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农业科学》2017,(1):24-2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3个施氮水平(0、105、150 kg/hm2)与2种配施比例(控释氮肥10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比为70∶30)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10.4%~28.2%。其中N150 kg/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在相同氮水平条件下,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玉米产量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并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相同氮水平条件下,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当季回收率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氮肥偏生产力表现为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在相同氮水平条件下,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  相似文献   

2.
控释氮肥减施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针对吉林省春玉米区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较农民习惯用量减施条件下,春玉米的干物质形成与养分需求规律及分配特征,为控释氮肥在吉林省春玉米上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连续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镇开展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试验共设置了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推荐施肥(OPT,较FP减氮25%),控释氮肥1(CRU1,施氮量同OPT),控释氮肥2(CRU2,较FP减氮40%)。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春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以及成熟期的分配特征,并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差异显著,且年际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也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产量并未因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且有小幅度增产。CRU1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于FP处理,两年平均增产4.5%,但与OPT处理产量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控释氮肥减量施用提高了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CRU1处理较FP处理,氮肥生理效率提高了28.5%,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了4.9 kg·kg~(-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8.1 kg·kg~(-1),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8.4%。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呈快-慢-快的积累动态,且年际间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CRU1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FP处理增加了7.7%。控释氮肥适量减施不影响植株后期氮素的累积与分配,还可以提升植株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促进花后植株养分的转运效率。CRU1处理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FP处理增加了5.0%,CRU1处理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两年平均为62.1%,较FP处理提高13.3%。【结论】控释氮肥减量25%(180 kg·hm~(-2))施用不降低玉米产量,还可有效提高植株氮素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控释氮肥处理与推荐施肥处理在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和转运以及氮肥利用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对农民习惯处理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N 0、86、124、161、248 kg/hm~2)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规律、氮素累积规律、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块茎膨大期和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氮素累积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马铃薯最高产量在施氮量为124 kg/hm~2(N_2处理),与N_0处理相比,N_2处理块茎产量显著增加了19.8%。通过曲线回归分析得出,马铃薯的最佳施氮量为137.6 kg/hm~2。马铃薯氮素吸收利用率以施氮量124 kg/hm~2处理最高,为37.1%,其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均以施氮量86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293.1、35.7、97.4 kg/kg。在安徽稻茬田马铃薯生长中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30~150 kg/hm~2。  相似文献   

4.
控释尿素基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究控释尿素不同施肥深度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明确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实现高产、高效、稳产的适宜施肥深度。【方法】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不施氮肥(CK)、地表撒施(DP0)、沟施深度5 cm(DP5)、10 cm(DP10)、15 cm(DP15)、20 cm(DP20)、25 cm(DP25)7个处理,系统研究控释尿素基施深度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在施用等量控释尿素条件下,施肥深度均对夏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随基施深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2013年和2014年夏玉米产量与施肥深度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关系,二者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2年获得最高产量的理论施肥深度分别为12.5 cm和12.2 cm,而实际生产中DP15处理产量最高,DP15和DP10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较CK分别显著增产16.72%和16.50%(P<0.05)。与DP0处理相比,随施肥深度增加,夏玉米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以DP10处理最大,分别为61.91%和6.68 kg·kg-1,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以DP15处理最高,分别为47.27 kg·kg-1和46.97%。施肥深度在10 cm和15 cm 较地表撒施(DP0)能增加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且减少氮素损失,花后氮素积累量2年均值增加38.93%和41.88%,促进了植株花后氮素积累量,并且分别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总吸氮量20.45%和22.36%。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夏玉米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成显著正相关,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施氮量为225 kg N·hm-2时,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深度控制在10—15 cm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的氮素吸收积累量,增加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最终获得较高籽粒产量,实现高产高效,可作为夏玉米控释尿素种肥同播的适宜施肥深度。  相似文献   

