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阔叶红松林中星鸦和松鼠对红松种子的取食和传播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1994-1998年秋,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研究了动物对红松种子的取食和传播。原始阔叶红松林中10种以上的鸟兽组成红松种子取食种团,其中星鸦和松鼠分散贮藏种子而有传播作用。星鸦搬运种子的距离最远可达4km,每贮点种子数约2.7粒,贮点深度约2.2cm,在多种生境中贮藏种子,冬季和早春易见到对贮子,少见到重取。红松幼苗可见于多种生境,但只在落叶松、天然更新杨桦林和母树林中有较明显的幼树种群。分析认为,星鸦的取食和传播效率要高于松鼠,二者的传播意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鼠类对水青冈种子的贮藏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灌丛生境人工释放水青冈种子,对种子在释放处被鼠类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微生境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取食水青冈种子的鼠类是针毛鼠、社鼠和黄胸鼠;水青冈种子大多数被搬运至21 m内,在9 m内最为集中(占74.1%);水青冈种子的中位存留时间为6.82 d;搬运后有53.99%的水青冈种子被埋藏,有15.04%的种子被取食;鼠类趋向于把种子搬运到灌丛下方或灌丛边缘进行埋藏.水青冈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为1~4粒,多数为1粒.  相似文献   

3.
种子含水量密切影响种子活力。蒙古栎种子新采收后含水量较高,不耐贮藏。为探究蒙古栎种子含水量对种子耐藏性的影响,将不同含水量蒙古栎种子分别贮藏在低温(4℃)和室温(20℃)条件下,并检测其生理生化变化,评价其耐藏性。研究以当年采收的蒙古栎种子为试验对象,利用硅胶干燥法分别控制种子含水量为50%(采后初始含水量)、40%、30%和20%。在贮藏期间,定期测定种子萌发率和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蒙古栎种子最适贮藏含水量为30%~40%。室温条件下,种子含水量为30%耐藏性较好,最长贮藏时间为56 d,并在此期间维持种子萌发率达30.10%以上。低温条件下,种子含水量为40%时的贮藏效果最好。40%含水量种子贮藏84 d后萌发率仍可达45.45%。蒙古栎种子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在前期快速合成,而后稳定下降。同一贮藏条件下,降低种子含水量能有效提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丙二醛产生,并促进游离脯氨酸增加。低温贮藏条件下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积累普遍低于室温贮藏。综合结果表明:降低种子初始含水量,在室温和低温贮藏下均可增强蒙古栎种子的耐藏性,低温贮藏整体优于室温贮藏。研究结果为蒙古栎种子合理存储提供了...  相似文献   

4.
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不仅可以使种子逃避被其他捕食者捕食,避开在母株周围的存活竞争,而且得到传播的植物种子可能会建成幼苗,扩大植物种群的分布,实现植物群落的更新。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不仅受其自身形态和行为特征的影响,也与种子的形态特征和同域分布的其他动物类群的取食竞争密切相关。啮齿动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为贮食传播,其对植物种子的贮藏分为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其中分散贮藏对植物种子传播距离远、种子萌发或幼苗建成率高,是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啮齿动物对种子的传播作用还能促进退化生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近年来的主要文献,并结合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啮齿动物在植物种子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几种常用的种子追踪研究方法,以期为同类试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比叶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白桦、水曲柳、蒙古栎和红松四个树种各自的叶面积与叶干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比叶重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这种变化与其生长节律密切相关 ,同时反映出不同树种之间养分利用及贮藏方式存在着差异。三个阔叶树种及红松当年生叶的比叶重 ,生长季末高于生长初期 ;红松 1年生叶和 2年生叶 ,在生长初期的比叶重高于生长末期。四个树种在生长初期比叶重变化速度的不同 ,反映出树种间叶片发育过程存在差异。生长季树种比叶重平均值的排序为 :红松 >白桦 >水曲柳 >蒙古栎。水曲柳、蒙古栎以及红松 2年生叶的比叶重与光合能力表现出统计上的显著相关关系 ,相关曲线均为二次抛物线型 ,即比叶重过大或过小 ,光合能力都会降低。白桦和红松1年生叶的比叶重与光合能力的相关性很弱。  相似文献   

