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的故乡在中国,并逐渐传播到世界范围,成为居家待客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之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发展出种类繁多的饮茶习俗。茶俗是本国文化的积淀,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本文以中西方饮茶习俗为切入点,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的不同,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从而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茶为国饮.种茶,从南到北;喝茶,从古至今;饮茶,从贵族到平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几乎家家户户离不开茶.云南是茶的发源地,有丰富的茶树资源,造就了当地特色茶文化历史.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异同等影响,云南饮茶习俗多姿多彩,茶歌文化贯穿于每个少数民族产茶地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之中.该文章通过探讨云南茶歌文化,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茶与健康专题(二) 茶叶内含成分及其保健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一种在普遍性上仅次于水的饮品,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庶人,都同样爱茶、嗜茶。茶集解渴、健体、怡情、修身、涤心于一体。茶之所以能如此经久不衰、风靡全球必须归功于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从中国古代宣传"茶为万病之药"起,世界各地都将饮茶与保健联系在一起。在古印度,有一类食物称为"Rasayana",包括34种植物。  相似文献   

4.
陶德臣 《中国茶叶》2013,(11):36-38
茶的传播包括对茶的饮用和种植两方面的意义,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先秦时期茶仅局限于巴蜀地区,还没有冲破地域文化的束缚,充其量只是一种区域文化。因此,这种传播局限性明显,影响不大,辐射性小,只能充作茶的前传播时期。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茶由西南巴蜀之地向外逐渐传播。两汉时,茶已传至荆楚之地,三国时江南及江淮一带饮茶风气正式形成,南北朝时饮茶风气日趋转盛。故关于茶的传播,这里主要围绕饮茶知识、饮茶习俗的发展来展开。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人民饮茶习俗和方法各种各样。研究世界饮茶趋向,加强市场调研,沟通产销信息,对于产品适销对路无疑是有意义的。一、世界饮茶习俗和方法的演变饮茶习俗始自中国,这是没有疑义的。茶之为用,在它成为饮料以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多年的神农时代至唐朝末期(公元960年)。  相似文献   

6.
章妍 《福建茶叶》2016,(11):331-332
茶叶发源于中国,英国的茶主要是来自中国的进口,并逐渐在英国人当中普及开来,并成为英国家庭必备饮品,成为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亨利·詹姆斯是一位著名的英籍美国作家,他是美国著名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一生当中撰写了许多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亨利·詹姆斯所撰写的小说主要是以国际文化主题为主要内容,但是绝大多数的读者忽视了亨利·詹姆斯作品当中的"饮茶仪式"内容,"饮茶仪式"在亨利·詹姆斯作品当中也占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以亨利·詹姆斯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讨论英国饮茶习俗的发展和演变,从下午茶场景、饮茶人物、茶具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亨利·詹姆斯文学作品中的"饮茶仪式"。  相似文献   

7.
茶入风俗     
我国茶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茶入风俗”就是其中一个组成部份。“茶入风俗”不同于“风俗饮茶”,风俗饮茶指的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生活习惯中形成的不同饮茶方式,而茶入风俗则是指的以茶为媒介物的民间习俗,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尤为  相似文献   

8.
宁夏特色茶饮“八宝茶”,也称“三泡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四川地区汉族饮茶习俗传入西北,与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茶品。西北作为我国最有历史气息的地区之一,茶文化在这里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记。本文主要以宁夏特色茶饮“八宝茶”为例,对西北区域茶饮文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君山茶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到唐、宋茶事盛行,民间百姓、文人雅士、寺院僧禅、达官贵人等都有不同层次的饮茶习俗,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又有其独特的饮茶习俗,千姿百态、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0.
唐代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成熟的标志,其在融合不同的饮茶习俗和消费方式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文化意蕴,对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唐代茶文化呈现自上而下、从官方到民间、从中原向少数民族及国外传播的特点。唐朝贡茶制度等政府行为提升了饮茶的社会地位;儒、释、道三教融合为茶文化注入了哲理内涵;文人士大夫借茶抒情,茶文学作品广为流传;茶马贸易的繁荣则联系着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茶马古道成为唐代茶文化传播走廊。  相似文献   

