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汤中茶乳酪现象的机理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汤沉淀(茶乳酪)是茶饮料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对茶乳酪的形成机理和对应解决途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茶红色素形成机理和制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茶红色素(TRP)是一类天然食用色素,其主要组分是多酚类物质氧化聚合物茶红素(TRS)与茶黄素(TFS)。文中分析了TRP的组分、结构及其形成途径,提出了形成途径示意图,并阐明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子。同时,用不同方法制备了TRP系列产品,并对产品的化学组分、吸收光谱和分子量等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的功效及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周红杰  秘鸣  韩俊  李家华  艾田 《茶叶》2003,29(2):75-77
本针对当前云南普洱茶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普洱茶的概念、特点、临床应用结果等方面作了阐述。普洱茶品质形成的机理是微生物和酶系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而且其水分在品质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微生物优势菌种以及霉菌等微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产生有益人类健康的代谢产物尚需深入研究。临床应用结果已证实普洱茶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制品,科学选料加工贮放是提高普洱茶品质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茶饮料混浊沉淀的形成机理和解决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近年来,随着饮料业的发展,天然植物饮料,特别是天然茶饮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英国最近推出果味茶已达20余种,80年代初日本从我国进口的乌龙茶和普洱茶加工而成的罐装乌龙茶水、普洱茶水等已成为当今日本的热门饮料。美国的冰茶及各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滋味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因其独特的感官品质及诸多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明确普洱茶滋味形成的机制,进一步提升普洱茶品质成分与滋味相关性研究的深度和准确性,文章从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游离氨基酸、茶多糖、咖啡碱等角度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天然食用茶黄色素与茶绿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萧伟祥  王根 《茶叶科学》1994,14(1):49-54
利用低档绿茶或茶末、茶灰制取了纯天然茶黄色素(TYP)和茶绿色素TGP,并分析了其化学组成、光谱特性和不同pH、温度、光、金属离子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TYP的主要色素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少量的儿茶素氧化聚合有色产物,TGP的主要色素成分是叶绿素或叶绿素铜钠盐,并含有TYP的上述成分。这两种茶色素中还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儿茶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这两种茶色素在pH3—6、<80℃30min和直射日光20h下,有较好的稳定性;TYP遇Zn2+,Cu2+,Mg2+,Co2+和Mn2+等金属离子不产生沉淀,但遇Ca2+,Pb2+,Fe3+或Fe2+,会产生沉淀,遇Al3+,溶液更为黄亮鲜艳,表明这两种茶色素可作为适应性广泛的天然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7.
黄鉴舜  叶宝存 《福建茶叶》1993,(2):18-21,30
汤花是斗茶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宋代人们把茶碾成粉末,通过细筛,取一定量茶末加沸水冲泡,并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产生泡沫,一定量的泡沫聚集物,即为汤花。 斗茶是一种竞技,又与茶叶品质和泡茶水质有关。宋代斗茶胜负,以汤花的色泽、  相似文献   

8.
马明 《福建茶叶》2016,(7):67-68
在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的辩证关系下,物流风险的产生一定是由于无法适应下游需求方的需求状况,或者说因商流无法满足下游渠道、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而外在的从物流风险中表现出来。因此,物流风险的预警机制,不能由物流企业自身来进行设计,而是需要由渠道商与物流企业、终端消费者与物流企业共同来建立。  相似文献   