6.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选种方式、温度、包装方式、包装量、保水剂、活性炭和木屑7个因素对橡胶树贮藏种子含水量和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装方式显著地影响贮藏种子含水量和发芽率,带孔塑料袋和河沙保存后的种子发芽率和含水量均显著高于无纺布袋,河沙保存的种子发芽率极显著高于无纺布袋;温度对贮藏种子的发芽率有显著影响,但对种子含水量影响不显著,27℃下贮藏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20℃,而室温(18~35℃)下和20℃下贮藏的种子发芽率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5个因素对贮藏种子的含水量和发芽率的影响不显著。在贮藏5个月后,在27℃和河沙贮藏条件下种子发芽率高于60%,其余17个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均低于20%。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数量小样方网格分层取样法和分层株数法,对帽儿山地区杂木林林地4种主要树种土壤种子库储量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五角槭(Acer mono)、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种子分别占种子总储量的86.3%,7.3%、4.1%和2.4%。水曲柳、五角槭种子在Oe层中的储量显著高于Oi层和A层(P<0.05),完整种子比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蒙古栎种子在Oe层的储量显著高于A层(P<0.05),Oi层和A层无显著差异;各层土壤中胡桃楸种子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水曲柳和五角槭种子储量能够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蒙古栎和胡桃楸种子储量对天然更新有限制作用。杂木林中除山杨胸高断面积占2成外,其它树种(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所占比例均在1成左右。水曲柳、蒙古栎分层株数比为:更新层>主林层>演替层;五角槭分层株数比为: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水曲柳、蒙古栎和胡桃楸幼苗向幼树转化困难,是其更新受限的原因之一。如果不加人工干预,该地区杂木林将演替为以五角槭占优势的林分。  相似文献   