11.
刘倩 《福建茶叶》2022,(2):57-59
现代中华文化本身就有独特、绵长的传统茶文化骨髓精华,在传统饮茶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内涵作为现代中华民族传统饮茶文化的重要组成代表,其文化思想及具体的各种精神文化内涵,都是来源于茶的文化意境,这也许就是中国茶文化、茶道理和精神等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思想基础.因此,本文以茶的审美意境特征为设计切入点,并进一步了解茶...  相似文献   

12.
书讯     
《茶叶》1990,(3)
中国茶史散论庄晚芳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从茶的发展史、饮用史等论证茶的发源地,叙述茶的传播,饮茶习俗以及茶与卫生、文化、政治经济的关系;并着重论述  相似文献   

13.
茶为国饮说     
刘枫 《茶报》2004,(4):3-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种全球范围的对茶的重新认识,带来了中国茶的全新机遇。而提倡茶为国饮,让茶在服务人类健康、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何为“国饮”,就是要通过推广,让饮茶不仅成为中国的一种民族习俗,而且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4.
布朗族是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是古老濮人的后裔。生活在澜沧县惠民镇芒景乡的布朗族,有着悠久的茶历史文化,这里种植有千年栽培型古茶园,这些古茶园是布朗族先民留给世界的文化遗产。布朗族在此发现茶、种植茶、饮用茶,并形成特有的民族饮茶文化。少数民族饮茶习俗是中华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与保护民族茶文化对弘扬中华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人民饮茶习俗和方法各种各样,研究世界饮茶趋势,加强市场调研,把握前瞻性,对于产品适销对路,无疑是有助益的。茶叶不仅在经济价值而且在文化价值上契合了人类发展中的需求,在新世纪世界文化交融与文化冲突的交错中,茶可能起到特殊的作用。一、古今中外饮茶习俗变化的轨迹饮茶习俗始自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最初作为祭品,西汉到唐代曾作为食用、药用,宋代以后(公元1368年)。从“煮饮”进入了“泡饮”,就是用开水冲泡不加佐料的“清饮”,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一直很少改变。但国外则在这种饮法基础上,有了较大…  相似文献   

16.
<正>源于中国的茶,历经千百年,传往世界各地,成为人们日常的饮料。饮茶的习俗也随之与各地的文化相融合,派生出丰富多彩的、多元的茶文化,更展示了茶所独有的魅力与价值。对世界各国饮茶习惯的了解在当今的文化传播与贸易市场中将有助于彼此的交流,特别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显得意义非凡。这里将与读者分享一些世界各地在饮茶方面的小荟萃。  相似文献   

17.
茶与健康专题(一) 茶与健康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最早以具有解毒功效而被发现.之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以茶治病的经验,并对茶的保健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荼为万病之药"的记载.17世纪后期,中国饮茶习俗和茶的保健知识一同传入欧洲,当时茶是在药房里销售的,而且价格昂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从药用到饮用,直至今天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时尚之所以能在全球风行,茶叶具有保健功效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茶艺师”已成为我国新设职业,其工作对于推广饮茶健康、倡导饮茶文明、弘扬茶文化、净化社会风气有积极意义。饮茶始于我国,三千年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茶的保健功效,更重要的是茶的社会文明功能。人们为什么喜欢饮茶?因为饮茶的目的在于体味文化,追求精神意境。饮茶表现为细斟慢品,其形在品味,其意在修养境界,其义在体味人生。饮茶处处显和气,人人表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早已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文化正是在人们用心于饮茶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结晶,以茶联友谊,以茶表敬意,以品茶修养明事理等等,正是茶文化的具体表现。茶艺师正是以其姻熟的技艺,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为人们的饮茶生活增添情趣,创造美感,营造艺术氛围,不断提升茶的文化品位,提升社会文明层次。因而,茶艺师的职业工作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是一种工作环境优雅,条件舒适,有助于身心修养,社会尊重的职业工作。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饮茶习俗,它存在于当地人生活的各个空间场域。本文探析了饮食文化中的哈尼茶,以及饮食人类学视野下,哈尼族茶饮的适应性、交融性、仪式性、变迁性与回归性等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饮茶习俗,它存在于当地人生活的各个空间场域。本文探析了饮食文化中的哈尼茶,以及饮食人类学视野下,哈尼族茶饮的适应性、交融性、仪式性、变迁性与回归性等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