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功能理论最早应用于19世纪初的德国森林科学中,其理论演变在德国的林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文中从森林功能的初认识阶段、再认识阶段、多功能理论阶段及多功能林业的应用阶段对德国森林功能理论演变进行了研究,并从创新林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促进科技支撑林业发展、创新林业管理机制体制和开展全民森林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林业的5点主要启示,对于我国多功能林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和技术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林业分类经营的实质是森林分类经营”这一认识基础上,对“林业分类经营”在指导全国和区域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客观的分析和定位,同时提出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森林立地分类”和“森林群落分类”;要实施分类经营,必须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林种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文中还对森林永续利用原则的现实意义和法正林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在用材林经营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树立森林健康经营理念,培育多功能、多目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健康森林是新时期森林经营的方向和目标。该文通过对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林分生产力、林地地力衰退、抗干扰能力等影响森林健康因素的分析,并依据国内外森林健康经营实践,提出实现辽宁森林健康经营的科学建议,为推动辽宁多功能林业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森林分类经营是森林经营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加大人工经营力度,提高科技顷营水平,是森林分类经营的关键环节;培植林业资源,建设市郊和林业,是森林分类经营的根本目的,采取有力措施,大办林业基地,是实施分类经营的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5.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和技术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阐明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实质是森林分类经营”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林业分类经营”在指导全国和区域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客观的分析和定位,同时提出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森林立地分类”和“森林群落分类”;要实施分类经营。必须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林种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本文还对森林永续利用原则的现实意义和法正林理论的核心内容在用材林经营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世界林业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充分说明,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和创新始终伴随着林业的发展过程。随着林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17世纪德国创立的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基础上,先后又出现了森林多功能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木材培育理论,自然林业理论,生态林业理论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可以说:一部世界林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林业发展理论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人与森林关系的演变史。世界林业经营理论经历了4次大的飞跃,每一次理论上的飞跃都对当时的林业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框架理论(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发展模式的转轨,不能没有理论上的探讨。文中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共性理论,系统论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框架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永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并规范了一些概念。最后,提出了4个问题供思考。  相似文献   

8.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是德国人为了解决森林面积和质量保持稳定而提出的,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应用此理论,至今仍在指导我国的森林经营。多年的实践证明,森林永续经营利用理论已不能适应当今林业的发展。提出对现代林业的认识,端正发展林业的指导思想,明确中心任务,实行分类经营;纠正以法正林为经营目标的营林思想,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结构。  相似文献   

9.
《吉林林业科技》2006,35(2):F0004-F0004
白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吉林省东部区唯一一所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研究机构。多年来,该院始终围绕以长白山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为主的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与森林生态,种苗培育,中草药栽培,野生经济动物饲养,林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为白山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经济建设起到了技术支撑和公益性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云南林业》2003,24(2):2-2
我省的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已开展了4个年头。认真总结我省森林分类区划工作的经验,巩固森林分类区划的成果,是今后我省林业两大体系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各地对此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林业政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一场深刻变革。林业分类经营,就是根据森林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对所有的森林及林业用地进行分类,将一部分区划为生态公益性林业用地,另一部分区划为商品性林业用地,并按各自不同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1.
谈两种森林分类经营观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对“林业分类经营”和“森林分类经营”两个概念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经营观点。作者详细论述了“森林分类经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为这一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培育新的森林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林业建设的根本失误,在于没有狠抓森林经营,而科学地经营森林是要以森林经理理论为指导;但这些年,我国的森林经理学科发展是不尽人的意的,因此,要大力振兴森林经理学科,以促进我国林业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结合陕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谈森林的分类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森林分类经营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陕西自然、经济、社会和森林资源状况的分析,制定了陕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经营区划的原则、依据、分类系统、标准和方法,将陕西划分为5个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经营区,并对各区提出了相应的林业建设发展方向、经营管理方法和适宜造林的树种和草种。  相似文献   

14.
对近自然林业理论的诠释和对我国林业建设的几项建议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对近自然林业的理论进行了诠释,按中国能不能学先进,向谁学和怎样学的思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建设健康的森林”提升林业目标和以“速生树种先锋林”替代“速生用材林”为林业技术路线的建议,以利于中国切入生态林业的经营轨道.  相似文献   

15.
《广西林业》2000,(5):8-9
在9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全区林业分类经营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 ,紧跟国家林业发展思路的变化 ,广西开始实行林业分类经营 ,把全区森林按其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分别经营。两者的比例是4∶6。林业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 ,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 ,相应地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分别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其目的是要根据环境建设的要求 ,把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 ,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 ,由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人们对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森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森林经营理论已经明显不适应实际林业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后,以获取木材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森林经营思想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森林经营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指导。河北省自1996年开展森林分类经营试点以来,通过在部分地区的森林经营改革试验,对森林经营的作业模式、作业类型、技术方法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现代林业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作者对现代林业的历史、内涵、特征和基本理论进行了评述。现代林业的基本理论包括:木材培育论或森林永续经营理论;近自然林业论;新林业理论;林业分工论;生态林业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作者建议:起草“山东省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借鉴“近自然林业”的森林培育理念与方法;处理好永续利用与分类经营的关系;选择适宜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要明确现代林业空间布局、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提出林权制度改革、生态补偿机制、科技创新体系等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林业分类经营的概念林业分类经营涉及许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于分类经营的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林业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的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要,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不同和森林发挥两种功能产出“产品”的商品属性的差异,相应地将森林(含林地)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营的林业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另一种是,认为森林分类经营是国家或森林经营者根据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森林经营目的和分类为标准,将森林按不同…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天然林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当前天然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福建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提出建设现代林业企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理想模式,从而为我国林业企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俄罗斯林业的基本情况,并对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保护、城市林业建设以及林业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作了重点分析,最后就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保护与城市林业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