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细菌耐药性与畜牧产业发展、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复杂,除由人-动物-环境三者之间复杂作用引起外,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新发展的药物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认识、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及药物的合理使用,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当前,细菌耐药性已然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及新药研发的困难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和多种角度开展研究,从而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了多种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及方法,重点从新型抗菌药的研发、联合用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同步模型及多组学技术等方面阐述其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减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由于细菌耐药性迅速发展,耐药细菌感染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在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同时,应注重降低毒副作用、提高安全性.中药在消除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多环节、多靶点、低毒、安全的优势.文章从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机制、消除细菌耐药性优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发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细菌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获得耐药性,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的渗透障碍、外排泵的泵出作用、靶位改变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细菌的耐药水平。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新的耐药机制随之出现,耐药菌也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耐药菌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耐药性的起源、产生机理、耐药特性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细菌鉴定是细菌耐药性监测过程中的重要工作环节之一,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能够高效鉴定细菌。为了快速监测五家养殖场来源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临床耐药特征,本研究利用MALDI-TOF MS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快速鉴定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并对其进行耐药表型检测。结果显示,MALDI-TOF MS实现了对临床分离菌株(31株大肠杆菌和34株肠球菌)的快速鉴定;鸡源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其次为羊和牛。其中,鸡源的大肠杆菌均对四环素(100%)和氨苄西林(91.67%)耐药率最高,肠球菌对苯唑西林(62.07%)耐药率较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动物源细菌临床耐药性表型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与此同时,MALDI-TOF MS技术可以同时实现对动物源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快速鉴定,值得在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检测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更全面地掌握犬源细菌的流行及抗生素耐药情况,本试验对2012-2015年采集自某规模化养殖场的60余份病死犬样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参考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检测了部分分离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3年共计分离鉴定出28株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混合感染为犬细菌感染的主要形式;分离菌普遍呈多重耐药,以大肠杆菌耐药性最为严重。犬的细菌感染应在临床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治疗应合理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6,(11):105-107
产β-内酰胺酶细菌是目前临床常见的致病菌。近年来,随着产β-内酰胺酶细菌不断的增多,如何能有效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与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性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的组成和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其过程控制,包括采样、细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结果汇总分析等,并介绍了我国取得的成就,如建立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平台和耐药性细菌资源库、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数据库、摸清了我国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状况等。针对我国动物源细菌的耐药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动物处方药的管理并建立治疗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持续开展畜禽细菌耐药性动态监测等。  相似文献   

8.
在兽医临床上 ,常使用抗菌素来控制和治疗动物疾病。但在少数情况下 ,由于用药不当或其它原因容易出现细菌耐药现象 ,即产生耐药细菌 ,对治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细菌产生耐药性不仅失去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 ,使药物不能发挥作用 ,而且细菌对某些抗菌药还具有交叉耐药性。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不正确应用抗菌素而引起的 ,所以要想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必须从正确使用抗菌素着手。1 对症下药 抗菌素是预防和治疗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最好药物 ,但应用时却不可乱用 ,要根据引起畜禽疫病的致病菌的种类来选择。如若是革兰阳性菌引…  相似文献   

9.
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的细菌耐药情况非常严重,且有增长的趋势,开发替代品以应对耐药性日趋严重的细菌感染迫在眉睫。文内通过介绍细菌耐药性的演变、我国抗生素耐药情况及抗生素替代品研发情况,以期为抗生素替代品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或思路,同时呼吁全社会提高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和意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耐药现象日趋严重.据报道,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耐药菌继发感染人数已占住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30%左右.令人担忧的是,开发一种新的抗菌药一般需要大约10年的时间,而近几年一代耐药菌株的产生只需要2年时间,细菌耐药性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新药研发速度.目前能与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四环素是针对细菌感染有很好疗效的广谱抗菌药物,但随着该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已导致病原菌的耐药率逐渐升高,出现了多药耐药菌株,严重影响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外排泵机制、核糖体保护蛋白机制和酶灭活(钝化)机制,其中外排泵机制是引起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文章就四环素类药物外排泵的种类和作用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重耐药细菌的广泛传播已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在细菌的耐药性进化过程中,"附属敏感性(collateral sensitivity,CS)"的出现,即细菌对一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时对另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加的现象,为对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带来一种可能的选择,从而为细菌耐药性防控提供新的思路.深入研究细菌的附属敏感性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13.
浅析细菌耐药的社会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细菌耐药呈现出耐药菌多,耐药水平高,耐药机理复杂的特点。细菌耐药性是对人类智慧又一次严峻的挑战。耐药细菌感染导致病程延长、药费增加、死亡率增加,给畜牧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因耐药而加剧滥用抗生素导致动物性食品药物  相似文献   

14.
正新华社2月12日讯,全球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一项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上的新研究显示,抗生素如果有足够的作用力穿透细菌细胞,就仍可杀死耐药性细菌,这一发现有助未来开发出更有效的抗生素。抗生素一般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抗生素耐药性主要指细菌对治疗它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并演化为耐药菌。这些耐药菌可能感染人类和动物,从  相似文献   

15.
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伴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的使用,耐药及多重耐药细菌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从细菌染色体、质粒、转座子等遗传学和产生灭活酶、主动外输、渗透屏障、代谢、靶位改变和生物被膜形成等生物化学方面对细菌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做了介绍,有助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克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或传播,有利于新抗生药物研究与开发,并建议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开发一些天然抗菌肽和特异的细菌疫苗,以控制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噬菌体是动物体内最丰富的生物群体。噬菌体易获得、宿主特异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使其在治疗耐药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随着基因工程和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噬菌体对动物细胞的调节机制逐渐被发现。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噬菌体进入动物细胞的机制、噬菌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及与细胞内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噬菌体在协助宿主细胞杀灭细菌过程中的作用,讨论了噬菌体与动物细胞相互作用对噬菌体治疗的意义,旨在为噬菌体治疗耐药细菌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细菌的耐药性一直是专业人员研究的热点和世人关注的焦点。细菌耐药性主要由耐药质粒介导,从本文结果看,中药复方必须使细菌耐药质粒得以消除,才能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等优势,在细菌耐药性消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在抗生素选择压力作用下,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细菌多药耐药性的产生导致抗生素的疗效大大降低,可移动遗传元件整合子被认为是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间水平转移的重要原因。整合子对耐药基因的捕获及表达关系到新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播散,研究整合子传递耐药性的影响因素能够合理指导临床用药,进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播散。基于上述原因,文章综述了SOS反应、自然转化、可变区启动子、基因盒长度、重组位点等因素对整合子传递耐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 抗微生物药物的轮换用药方案   用抗微生物药物防治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立克次氏体感染等感染症,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抗微生物药物长期无计划地使用甚至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和多重耐药的广泛产生,表现为药物治疗失效,有时甚至到了临床上无药可用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养殖场细菌消毒剂耐药性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选择临床分离的104株猪源大肠埃希菌进行了消毒剂敏感性试验,并对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1-sul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消毒剂耐药性比质控菌明显提高,qacE△1-sulⅠ基因检出率高达95.19%.结果说明,受试消毒剂耐药性在养殖业中已日趋严重,进一步研究细菌消毒剂耐药及与抗菌药物交叉耐药性的机制迫在眉睫,以期对细菌消毒剂耐药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