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穗肥施氮量对抛栽杂交中稻抗倒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穗肥施氮量对徽两优2115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肥氮肥用量对徽两优2115的株高、抗倒伏系数、产量因素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氮肥施用量以底肥(纯N)69 kg/hm2、蘖肥(纯N)69 kg/hm2、穗肥(纯N)138 kg/hm2的处理N4产量最高,较不施穗肥的对照N0(ck)增产3 258.1 kg/hm2,增幅达40.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大田基本苗数及氮肥施用法对新软粘13号的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大田基本苗数量及合理分配氮素肥料的蘖肥和穗肥比例有利于夺取高产,大田基本苗数以达到150万株/hm2或略多一些为宜;按照永州地区氮素肥料施用水平为180 kg/hm2,且其中90 kg/hm2作基肥施用的情况下,另外90 kg/hm2氮素肥料的施用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得出:90万、120万、150万、180万株/hm2的基本苗,新软粘13号的最佳氮素分蘖肥施用量分别是61.05、61.20、30.75、38.10 kg/hm2;最佳氮素穗肥施用量是28.95、28.80、59.25、51.90 kg/hm2。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超高茬免耕抛秧不同基本苗与氮肥运筹产量表现,以及不同化除方法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栽植密度为135万株/hm2、基蘖肥∶穗肥为5∶5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131.5 kg/hm2。但比常规免耕抛秧产量(8 394.0 kg/hm2)低,且超高茬免耕抛秧应比常规抛秧增30万~45万株/hm2基本苗。立苗早宜选择10%苄.环庚可湿性粉剂化除,立苗迟宜选择25%苄.二氯悬浮剂化除。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超高茬免耕抛秧不同基本苗与氮肥运筹产量表现,以及不同化除方法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栽植密度为135万株/hm2、基蘖肥∶穗肥为5∶5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131.5 kg/hm2。但比常规免耕抛秧产量(8 394.0 kg/hm2)低,且超高茬免耕抛秧应比常规抛秧增30万~45万株/hm2基本苗。立苗早宜选择10%苄.环庚可湿性粉剂化除,立苗迟宜选择25%苄.二氯悬浮剂化除。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秀水417"作双季晚稻塑盘抛秧栽培的基本苗、施氮量、施钾量与产量的关系,总结出该品种作双季晚稻塑盘抛秧栽培,单产8500kg/hm2以上的适宜农艺措施为:基本苗132.3-172.9万/hm2,纯氮施用量278.2-283.1kg/hm2,氧化钾施用量188.8-200.7kg/hm2.  相似文献   

6.
李强  李艳  成霞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30-30,34
华粳6号密度与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上欲获得9.75t/hm2的产量,其栽插密度应为31.5~36.0万穴/hm2,基本苗120~135万根/hm2,高峰苗420~450万根/hm2,成穗330万穗/hm2,成穗率75%左右;总施肥450kg/hm2,穗肥占40%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半夏生产提供种源保障和技术支撑,以半夏品种黒麻芋为供试材料,以种植密度、有机肥、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为试验因子,采用4因子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对半夏黒麻芋繁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半夏块茎产量≥10 500 kg/hm2的优化栽培方案为种植密度889.5万~941.9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8.0~32.0 t/hm2、N肥施用量97.5~109.5 kg/hm2、P肥(P2O5)施用量214.7~365.6 kg/hm2;以半夏块茎产量≥11 250 kg/hm2为目标,相应的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885.9万~947.8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7.9~32.1t/hm2、N肥施用量97.4~109.6 kg/ hm2、P肥(P2O5)施用量217.4~378.1kg/ hm2;在半夏繁殖过程中,密度0水平(750万株/hm2)时能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4个试验因子对半夏繁殖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栽培密度>氮肥>有机肥>磷肥。  相似文献   

8.
夏芝麻施肥决策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田间试验表明:各种施肥配方对夏芝麻产量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NP>K>N>P,高肥力田块,目标产量为1 110.0kg/hm2,氮肥经济合理施用量为纯氮106.5kg/hm2,磷肥经济合理施用量为五氧化二磷52.5kg/hm2;中肥力田块,目标产量1 011.0kg/hm2,氮肥经济合理施用量为纯氮129.0kg/hm2,磷肥经济合理施用量为五氧化二磷117.0kg/hm2;低肥力田块,目标产量759.0kg/hm2,氮肥合理经济施用量为纯氮147.0kg/hm2,磷肥经济合理施用量为五氧化二磷64.5kg/hm2。氮肥以底追结合和2次追施方式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34%~35%。叶面肥增产幅度为7.7%~10.4%,以喷磷酸二氢钾和喷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1996~ 1998年在泰安市农科所和肥城市边院镇采用小区试验与大田调查相结合的 4因素 3水平正交法 ,研究大穗型小麦泰山 0 2 1高产的主要栽培要素。结果 4种栽培要素的效应依次为 :钾肥 >播期 >播量 >氮肥 ;大田调查表明 ,泰山 0 2 1小麦适期播种 ,基本苗 2 2 5万 /hm2 ,氮肥 2 70kg/hm2 ,钾肥 112 .5kg/hm2 ,产量可达到 90 0 0kg/hm2 以上。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蚕豆产量与氮、磷、钾肥合理施用量的关系,建立了蚕豆产量与氮肥、磷肥、钾肥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得出了蚕豆氮、磷、钾肥合理的施用量分别为纯N 73.3~81.8 kg/hm2、P2O5 68.3~76.3 kg/hm2、K2O 72.5~83.5 kg/hm2,纯N、P2O5、K2O单因子增加纯效益分别可达1 418.4~1 399.6、1 893.6~1 867.5、1 627.2~1 592.2元/hm2。  相似文献   

