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人们的消费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却不容忽视。人类无节制的过度消费和挥霍浪费的生活方式,加速了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人类家园遭到破坏,同时又剥夺了其他生物正常生存、享受自然的权利。作者阐述了当前因消费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认为提倡绿色消费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方,并论述了如何进行绿色消费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消费,您了解多少"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它有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丰富的绿色资源和独特的生态地位条件,为绿色消费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社会绿色消费的发展,受社会民众消费理念、收入、受教育程度、追求品质的动机等要素影响,还受对绿色消费品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的制约。通过调查分析云南绿色消费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云南发展绿色消费发展的条件和优势,提出了推动云南绿色消费的建议,以期为云南绿色消费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色消费理念,是以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根本,指引消费者在生活中进行消费时引用科学合适的消费观,倡始崇高的消费品德和行为,尝试适度康健的消费方式,并且变革整个社会的生产模式,从而促使社会产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的理念。目的:具体了解城市居民的绿色消费理念及其绿色行为。方式: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城市居民小区随机访谈的方法,对江苏常州的在校大学生和小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在我国,绿色消费理念尚未得到所有居民的认可,绿色理念付诸实践还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环保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贯彻实行绿色消费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超大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与网络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影响其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它不仅考虑自身的短期利益,而且更注重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6.
李凌云 《甘肃农业》2006,(6):118-119
消费方式指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即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和形式去消费消费资料,以满足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当前消费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对资源的过度浪费正使人类面临看很多以前不曾面对的危机,两极分化导致消费的不平衡等。创建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我们提倡绿色消费、节俭条件下的适度消费和有利于维护消费秩序的约定消费。  相似文献   

7.
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大,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但大学生的消费理念与其实际的消费习惯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消费趋势的潮流下,大学生的绿色消费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通过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绿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自身、高校、社会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市群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两型文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健康、适度、环保、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在精神内核、价值追求、现实表现等方面,与"两型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基于博弈论研究视角发现,绿色消费在促进"两型文化"中存在着现实悖论,若要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向"两型文化"的进化,就必须要努力通过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积极发展绿色消费教育,重视媒体舆情的引导,加快绿色消费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灵活运用经济杠杆来助推绿色消费,成立绿色消费发展基金等方法来消除文化惯性,以求让长株潭更好地发展"两型文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广泛深入,绿色消费理念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行动,政府和学术界都高度重视绿色消费研究和实践,本文选取四平市为研究区域,研究四平市城市居民的绿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居民在不同方面的绿色消费行为,探讨居民收入、受教育程度、环境态度等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收入对绿色消费起正向作用;受教育程度对其有正向作用;对环境的态度与其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当前我国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存在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认识不足、绿色农产品消费以及销售过程中的相关权益保护不足等问题,应基于消费者购买意愿,通过加强法律规制、减少税收、完善认证机制、搭建电商平台等措施优化我国农村绿色农产品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消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可持续消费的地位、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可持续消费的三种消费模式,即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精神消费,并指出可持续消费的实现机制,对可持续消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根据消费意愿理论,从溢价意愿和溢价购买量意愿两个方面探讨划分了绿色农产品消费群体的变量,并找到绿色农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研究表明,对绿色农产品的定位不同,其目标消费群体也不同.若定位为高端农产品,其主要的目标群体是有良好教育背景、家庭月平均收入较高的中青年群体,以及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家庭月平均收入较高、很重视家人健康的中年女性;若定位为某些群体的必需品,其主要的目标群体则是注重生活品质、有绿色消费理念的超市购物群体.  相似文献   

13.
绿色消费是21世纪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全新消费理念,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绿色消费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出发,对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绿色消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绿色消费在浙江农村市场也开始快速发展,然而目前落后的居民绿色消费意识、不合理的企业绿色营销策略和发育不成熟的绿色消费市场等因素制约浙江农村居民绿色消费的发展,因此提高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优化企业绿色营销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等策略成为扩大浙江农村市场绿色消费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绿色消费在浙江农村市场也开始快速发展,然而目前落后的居民绿色消费意识、不合理的企业绿色营销策略和发育不成熟的绿色消费市场等因素制约浙江农村居民绿色消费的发展,因此提高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优化企业绿色营销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等策略成为扩大浙江农村市场绿色消费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从绿色营销的发展史中分析归纳出绿色营销蓬勃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二是企业的绿色意识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是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干预。具体分析了我国绿色营销的两大障碍,一是消费者因素。由于我国消费者文化素质偏低而不能自觉产生绿色意识,经济条件偏差又制约了绿色消费,因而不可能对企业产生“公众压力”;二是企业因素。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素质偏低,不能自觉树立绿色营销思想,资金及技术的缺乏也制约着企业的绿色营销行为。为此,我国的绿色营销应是政府主导型的,只能由政府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强制和引导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引导和鼓励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民畜产品消费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和社会餐饮畜产品消费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家庭内畜产品消费均以猪肉为主,随着收入的增长,奶类消费的增长速度最快,城镇地区牛羊肉和禽肉消费的增长速度大于猪肉,而农村地区猪肉和禽肉消费的增长高于牛羊肉。收入和价格对城镇居民社会消费的影响极显著,社会餐饮畜产品消费仍以猪肉为主,随着收入的增加,牛羊肉消费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猪肉、禽肉和禽蛋。现阶段我国应以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为主,加快奶业及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消费社会是一个以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为主的社会,其本质特征是一种符号消费。消费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环境,但由于消费社会是建立在以物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容易导致物质资源的浪费和精神生活的空虚。在当前背景下,应关注人的生命本性,引导人们朝着自由全面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理性消费是建立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对理性消费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浅析了树立理性消费观的必要性及意义,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实践理性消费的主要路径:开源节流,实践生产领域的理性消费;加快消费引导,培养理性的消费者;完善制度支撑,为理性消费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浙江、陕西、河南3省2017—2018年专项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5个维度分析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商品能源消费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却对非商品能源消费量有显著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对液化气、电力、秸秆及太阳能消费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却对煤炭消费量有显著负向影响。此外,户主年龄等其他因素均是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量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贯彻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战略,针对性引导生计资本,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有助于调动农户绿色能源使用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状况,促进能源体系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