5.
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控释BB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植株各部位对氮素吸收与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BB肥在所有处理中效果最佳,较农民习惯施肥在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生物产量及收获指数等指标上分别增加20.61%、27.08%、8.41%、5.87%、4.44%;在籽粒氮质量分数、氮素累积量上分别增加24.81%、28.47%;在氮肥利用效率、氮肥贡献率上较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增加89.56%、15.24%。施用控释BB肥在减氮20%的条件下,较农民习惯施肥和普通BB肥在冬小麦产量上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提高植株各部位对氮素的吸收及累积作用,同时明显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说明,施用控释BB肥可以明显提高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增加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及累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安徽省直播冬油菜种植中适宜的氮肥用量、氮肥种类和施氮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尿素不同用量及等氮量尿素和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氮肥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成株率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180)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CRU180)在生育中后期能有效提高直播冬油菜密度。施氮量24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240)角壳和茎秆氮素累积量分配比例增加,籽粒分配比例减少,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籽粒产量不增反降,较CRU180和N180分别降低2.87%和9.67%。各施氮处理中,N180处理产量最高,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增产7.53%~82.15%。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相比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U180),CRU180和N180显著增产8.53%和16.69%,籽粒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8.80%和16.02%,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11.68%和14.30%,氮素农学效率显著增加12.53%和24.46%,氮素生理效率增加0.74%和9.13%,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8.59%和16.76%。综合本试验直播冬油菜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来看,合理的氮肥用量和氮肥品种可以有效增加直播冬油菜的成株率和氮素累积量,进而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安徽省直播冬油菜施氮量18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均能达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双向提升。考虑到直播冬油菜轻简化发展大趋势,建议采用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在施氮量70~210 kg/h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至280 kg/hm2玉米产量下降,根据玉米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适宜施氮量为178 kg/hm2。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和氮积累量,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别由14.1 kg/kg、46.2%和135.2 kg/kg下降至7.4 kg/kg、19.3%和37.6 kg/kg。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机插水稻一次性侧深基施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以水稻品种“全两优鄂丰丝苗”为材料,设置不施肥(N0)、控释肥一次性侧深基施(N1)、控释肥减氮10%一次性侧深基施(N2)、控释肥减氮20%一次性侧深基施(N3)和传统施肥(CK)处理,测定水稻分蘖动态、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齐穗期根系指标、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研究控释肥一次性侧深施对水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相比,处理N1、N2显著增产12.99%~14.85%和5.47%~6.09%,处理N3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对施肥量和产量拟合后分析,在减氮18.72%时与CK产量持平。与CK相比,控释肥一次性侧深施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成穗率、提高了生育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并扩大了根系的分布范围,处理N1、N2和N3与处理CK相比,分别提高氮素表观利用率1.21%~46.57%、氮素农学利用率18.85%~61.73%、氮素生理利用率8.90%~17.71%和偏生产力12.99%~23.61%。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一次性侧深施促进了根系生长,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氮素利用...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优质粳稻新品种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抽穗前和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及结实期植株的氮素运转量,但明显降低了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的表现趋势基本相同;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人工插秧较机械插秧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氮素累积量和累积比例、结实期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而抽穗前和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运转贡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低于机械插秧。  相似文献   

10.
缓控释氮肥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缓控释氮肥提高机插稻氮素利用效率及增产机制,以早籼中熟常规稻中嘉早17和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在150kg/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副区设尿素一次性基施、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控释氮肥、硝化抑制剂包膜缓控释氮肥、2种树脂包膜缓控释肥共6种氮肥处理,探究缓控释氮肥和品种对机插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与氮肥管理对机插稻物质质量、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互作效应显著。相对于常规尿素运筹,树脂包膜缓控释氮肥能促进机插稻结实期干物质的积累、氮素的吸收及转运,穗部氮积累量提高51.83%,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8.71%,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57.97%,氮肥偏生产力及产量提高5.54%,树脂包膜氮肥对中籼迟熟杂交稻稻株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作用显著,为本试验最优的机插稻配套缓控释氮肥;而硫包膜及抑制剂包膜缓控释氮肥增产、增效均不同程度低于常规施肥,但对机插稻各器官氮素的转运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生育期长的中籼迟熟杂交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量、氮转运量及最终产量均显著高于生育期短的早籼中熟常规稻。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转运的表现,选用中籼迟熟杂交稻,施用加阳树脂包膜缓控释氮肥,能有效提升机插杂交稻氮素的吸收利用,促进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秸秆还田同时增施氮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测定秸秆离田(S1)、还田(S2)和常规施氮(N1)、蘖肥增氮(N2)处理的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S2条件下,水稻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下降3.18%和3.90%,氮素积累量和穗部氮增加量分别减少9.34%和6.48%,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可分别提高6.87%和6.34%。相较(秸秆还田+常规施氮),(秸秆还田+蘖肥增氮)处理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60%和4.38%,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穗部增加量分别提高13.69%和11.69%,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下降7.98%。S2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及偏生产力较S1分别降低8.54%、15.77%和3.93%,生理利用率较秸秆离田提高9.52%。秸秆还田和蘖肥增氮二因素互作对水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及偏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稳定氮肥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氮肥用量及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稳定氮肥相比,10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100%稳定氮肥分次施用、85%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7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分别增产53.1%、61.6%、39.7%和36.7%,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64.0%、80.9%、36.0%和32.3%,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0.4%、59.5%、37.4%和34.5%。与农民习惯等氮施肥相比,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分别增产5.7%和11.6%,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9.9%和21.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8%和12.2%。等氮施用稳定氮肥较农民习惯施肥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累积,提高了产量,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高于农民习惯施氮,且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生理效率和偏生产力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施用稳定氮肥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而增大。稳定氮肥施氮量在240 kg N·hm-2且基肥与分蘖肥6:4分次施用时,能较好地协调水稻高产与稳定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对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为在钵苗机插水稻生产中选择适宜的施氮量和机插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密度水平(21.65万、16.84万和12.63万穴/ha)和4种施氮量水平(0、75、150和225 kg/ha),测定不同机插密度和施氮量下钵苗机插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量、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积累量,并计算氮素利用率.[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及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呈下降趋势,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机插密度的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及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呈降低趋势,产量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氮量和机插密度互作对成穗率、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实施钵苗机插水稻的适宜机插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分别为16.84万穴/ha和150 kg/ha,水稻产量为9208.83 kg/ha.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分别为145.63 kg/ha和18.18万穴/ha,水稻产量为9024.771 kg/ha.  相似文献   