8.
产卵位点选择是雌性选择一个特定的环境产卵,以使后代的适合度达到最大.两栖动物产卵位点对后代发育和存活至关重要.选取鞍子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峨眉树蛙(Rhacophorus omeimontis)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室内试验,探究不同产卵位点(高或低)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峨眉树蛙产卵位点距离水面距离变异大(7.5~232.5cm,n=87),80.5%喜欢选择在距离水面30~180cm处产卵;高处的卵团窝卵数与低处没有显著差异,但高处卵团出膜蝌蚪和变态幼蛙的体型均显著大于低处.表明峨眉树蛙产卵位点选择对蝌蚪发育有一定影响,高处的卵较低处的卵孵化的后代具有更高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地区胡桃楸种群的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该文对长白山地区阔叶树种核桃楸的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胡桃楸种子雨过程从每年 8月 2 2~ 2 5日到 9月 2 4~ 2 8日 ,其中 9月 10~ 17日是集中落果期 ,落果数量占总数的 6 1.1% .啮齿动物的搬运和啃食是造成胡桃楸种子库亏损的主要因素 ,动物搬运果实的数量达到总量的 85 .8% .胡桃楸种子的自然萌发率降低 ,仅为 0 .5 4% .其果实大而重 ,种子雨传播距离很近 ,多集中在母树周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1.
调查2011-2013年中国黑河地区舞毒蛾监测样地的立地和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舞毒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毒蛾平均虫口密度以下坡位立地条件下的显著高于上坡位的;阴坡的显著高于其他的;平坡的显著高于缓坡、斜坡的;海拔301~400m显著高于401~500m;林分郁闭度0.5、0.6和0.7显著高于郁闭度0.8;蒙古栎的所占比例60%的最高,0~29%次之,30%~59%最低。上坡位、阳坡、斜坡、海拔401~500m、郁闭度0.8,蒙古栎所占比例30%~59%条件下,舞毒蛾平均虫口密度最小。坡位、坡向对舞毒蛾的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向影响,坡度、海拔、郁闭度、蒙古栎所占比例、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舞毒蛾的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马缨杜鹃种子适宜的短期贮藏技术,对采自4个居群的马缨杜鹃种子进行不同温度下贮藏30 d和310 d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贮藏30 d时,常温、冷藏(4℃)和冷冻(-20℃)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但发芽势差异显著,常温贮藏下发芽势最高;不同居群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发芽势差异不显著,其中马雄山居群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常温贮藏方法较适合于对马缨杜鹃种子30 d左右的短期贮藏。贮藏310 d时,常温、冷藏和冷冻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均显著,冷藏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不同居群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均不显著。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而冷藏条件下贮藏310 d的种子发芽势显著高于贮藏30 d。因此,冷藏是马缨杜鹃种子310 d左右短期贮藏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林下栽植红松,增加其在林分中的优势度,是加快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进程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林下栽植红松时,没有考虑区域内不同地点对红松良种造林效果的影响,存在不适红松品种造林后适应差和生长量低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以小兴安岭丽林实验林场(北部)、带岭林业实验局(中部)及双丰林业局(南部)3个地点为代表,进行了次生林下红松种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之间,红松各种源地径、树高、3年高、当年高和保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地点与种源在地径、树高和当年高性状上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丽林和带岭试点铁力种源最优,双丰试点鹤岗种源最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  方法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固定样地连续15年(2004—2019年)4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树种对地上生物量碳库储量贡献,比较不同树种固碳速率差异及在时间上的相关性。  结果  (1)2019年阔叶红松林地上生物量为(282.5 ± 102.8) Mg/hm2,过去15年间年均净固碳速率约为1.0 Mg/hm2,在3个监测周期(2004—2009年、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内的固碳速率分别为1.54、0.73和0.76 Mg/(hm2·a);(2)样地内地上生物量最高的7个树种(紫椴、红松、蒙古栎、水曲柳、春榆、色木槭和大青杨)累计贡献量占整个群落总地上生物量的96.2%,其中紫椴、水曲柳和蒙古栎3个树种贡献了73.6%;(3)紫椴、水曲柳、蒙古栎、红松和春榆5个树种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而其平均胸径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其大径级个体的固碳作用持续增强;(4)主要树种固碳速率存在明显差异(?0.97% ~ 0.77%),其中具有复叶结构的水曲柳是地上生物量积累速率最快的树种,年均增速约为0.77%,其后依次是紫椴(0.60%)、春榆(0.54%)、蒙古栎(0.38%)、红松(0.09%)、色木槭(?0.46%)和大青杨(?0.97%);(5)7个种群在3个监测周期内表现出不同的增长动态,其中紫椴和色木槭、蒙古栎和红松、水曲柳和春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正向波动关系,大青杨和春榆呈负向关系。因此,固碳速率在树种间存在时间上的异步性。  结论  该研究揭示的典型温带树种固碳规律、树种间固碳速率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特点可为本地区植树造林实践中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2017、2018、2019年采自生长在哈尔滨地区哈师大薰衣草园的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种子(贮藏时间1~3 a)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0、1%、2%、3%、4%)与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3)溶液(0、50、100、150、200 mg/L)对种子进行协同胁迫处理,以蒸馏水浸种为对照组;将种子于温室播种在54 cm×27 cm×6 cm播种盘中,试验周期14 d。以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氢氧化钠与赤霉素协同胁迫处理对薰衣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种苗的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苗长度、苗根长度为评价指标,分析氢氧化钠与赤霉素协同胁迫处理对薰衣草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贮藏时间为1~3 a的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状况为评价指标,分析贮藏时间对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氢氧化钠与赤霉素协同胁迫处理,薰衣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贮藏1、2 a的种子萌发进程优于贮藏3 a的种子,贮藏3 a的种子仍保持较高活力,说明研究区的薰衣...  相似文献   

16.
2010年9 ~ 10月,在贺兰山的哈拉乌沟、甘沟、樊家营子等沟段收集了野化牦牛秋季的新鲜粪便,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野化牦牛的秋季食性.结果表明,秋季野化牦牛共取食13科21种(属)植物,内蒙葶苈、针茅、冰草、珠芽蓼为野化牦牛秋季取食的主要食物,其中内蒙葶苈(12.79%)是牦牛最喜食植物.在贺兰山野化牦牛秋季取食的各科植物中,禾本科(35.52%)、十字花科(13.16%)、莎草科(12.17%)和廖科(10.26%)为主要取食植物.野化牦牛在秋季主要取食非禾本科草本,比例达到45.51%;其次是禾本科草本,比例为35.01%;灌木和乔木的取食比例分别为8.18%和2.30%.秋季野化牦牛取食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3.87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271,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4.265.  相似文献   