11.
李殿平  王桂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03-10805,10875
[目的]以超级稻东农431(Oryza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了水稻渗落式全程深施肥模式的增产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施肥处理:渗落式全程深施肥(DAF)[施基肥(氮肥和钾肥各50%,磷肥100%)之后进行翻地;追肥分别于幼穗分化前施氮30%,抽穗前施氮10%和钾50%,齐穗期施氮10%;灌水方法为浅、湿、干交替,追肥在晒田干至有裂纹时结合灌水施下,"裂纹渗落,以水带氮"];全层施肥(IAF)[施基肥(氮肥60%,钾肥为50%,磷肥为100%)后耙地;追肥分别于分蘖始期施氮20%,抽穗前施氮15%和钾50%,齐穗期施氮5%];表层施肥(SAF)(耙地后将基肥施入,追肥同全层施肥);不施氮肥(对照CK)(纯氮为0 kg/hm2,磷肥和钾肥的施用方法同表层施肥)。各处理施纯氮150 kg/hm2,N∶P∶K=4∶2∶1,即尿素262.5 kg/hm2,磷酸二铵163.5 kg/hm2,硫酸钾75.0kg/hm2。[结果]全程深施肥方法中,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较其他施肥方法分别提高了17.18%~23.73%和14.08%~18.96%;最高分蘖临界期较其他施肥方法延长了7 d左右且有效分蘖数达到361个/m2,较其他施肥方法提高了29~39个/m2;从灌浆始期(IS期)至灌浆末期(LS期),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以全程深施肥方法为最高,且呈如下顺序:全程深施>全层施>表施>无肥区;从拔节期(JS期)至成熟期(RS期),干物质积累量均以全程深施肥方法为最高,且呈如下顺序:全程深施>全层施>表施>无肥区。全程深施肥处理的产量达到11 580.0 kg/hm2,较其他施肥方法提高了2 112.0~2 844.0 kg/hm2。[结论]全程深施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适于在北方寒地稻作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温凉稻区水稻机插秧安全齐穗的措施。[方法]研究水稻机插秧品种、秧龄、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水稻机插秧安全齐穗的影响。[结果]在温凉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中,宜选用生育期不超过180 d的中早熟耐寒品种,秧龄控制在30~35 d,纯氮总量不超过300 kg/hm~2并适当减少氮肥后移比例。[结论]在此条件下,可确保水稻机插秧安全齐穗并实现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丘陵山区冬水田水稻的单产水平及氮肥的利用率,实现区域水稻高产高效和生态友好等目标。笔者以大面积水稻生产代表品种‘渝香203’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方式对水稻抽穗—成熟期生物产量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率及稻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生物产量、氮积累总量以及稻谷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氮肥后移作穗肥有利于水稻的生物产量积累和合理分配,在中氮处理(10 kg/666.7 m2)采用底肥:穗肥=5:5 的施氮方式下,水稻茎鞘输出率和转换率均较高,分别达到56.59%和48.59%。氮肥后移作穗肥有利于提高氮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率,适宜的施氮比例受施氮量的影响而不同。氮肥后移作穗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穗平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实现大穗高产。兼顾稻谷产量与氮肥高效,重庆冬水田地区杂交水稻的高效施氮策略为纯氮10 kg/666.7 m2,且采用底肥:穗肥=6:4 或5:5 的施氮方式。稻谷实际产量为9910.68~9940.62 kg/hm2,平均产量为9925.65 kg/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4排放。【结果】 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 -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 -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 -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 -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 -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 -2;从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 0.06—1.30 μmol·m -2·s -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 0.01—0.70 μmol·m -2·s -1);从稻田CH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 -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 -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kg·hm -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 -2。双季稻CH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 -2。再生稻CH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 -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9 kg·kg -1,头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2 kg·kg -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1 kg·kg -1,再生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18 kg·kg -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5 kg·kg -1,再生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50 kg·kg -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 【结论】 从单位产量下CH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相似文献   

