误差率仅为7;,说明组合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从而得出2010~2015年奇台县粮食总产预测值.[结论]GM(1,1)模型和ARIMA(1,3,3)模型两者组合的模型预测精度高于单个模型的预测精度.2015年该县粮食产量将达到52.1×104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