14.
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氮素积累及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比较,小麦-玉米周年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在肥料用量减少20%和40%情况下,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是100%普通尿素处理的97.4%和97.7%;控释尿素施氮量为6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1.57%和54.14%.控释尿素施氮量为8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40%和22.09%.施用控释尿素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和0~40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60~100 cm土层中,控释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不施氮肥处理筹异不显著,普通尿素处理小麦收获后60~8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60~100 cm土壤硝态氮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肥料氮素下移明显.试验结果显示,施用控释尿素增加了耕层(0~20 cm)土壤的氮素积累,减少了氮素向土壤深层移动的数量,有利于减少施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侧深施氮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深入探究不同类型氮肥机械侧深施用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为机插水稻节本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和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施氮处理,即不施氮肥(N0)、尿素撒施(CUB)、尿素机械侧深施(CUM)、控释尿素撒施(CRUB)和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测定水稻物质生产特性、氮素积累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2年各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的影响基本一致。与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稻谷产量;2017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稻谷产量分别增加3.22%、17.50%、46.00%、17.79%和3.72%,2018年相应增幅分别为8.77%、13.27%、32.07%、12.74%和3.32%。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2017年NRE和NAE分别增加17.91%—43.14%和19.61%—37.39%;2018年NRE和NAE分别增加53.80%—54.10%和21.11%—35.11%。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4.46%—6.95%(2017年)、5.55%—8.11%(2018年);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更多有效穗数和颖花总量。齐穗至成熟期,CRUM处理茎叶鞘氮素积累量和茎叶氮素表观转移量(TNT)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此外,在穗分化期和齐穗期,相比其他施氮处理,CRUM处理的氮素积累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结论】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是一种能提高机插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有效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几种控释肥与尿素的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增产6.0%;在成熟期,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综合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可发挥2种氮肥的优势,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稻季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及组配对长江上游杂交籼稻中稻—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为长江上游再生稻的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中稻季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处理(CK)、传统施肥模式(CF)、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和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对比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中稻产量为6.8~8.9 t/ha,表现为BT-SRFB>B-SRFB>CF>BTPCU>B-PCU>CK,其中B-SRFB和BT-SRFB处理的中稻产量较CK显著提高(P<0.05,下同),但缓控释肥处理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再生稻产量为1.5~2.6 t/ha,表现为BT-SRFB>B-SRFB>BT-PCU>B-PCU>CF>CK,各施肥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均较CK显著提高,且缓释掺混肥BT-SRFB和B-SRFB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中,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处理中稻拔节期、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成熟期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和传统施肥;再生稻抽穗期、成熟期各施氮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施用提高了中稻—再生稻两季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以BT-SRFB处理增幅最高,与CF处理相比,BT-SRFB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5.5 kg/kg,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0.6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4.4%。【结论】长江上游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采用缓释掺混肥并配合一基一蘖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稻—再生稻群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稻麦轮作模式下控释BB肥一次性基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BB肥对稻麦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生产经济效益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BB肥处理在减少NPK用量的前提下,其小麦和水稻的产量要比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高10.66%、1.95%。同时,由于减少了施肥劳动力成本,在小麦季和水稻季控释BB肥处理的相对收益分别为5 431、26 219元/hm~2,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为3 822、25 667元/hm~2,分别增42.10%、2.15%。此外,在小麦季和水稻季,控释BB肥处理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以上结果表明,在稻麦轮作模式下,一次性基施控释BB肥具有省工节肥和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探讨缓控释肥对糯玉米鲜苞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可为缓控释肥在糯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2019年在成都市新都区,以糯玉米品种泸玉糯9号为试材,以不施氮肥为空白对照、常规施肥为肥效对照,研究了缓控释肥对鲜苞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缓控释肥处理施氮量减少14.37%,鲜苞产量提高12.32%,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增加,鲜苞和秸秆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鲜苞吸氮量增加,氮肥利用效率提高26.40%,采收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25.37%。缓控释肥较常规施肥虽然减少了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次数,但能够显著增加行粒数,改善穗部性状,明显提高鲜苞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适宜在成都平原糯玉米种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移栽密度与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不同移栽密度和氮素供用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在3种栽培密度(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和5个施氮水平(0、150、225、300、375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施用氮肥或增加密度,均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当施肥过量或密度较高时,产量降低。同一密度下,施氮量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子粒、秸秆和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氮素收获指数相反;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移栽密度变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该地区水稻生产合理的栽培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分别为40 cm×40 cm和1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