9.
茶尺蠖的生活习性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尺蠖EctropisObliquaWarren在国内分布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省,除危害茶树外,还为害白柳、花生、刺槐、紫穗槐、紫薇、大豆、大白菜等。1988年首先在原日照市茶园发现茶尺蠖呈点片发生,且危害逐年加重;1991年6月6日,在原山东省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研究站试验茶园56号地发现有近半米的茶行叶片被食光,笔者自1991年始对该虫进行研究,现将其生活习性与防治措施报告于后。1生活史茶尺蠖在山东每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四月中旬越冬蛹羽化。茶尺蠖各虫态的历期,成虫期3-8d,卵期5-11d,幼虫期15-3…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设置不同温度、不同烘烤时间加工竹筒烤茶制品,研究改进竹筒烤茶的民族加工方法,结果发现以处理二加工出来的竹筒烤茶品质为上;对不同工艺处理后的竹筒烤茶制品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品质化学成分测试分析发现,各工艺处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竹筒烤茶在其制作过程中,叶绿素、茶多酚、多糖等物质在湿热作用及内源多酚氧化酶、纤维素等残余酶活性作用下,滋味变得比绿茶更醇和;茶坯疏松多孔的比表面与新鲜楠竹的香气进行着可逆的物理吸附及不可逆的化学吸附,形成茶香、竹香馥郁的特有竹筒烤茶制品.  相似文献   

11.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儿茶素和咖啡碱占绿茶乳酪总质量的88%以上.以乳酪中含量最高的两种酯型儿茶素和对应的非酯型儿茶素与咖啡碱络合建立绿茶乳酪简化体系CATs-CAF,发现4种儿茶素在沉淀中的分布比例为EC:ECG:EGC:EGCG≈1:2:1:2.选用ECG和EC分别与咖啡碱络合制备单晶,扫描电镜观察络合前后晶体的...  相似文献   

12.
李成  赵丽莉 《福建茶叶》2016,(2):157-158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这首先就体现在了样式繁多的茶叶包装设计中。本文从对于茶文化发展进行简析入手,针对茶文化对茶包装设计的影响和茶包装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得人们开始寻求提升生活品质的文化活动。其中,茶文化就因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人们对茶叶的追捧,茶叶市场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市场竞争也逐渐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因此,如何更好地加强茶企业的内控管理绩效,提升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成为茶企业管理人员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茶名英译是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茶叶的命名方法,全面阐述了当前翻译领域存在的问题,而后从翻译领域宏观视角以及译者素养微观视角探讨了茶名英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后续茶名英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茶企而言,财会部门掌控的是企业的发展命脉.财会管理工作极具负责性和综合性,其本质工作内容是帮助茶企处理和权衡好各种财务关系,保证茶企的经济效益.如果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那势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以某茶企为例来深入分析和探究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设施栽培中土壤盐分的形成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设施栽培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大量施肥造成的营养元素和其他盐类残根过剩以及设施内的土壤经受雨雪淋溶较少是造成设施栽培中土壤盐分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指出了地下埋设暗管、铺设稻草、种植苏丹草、多施有机肥、种植耐盐作物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梁美亚 《福建茶叶》2016,(4):325-326
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促进了古代茶文化发展,使得茶文化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茶在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之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其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选取苏轼茶诗词作品进行分析,运用以小见大方式,通过分析茶在苏轼一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其生活、精神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感悟茶如人生的思想哲理,进而透析出茶在宋代文人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色泽是绿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荼品质的好坏。掌握绿茶色泽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我们了解调控措施,并利用它来指导生产,以保证和提高绿茶的品质。绿茶的色泽主要包括干茶色泽、茶汤色泽和叶底色泽三个方面,即通常所谓的"三绿",是多种色素类物质的综合反映,其色素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杀青适时钝化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阻止茶多酚的酶促氧化,是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叶绿素的破坏及黄酮类的自动氧化都与绿茶色泽品质密切相关。只有综合考虑从鲜叶原料到绿茶各种加工工艺等的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制绿茶的鲜叶,并根据鲜叶情况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才能获得良好的绿茶色泽。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发展时期,由于僧侣、宫廷的推动,恰遇气候温暖期,致使茶叶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商品,得以大发展。茶叶税法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茶叶生产的发展与商品化;二是政局动荡,国力渐衰以国家财力的需要;税种可分为茶税、榷茶、贡茶、茶马互市等类别,茶税的形成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本报道了亚硫酸氢钠在丘陵茶上的应用,通过产量计算、感官审评及生化分析,表明亚硫酸氢钠能摔跟头高产量11.5%,品质提高半个等,茶叶内的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主要成分均有所提高,它的应用将为丘陵茶的高产优质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