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明确高粱链格孢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 本文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不同营养及环境条件对该病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有明显差异, 其中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 不同碳、氮源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有显著差异, 其中最适宜菌丝生长碳源为葡萄糖, 氮源是蛋白胨; 该病原菌最适宜营养生长的温度为28℃, pH为7; 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 光照时间对高粱叶斑病菌丝的营养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秆腐菌核病菌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可溶性淀粉最好,氮源以酒石酸铵最好,混合碳源(蔗糖+鼠李糖)对病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比单独蔗糖和鼠李糖生长的好;病菌能在多种天然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菌核;菌丝在碳氮比为60∶1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生长物质VB6+肌醇、VB6+谷氨酰胺等11个组合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微量元素中亚铁、锰和硼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液体培养中以Czapek培养基生长最好,但不利于菌核的形成;菌核在15~35℃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30℃;菌核在0.05%葡萄糖溶液、蒸馏水、水琼脂上均可萌发,以0.05%葡萄糖溶液萌发最好。  相似文献   

3.
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粉红粘帚霉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病原真菌的种类,以组织分离法对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进行虫生真菌的分离培养,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所得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中的高毒力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属25株菌株,其中以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出现频率最高,共分离到15株,均与GenBank中粉红粘帚霉相关菌株亲缘关系最近,ITS序列同源性达100%,属优势种。按照柯赫法则证实4个属的虫生真菌对楚雄腮扁叶蜂均有致病力,其中粉红粘帚霉致病力最强,其高毒力菌株SWFUYHL 02-01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致死中时为10 h;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其次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其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在以不同种类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该菌株均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显著高于以其它糖为碳源时;适宜其生长的氮源是酵母浸出粉,适宜产孢的氮源是硝酸铵和尿素,以硫酸铵和酵母浸出粉为氮源时不产孢;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无机盐分别是MnSO_4和MgSO_4,添加CaCl_2的培养基上未见产孢;光照对粉红粘帚霉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粉红粘帚霉菌株在采样点的出现频率与其生物学特性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辽宁省疽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致病菌,并利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法研究了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菌株SYND-12与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亲缘关系最近,位于同一分支,并与玉蜀黍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zeae聚为一类,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表明引起辽宁省玉米北方炭疽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出芽短梗霉A.zeae(Narita et Hiratsuka)Dingley。该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7,光照条件为全黑暗,适宜的碳、氮源和培养基分别为蔗糖、硝酸钾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其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其它最适宜生长条件与菌丝相同,该病菌在添加不同氮源的水琼脂培养基中均不产生分生孢子;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为28℃、p H 8、光暗交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牛肉膏,单一氮源条件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山茶花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guepini (Desm.) Stey.][1,2,3,4]菌丝生长适温20-25℃,适宜pH值是5-7。在不同培养基里以PDA和燕麦培养基最佳。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蔗糖最佳,木糖最差,氮源以门冬酰胺、蛋白胨、酵母液最佳,尿素最差。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适宜pH值是4-5,在不同营养液里以酵母汁,茶花叶汁萌发最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自然光和连续黑光灯利于产孢,完全黑暗不产孢。不同培养基里以燕麦和PDA培养基最适宜病菌产孢,在山茶花叶汁与水洋菜培养基里不产孢。  相似文献   