15.
超级稻氮素施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金仁  罗朝晖  何长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02-11803,11808
[目的]明确超级稻适宜的施氮量及各生育期追施比例。[方法]采用3种不同施氮量(纯氮165、195、225kg/hm2)及各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比例共9个处理,对超级稻Ⅱ优航1号进行氮肥施用技术的试验。[结果]增加施氮量有利于超级稻成苗成穗,降低前期施氮比例、增施穗粒肥,有利于增加穗数。不同氮肥施用技术处理间超级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差异明显,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增加施氮量和前期氮肥施用比例,超级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各处理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幅为146.86~213.68kg/hm2,总吸氮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及后期施用比例提高而增加。增加施氮量和增施穗粒肥对水稻成穗数和穗粒数均有明显的影响。[结论]超级稻Ⅱ优航1号采用施氮量225kg/hm2,基施30%、插后7d施40%、幼穗分化2~3期施20%、始穗期施10%的氮肥施用技术,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超高产群体进行构建研究,并探讨高产群体形成机制。[方法]以超级粳稻品种龙粳21为材料,设置2个水平的行距处理,3个水平的穴距处理和3个水平的穴基本苗数量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等相关指标。[结果]产量与株距和行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每穴苗数相关性不显著,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株距行距苗数。超级粳稻品种龙粳21最优群体插植规格是行距24 cm×株距12 cm,每穴5株基本苗,产量达到10 473.0kg/hm~2,高产原因主要是群体颖花量增多(4.5×108个/hm~2以上)。超高产群体在生育前期群体茎蘖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6月25日)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7月6日),数量少(为预期穗数的1.2倍),抽穗期成穗率高(85%)。超高产群体在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大,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群体质量优[高效叶面积率、总颖花量、颖花/叶(cm~2)和单茎茎鞘重均高],在抽穗期-成熟期光合能力强(叶面积衰减率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高)、干物质积累量高、群体库容的总充实量大、茎鞘物质的输出与转运协调(实粒数/叶和粒重/叶)均高。[结论]以足够穗数为基础,提高抽穗期-成熟期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是寒地粳型超级稻的超高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研究和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密度水平对精量穴直播杂交粳稻"花优14"的群体特征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处理对水稻生育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穗粒结构以及产量有明显影响,以300kg/hm2纯氮量处理,其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2.93t/hm2和11.59t/hm2;密度试验中,水稻后期叶绿素相对含量以28.65万穴/hm2的处理DHJ14与KZH14较高,叶面积指数以密度为40.50万穴/hm2的处理DHJ10与KZH10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均以密度为28.65万穴/hm2的处理DHJ14最高;在实际产量上,以密度为28.65万穴/hm2的处理DHJ14最高,为10.07t/hm2,其次是密度为22.20万穴/hm2的处理DHJ18为9.99t/hm2;以穴直播密度为28.65万穴/hm2(行株距25cm×14cm)施氮量在225~300kg/hm2范围内杂交粳稻"花优14"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安徽沿江双季稻北缘区不同机插高产早稻品种产量差异及超高产品种的群体共性特征,为品种选育与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采用前期筛选获得的9个高产早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有效光截获和利用率的差异。【结果】不同高产品种的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为超高产(9.1—9.5 t·hm -2)、更高产(8.1—8.6 t·hm -2)和高产(7.6—7.8 t·hm -2)3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品种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了每穗粒数、颖花量和千粒重。超高产类型品种的平均日产量为82.4 kg·hm -2·d -1,分别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提高10.2%和19.8%。干物质积累量是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18.3%—21.4%。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中后期有效光截获量和光截获利用效率,分别与其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库容量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穗分化期和抽穗期群体有效光截获量分别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且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响应效率。另外,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抽穗期总粒重/叶4.1%—11.3%,这与其高的中后期光截获利用率密切相关。【结论】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机插早稻品种适宜选用叶面积指数高(穗分化期5.6—6.0、抽穗期7.1—7.3)、穗粒数多(124—132)、千粒重高(25.8—27.0 g),且日产量为80.8—83.7 kg·hm -2·d -1的品种,可获得超高产水平(>9.0 t·hm -2)。  相似文献   

19.
早籼新品种浙408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浙408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金华红壤稻区进行浙408全程不同纯氮施用水平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不同比例的氮肥运筹试验,明确浙408对氮肥的需求量。[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浙408的始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全程施氮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前期施氮量较大处理的始蘖期早,有效分蘖期短。基肥、蘖肥、穗肥按6∶3∶1施用时,浙408的单位面积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按4∶4∶2和5∶3∶2施用时,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结论]浙408全程纯氮总量为172.5~210.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按5∶3∶2或6∶3∶1施用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中低肥力的稻-油熟制稻田的氮肥运筹提供参考,利用杂交稻品种Ⅱ优7号、渝香203在稻-油熟制的中低产田进行不同施氮量对杂交水稻群体构成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150kg/hm2水平范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杂交水稻品种的产量均逐渐增加,再增加施氮肥时产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施氮量在150kg/hm2水平时产量最高,农学利用效率(AE)最经济;施氮量对群体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增大,群体LAI值在7左右时,容易形成高产;成穗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量为210kg/hm2时成穗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