17.
蒙古栎次生林垂直结构特征对目标树经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基于单株木的目标树经营技术是实现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重要途径。为揭示目标树经营对天然次生林垂直结构的影响,以长白山北部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各林层林分结构与单木生长对不同目标树抚育间伐强度的响应,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2013年8月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设置16块面积0.09 hm2(30 m × 30 m)的样地开展目标树经营试验。根据间伐强度设置弱度(5%)、轻度(10%)、中度(20%)和对照4种处理,每种处理4个重复,2016年复测样地。采用树冠光竞争高法(CCH)将林分划分为上林层、中林层和下林层3个林层,比较分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各林层高度、树种组成、林木竞争和生长的影响。结果(1)各林层树冠光竞争高度分别为上林层15.27 ~ 16.12 m、中林层8.76 ~ 9.65 m、下林层2.95 ~ 3.37 m。间伐提高了上、中林层高度,其中中度间伐下上林层平均高度为15.42 ~ 17.21 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下林层高度基本不变。(2)间伐调整了上林层和中林层各树种所占比重,上林层中白桦下降,蒙古栎提高,且蒙古栎比重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中林层白桦、杂木比重下降,红松比重增加。(3)上林层平均胸径在中度间伐下得到了提高,增幅达到0.57 cm,而在其他处理下有所下降。中林层平均胸径只在轻度间伐下得到提升,下林层平均胸径的变化与上林层呈现相反的趋势。林分中上林层所占蓄积比重增大,弱度、轻度、中度间伐样地上林层蓄积比重分别增加了1.92%、11.52%、13.15%。(4)间伐显著降低了各林层林木竞争指数,其中下林层对目标树抚育间伐响应最为积极,以弱度间伐的降幅最为显著,林木竞争指数由0.634降为0.455。(5)各林层直径定期生长率和材积定期生长率随林层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上、中、下林层的直径生长率分别为1.22% ~ 1.96%、1.94% ~ 2.59%、4.02% ~ 8.17%,材积生长率分别为1.74% ~ 4.10%、3.50% ~ 5.14%、10.12% ~ 18.97%。结论目标树经营能够显著影响蒙古栎次生林各林层的生长与结构,但是各林层特征对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响应不一致。综合来看,中度间伐(间伐强度20%左右)是研究区蒙古栎次生林较为适合的目标树抚育间伐强度,有关具体抚育方式和后续抚育时间还有待林分动态的长期观测。   相似文献   

18.
续断种子不同贮藏温度对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续断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发现阴干种子穴含水量16%雪的最适贮藏温度为0℃,其贮藏260d后,平均发芽率达74.5%,接近种子最高发芽率,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种贮藏温度处理的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种子的大规模贮藏技术,对南方红豆杉种子进行4种不同贮藏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野外地表贮藏方法方法简单、成本低,最有利于提高南方红豆杉种子的优良度(85%)和场圃发芽率(82%)。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域,观察鸟类物种并收集鸟粪,分离粪便内残渣中保留完整的种子,同时以去除果肉(皮)的种子、未经处理种子为对照进行萌发试验,分析食果鸟与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消化道后的鸟粪含种率为79.90%,含种数最多时为104粒,含种种类约为每份1~5种,其中,每份含1、2种种子的数量占比分别为63.40%、28.17%。经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为22.22%,其与去除果肉(皮)的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未处理种子的萌发率。食果鸟粪便内共鉴定出食源植物5目10科11种,其物种果实主要以聚花果为主。取食多样性高的鸟类为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及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不同月份食果鸟取食食源植物的数量有明显差异(P<0.05),取食高峰期为8—11月份。不同生境间食果鸟及食源植物也存在一定差异。食源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取食活动扩大了植物的传播距离,且经鸟类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