6.
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oniels)适合分离的培养基有花生叶斑病尾孢菌培养基、PDA、V8汁、V8汁+蔗糖20 g和Richard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的pH 4~12,最适宜的pH 6~8,适宜温度为20~25℃。病菌对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对酵母膏、硝酸钾、牛肉膏的利用好于其它碳源或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30℃,pH范围广,RH ≥ 81%以上分生孢子萌发,随湿度增加萌发率增高。营养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试验表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要求在15~35℃,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30℃。病菌适应于较广泛的pH值范围,在pH为3~9之间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以pH5.5为最佳。连续紫外光照射,对病菌生长有抑制作用,黑暗条件有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该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以蔗糖和葡萄糖为最佳,淀粉次之。对各种形态氮源的利用基本相仿。在马铃薯-洋菜培养基(PDA)上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为最适。水稻叶鞘和嫩穗的提取液能促进病菌孢子提早萌发及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8.
绿豆叶斑病病菌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的绿豆叶斑病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菌丝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豆叶斑病病菌为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 Ell.et Martin);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是PSA培养基.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不同.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病菌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病菌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青海省樱桃叶斑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及筛选出对其防效最佳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对9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5℃, 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源分别为肌醇和乳糖,最适pH分别为6~8和6~7,24 h持续黑暗处理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9种化学药剂对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50 g/L嘧菌酯悬浮剂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1.258 mg/L。该研究结果可为青海省樱桃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西瓜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柯赫氏法则证病,rDNA ITS测序,鉴定该病致病菌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 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Cl; 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6; 黑暗条件利于病菌生长。病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西瓜茎叶煎汁培养基; 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2SO4; 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6; 黑暗条件利于孢子产生。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min;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min。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省景泰县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木霉菌株GAS1-1,经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用生物学方法研究该菌的营养生长和产孢条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GAS1-1被鉴定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为甘肃省木霉新记录种。该菌株对玉米镰孢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穗腐病菌F. verticillioides、棉花枯萎病菌F. oxysporum、玉米腐霉茎腐病菌Pythium inflatum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均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尤其对玉米腐霉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100.00%。该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其在15~35℃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产孢温度为25℃;在pH 5~12的培养基上菌丝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均为5;24 h黑暗条件下菌丝营养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9℃,10 min。表明短密木霉菌株GAS1-1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Ⅰ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玉米灰斑病菌的产孢条件,将玉米灰斑病菌接种到马铃薯蔗糖(PSA)、燕麦番茄碳酸钙(OTCA)、玉米叶粉碳酸钙(MLPCA)、燕麦粉(OA)、粗面粉(CWPA)等5种培养基上,于25 ℃下培养,测定该菌生长速度、产孢时间和产孢量。结果表明,菌丝在上述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均较慢,每天平均生长0.33 mm左右,其中以在OA和PSA上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基于上述结果,构建了玉米灰斑病菌孢子培养的二级分段培养法,即将菌丝块接种于加有10~15粒直径为5 mm玻璃珠的马铃薯蔗糖(PS)液体培养基三角瓶里,在25 ℃,18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15 d,形成菌丝悬液,再取菌丝悬浮液涂布在MLPCA 培养基上,避光培养13 d左右,可获得大量供接种的分生孢子。长期光照促进菌丝生长,不利于孢子的形成,而长期黑暗不利于菌丝生长,但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苹果黑星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Cooke) Wint.)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苹果果汁、麦芽浸渍物、PSA、PDA、V8和马铃薯麦芽糖;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V8和PSA。菌落生长和产孢适宜的pH值为5.0~6.5,温度为15~20℃。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酵母提取物、硝酸钠和牛肉膏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硫酸铵抑制产孢,草酸铵抑制菌落的生长和产孢。20℃时,光周期为12 h,光照强度为600 lx条件下有利于病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其产孢量约为黑暗条件下的13倍。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5.0~6.5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从福建省得到的水葫芦致病菌——尾孢霉属菌株FJ24,在不同光照、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培养基等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温度为30℃、pH值为7.6时菌丝生长最快。最适培养基为MDYEA,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乙酸铵。  相似文献   

15.
对甘肃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束梗褐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 将病原菌鉴定为细基束梗霉[Doratomyces stemonitis (Pers. ex Fr.) F.J. Morton & G. Smith]。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 最适pH为6, 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 但以蔗糖最好, 氮源以甘氨酸最适, 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分生孢子在5~40 ℃范围内均能萌发, 最适25 ℃, 最适pH为7, 分生孢子萌发需液态水, 湿度低于99%几乎不萌发, 马铃薯汁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含戊唑醇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通过紫外线诱导获得了9株对戊唑醇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苹果轮纹病菌 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 f.sp. piricola 抗药性突变体,其抗性指数在11.00~67.88之间。将该抗药性突变体继代培养9代后,大多数突变体的抗性指数逐渐下降,但其中有2 株抗药性突变体(UV-TS1-f和UV-TS1-10)仍保持较高的抗性水平;抗药性突变体的致病力与敏感菌株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与敏感菌株一样,抗药性突变体适宜生长的温度也为25~28 ℃,pH值为7~8;在含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中,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与菌丝干重与敏感菌株相比差异明显。研究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在药剂选择压下易形成抗戊唑醇群体,具有中等或高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17.
苜蓿炭疽病是各苜蓿种植区分布较广的毁灭性病害。毁灭刺盘孢(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是苜蓿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试验研究了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湿度对毁灭刺盘孢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为PDA、PSA和V-8汁;适宜温度范围为28~36℃,最适温度为32℃;适宜pH范围为4~6。该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分别以麦芽糖和蛋白胨为碳、氮源,在28℃,pH 6的条件下培养时其产孢能力最强。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蛋白胨;最佳温度28℃;最适pH为6。相对湿度98%以上有利于孢子的萌发。持续光照利于菌丝生长、产孢和萌发。  相似文献   

18.
采用接种法,对胡杨内生真菌曲霉(Aspergillus sp.)和链格孢(Alternaria sp.)在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培养基及糖质量浓度下进行了生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两种菌株的生长和孢子产生具有明显的影响;曲霉(Aspergillus sp.)pH 5~6时生长良好,而链格孢(Alternaria sp.)pH为4~5时菌株生长良好,两种菌株均以蔗糖为主要碳源;菌丝干质量与培养基质量浓度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粱上发生的新病害顶腐病是由亚粘团串珠镰孢(Fusarin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引起的。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病菌在Bilai培养基上,pH4~11间均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黑光灯和日光灯照射对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有促进作用,且黑光灯优于日光灯;在光照处理下最适宜产生大型孢子的培养基为小麦粒和高粱粒。病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12天后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半乳糖、甘露糖为佳,乳糖、木糖、葡萄糖次之。对氮源利用远不及碳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能侵染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玉米、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20.
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PDA、PSA、2%水琼脂、Richard、番茄煎汁、燕麦片和番茄燕麦等7种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2%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2~3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0℃,致死温度为50℃,10min;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3~10,最适为5~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在7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产生菌核;菌核在10种供试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5~30℃,最适20℃,致死温度为59℃,10min;菌核萌发pH范围为3~10,最适为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