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寄生而引起的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深入解析Nb孢子的基础生物学特性和异质性对病害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拉曼光谱技术采集不同感病家蚕个体内的单个Nb孢子的拉曼光谱信息,应用化学计量学分析Nb孢子光谱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结果发现,来自同一感病家蚕个体内的Nb样本可观察到几种类型的拉曼光谱,成熟Nb孢子中最为显著的拉曼峰主要来自孢内的海藻糖;通过主成分分析,来自不同感病家蚕个体的Nb孢子间的拉曼光谱差异主要体现在海藻糖峰和脂类物质峰,而且在部分感病家蚕个体来源的Nb孢子之间,其拉曼光谱中的海藻糖和核酸、蛋白质的峰强度甚至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来自同一感病家蚕个体的Nb孢子间,还是来自不同感病家蚕个体的Nb孢子间,都有一定的异质性,利用拉曼光谱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便捷地分析微孢子虫孢子的基础生物学特性和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引起的家蚕微粒子病是对蚕种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家蚕病害,蚕种浸酸处理是蚕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防病处理手段。为探明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将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组合两广二号的带毒蚕卵分别进行常规即时浸酸处理和高温即时浸酸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卵龄24~240 h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发现,常规和高温浸酸处理后每日取样蚕卵中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值较阳性对照组均显著降低,高温浸酸组又明显低于常规浸酸组,表明2种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均有灭活作用,且高温处理的灭活效果更为显著。对蚕卵孵化后饲养至3龄眠和5龄起的幼虫逐条进行显微镜镜检,结果显示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92.30%±2.95%和81.80%±0.06%。综上表明,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带毒蚕卵对家蚕微粒子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蚕病。通过比较多种化学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发现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蚕体毒害性低。利用阿苯达唑采取溶液浸泡桑叶或以药粉直接喷洒蚕座上桑叶的方式均可以达到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效果,两种使用方式的实用浓度分别为1 000 mg/L和1.0 g/kg,而且适宜采取每天添食药物1餐的方式利用药物。在蚕种生产中初步应用阿苯达唑组合药物防治家蚕微粒子病,也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求一种无损的、非侵入性的、快速的胚胎性别鉴定方法。【方法】 以207个猪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胚胎及其培养液为研究对象,单个胚胎经巢式PCR扩增鉴定其性别后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同时利用拉曼光谱技术获取单个ICSI胚胎培养液的拉曼光谱。原始光谱经过处理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构建分类模型,先用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和建模,然后预测测试样本的性别,结合PCR性别鉴定的结果,计算分类准确率。【结果】 通过巢式PCR对207个胚胎进行性别鉴定,鉴定出71个雄性胚胎、128个雌性胚胎,8个样品扩增失败。猪ICSI雄性胚胎培养液在1 082和1 360 cm-1拉曼位移处特征峰强度明显高于雌性胚胎,构建的胚胎性别鉴定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为81.5%,雌性和雄性胚胎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1.3%和81.8%。【结论】 本研究将拉曼光谱技术与SVM法相结合构建了胚胎性别鉴定模型,分类准确率达到81.5%,提供了一种新的、无损的胚胎性别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8种在医药和兽药上广泛使用的抗真菌、抗寄生虫化学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效果,以筛选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新材料。结果表明:在供试药物中,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达到与现行生产上使用的治疗药物防微灵相近的治疗效果,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粒子病检测技术是该病防治中的一项关键性技术,随着PCR技术的发展,使该项技术在家蚕微粒子病的检测中应用成为可能。综述了有关应用PCR技术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研究,从模板核酸制备和引物设计等方面分析提高灵敏度和解决特异性问题的途径。提出蚕种生产单位承担母蛾的微粒子病检验,省级检验检疫机构承担蚕种(成品卵)的家蚕微粒子病的监督检验检疫,是PCR技术在蚕种生产质量检验中实用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肖凯 《四川蚕业》2014,(3):42-42
<正>蚕种是重要的蚕桑生产资料,是蚕茧高产稳产的基础。蚕种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生产环节多、劳动密集型、过程复杂的产业。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胚种传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在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防控是生产优质蚕种的基础和关键一环。根据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结合近几年我市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供蚕种生产者参考。1传染规律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9.
