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池穴的蜂针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池(GB20)穴位于头的后枕部,属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为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之会,据《难经》曰又为阳跷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该穴在头项侧,头枕后下陷处,凹陷如“池”,是风邪易侵之处,也是治疗风证之要穴,故名。1经穴定位风池穴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入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相当于耳垂齐平处。另一取法:在头后枕内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隆起外侧缘凹陷处,对称两边,发际上一横指,脊椎外侧,手指揉捏易有酸胀与疼痛感。或…  相似文献   

2.
蜂针经穴疗法治疗痹证11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脾俞穴(BL20)、胃俞穴(BL21)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脾,脾脏也;胃,胃腑也;穴近脾胃脏腑.俞,转输之意.该二穴为脾脏与胃腑的经气转注输入之所.所以分别称为脾俞和胃俞.其特性为脾、胃的背俞穴.  相似文献   

4.
一、痹证 《黄帝内经》云:“痹者,闭也。”即经络筋脉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故痹证多痛。常累及筋肉、关节和经络。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作用于经络关节而为病。常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瘀痹,痰痹,热痹等。不同的痹证病因不同。行痹又称风痹,痛无定处,游走不定,多为风邪所致。痛痹又有称寒痹,痛处固定,得温则减,得寒则剧,为寒邪所致。着痹又称湿痹,痛处重着,身体困重,缠绵难愈,为湿邪所致。瘀痹痛处固定不移,且多为刺痛,关节僵硬,为体内瘀血过多而致。  相似文献   

5.
<正>1痹证《黄帝内经》云:痹者,闭也。即经络筋脉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故痹证多痛。常累及筋肉、关节和经络。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作用于经络关节而为  相似文献   

6.
<正>肝腧穴(BL18)即肝之背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名出自《灵枢·背腧》,其穴名解:肝,即肝脏;腧,转输也,是肝脏之气血转输之处所,外现于膀胱经的穴位。本穴内应肝脏而为腧,故名肝腧。其治在肝,如诸风掉眩、满闷多怒、咳引两胁、目翳生泪、疝气、挛筋、转筋引腹、小儿惊风,以及黄疸、积气等症,皆可取此[1]。1定位及取穴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患者正坐或俯卧位,双手下垂,从其肩胛骨下角向中间平触到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