根据比对大量微孢子虫ssu rRNA序列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通用型引物。本试验确定了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并进行了相关病原检测试验,且对家蚕的不同材料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了有效、特异、敏感的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PCR检测方法,为家蚕微粒子病在口岸快速检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药物进行了综述,分别从蚕业生产中常用的消毒药物和治疗药物的种类、作用效果、作用机理进行全面分析,为合理使用防治微粒子病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开发新型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药物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家蚕是以卵态滞育的昆虫,其滞育性与养蚕生产密切相关.以大造和9·芙×7·湘两品种的滞育和解除滞育蚕卵为样本,使用拉曼光谱仪采集各样本的光谱数据,对光谱数据使用三次样条插值(Spline)、自适应迭代惩罚最小二乘法(airPLS)等预处理操作,分别构建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结果表明,大造蚕卵PLSDA模型的准确率达0.987,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975;9·芙×7·湘蚕卵PLSDA模型准确率达0.975,AUC值为0.999;而两品种混合蚕卵的PLSDA模型准确率达0.975,AUC值为0.999.大造、9·芙×7·湘和两品种混合蚕卵的SVM模型准确率分别为0.925、0.950、0.944,AUC值分别为0.943、0.962、0.964.PLSDA建模效果略好于SVM.此外,根据拉曼峰面积大小、位置和PLSDA回归系数矩阵3种方法提取蚕卵拉曼光谱特征峰,实现对家蚕卵滞育性区分,准确率最高达0.963.综上所述,基于拉曼光谱的家蚕卵滞育解除无损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家蚕卵滞育性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围绕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保障体系、绩效激励机制,建立了系统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对比了四川省南充蚕种场2006—2015年场内、原蚕区、桑园的环境抽样、预知检查及母蛾检验情况,结果显示:通过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实施运行,原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09年历史最高点的0.26%,下降到2011年的0.01%,2013—2015年不合格率均控制在0.01%以下;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10年历史最高点的39.30%,下降到2011年的2.76%,2012—2015年的不合格率稳定在0.05%~0.08%水平;一代杂交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09年历史最高点的54.01%,下降到2013年的2.79%,2014—2015年不合格率均为0,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干热空气处理是一种物理消毒方法,通过相对湿度在50%以下的高温环境破坏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与核酸结构而达到灭菌效果。以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为目标,研制出一种专门用于蚕种消毒预防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双控干热空气处理设备。该设备采用导热系数、阻燃等级高的双面不锈钢板聚氨酯保温夹心材料,应用双加热控温技术为蚕种容纳室内提供精确稳定的目的温度,以确保干热空气处理的消毒效果和蚕种安全,设备单次处理蚕种的最大容量为600大张种(1大张蚕种相当于4张市售蚕种)。将家蚕一代杂交种置于该设备中以46℃干热空气处理60 min,对微孢子虫进行灭活消毒,当供试蚕种含家蚕微孢子虫的病卵率为22.35%~69.83%时,其防治效果达到93.98%~98.79%,而对病蛾率约30%的超毒批蚕种的防治效果达到97%~99%;在该设备中进行干热空气处理后的蚕种,其孵化率及幼虫饲养的产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与未处理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双控干热空气处理设备可应用于蚕种生产预防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干热空气对家蚕微孢子虫的杀灭效果显著,且对蚕种的生产性能无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两种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技术措施的比较及优化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蚕种繁育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喷施防微灵与全程叶面消毒是两种不同的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有效技术措施,本文通过全面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技术措施,找出了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缺陷并结合蚕种繁育的生产特点,提出了新的优化组合模式。蚕种场应用优化组合模式新技术后,达到了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提高良种繁育系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不同容量母蛾样本检验微粒子灵敏度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用不同剂量的家蚕微粒子虫孢子感染5龄期家蚕幼虫,获得微粒子病毒蛾,并将这些有病蛾混入数量不等的未感染母蛾中,进行微粒子病检出率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样本容量为180蛾时,检出率仍可达到现行生产要求的100%。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可以通过胚种垂直传播,如能在蚕种人工孵化处理过程中杀灭家蚕微孢子虫,阻断其胚种传播,将有效控制病害对养蚕业尤其是蚕种制造业造成的危害。对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组合两广二号的带毒卵进行高温即时浸酸处理,考察浸酸温度和浸酸时间对蚕卵中Nb的灭活作用及实用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卵后20 h的带毒蚕卵用47.5℃或48℃质量浓度为1.075 g/m L的盐酸溶液分别浸渍6.0、6.5和7.0 min,对蚕卵实用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依据蚕卵孵化后饲养至3龄眠蚕用显微镜镜检Nb的数据,测算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90%~97%。此外,采用Real-time PCR扩增方法,检测高温即时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中的Nb孢子目标基因的相对拷贝数,较常规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下降了97%~99%。上述结果表明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Nb孢子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能有效阻断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垂直传播,可作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家蚕微粒子(N.b)的危害 家蚕微粒子危害很大,各个阶段都可能经口或胚种传染上。而蚕种制造是防止、消除家蚕微粒子(N.b)的重要环节。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十八世纪曾使发达的欧洲蚕业趋于毁灭,国内近几年此病危害严重。家蚕微粒子病,给我省蚕桑  相似文献   

20.
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已在我国主要蚕区普遍使用,能正确检出微粒子病,又能提高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对预防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