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调查麦红吸浆虫幼虫在小麦穗上的分布和危害特点,进一步明确,麦穗上麦红吸浆虫幼虫聚集分布的田间分布格与虫口密度无关;麦红吸浆虫在麦穗上的分布和危害与麦穗大小和受害部位有一定的关系。就麦穗大小而言,以中型穗上虫量最多,受害最重;大型穗次之;小型穗上虫量最少,受害最轻,就麦穗受害部位而言,以中部虫量最多,受害最重;下部次之;上部虫量最少,受害最轻。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麦红吸浆虫幼虫在小麦穗上的分布和危害特点 ,进一步明确 :麦穗上麦红吸浆虫幼虫聚集分布的田间分布格局与虫口密度无关 ;麦红吸浆虫在麦穗上的分布和危害与麦穗大小和受害部位有一定的关系。就麦穗大小而言 ,以中型穗上虫量最多 ,受害最重 ;大型穗次之 ;小型穗上虫量最少 ,受害最轻。就麦穗受害部位而言 ,以中部虫量最多 ,受害最重 ;下部次之 ;上部虫量最少 ,受害最轻。  相似文献   

3.
应用3种检验分布型的方法分别检验了麦红吸浆虫幼虫在穗间的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幼虫在穗间是以个体群为基本分布成分,个体群间的分布属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因素以及本身习性引起。应用Iwao模型中的参数建立了最适抽样数和资料代换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应用666土壤处理防治小麦吸浆虫上中幼虫为我国的创举,这一方法是依据小麦吸浆虫,一年有近11个月在土壤蛰伏的特性而提出的,实际足“地上害虫地下治”,为我国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做出了贡献。自686停产、停用后,寻求取代的农药是当务之急。 鉴于近年小麦吸浆虫严重回升,作者又开始进行防治研究,并于1986年与安徽宿县地下害虫工作组协作,在宿县地区进行了大面积(1250余亩)防治试验示范,示范区选择虫口密度大的田块,虫种为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施药前后淘上检查虫口密度,定点观察土面中毒  相似文献   

5.
运用灌浆期麦穗幼虫调查方法、地学统计学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河南省北部新乡市辉县高庄乡小麦灌浆期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老熟幼虫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模拟了吸浆虫老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辉县高庄乡小麦灌浆期麦红吸浆虫幼虫种群存在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花椒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分析方法对花椒瘿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所有的指标表明,花椒瘿蚊幼虫在一切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原因是由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所致。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虫口密度在植株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无显著差异;植株中部虫口密度较上部和下部大,差异显著,而上部和下部的虫口密度无显著差异。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出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模型及一定防治指标下的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7.
<正>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附着于灌浆期的麦粒嫩皮上,吸取麦粒中的浆汁,造成严重减产。它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燕麦,黑麦、青稞等。我省的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以麦红吸浆虫分布较广,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8.
麦红吸浆虫幼虫在土壤中分布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红吸浆虫Sitodiis mosellina Gehin.是当前威胁黄淮流域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在其调查中,长期采用传统的五点取样法,即每点取0.25平方市尺,深6市寸,这既不符合国际单位制,同时准确性也差。在进行虫口数量比较时,同一块地相差悬殊,究其原因与抽样技术有关。因而研究该虫在土壤中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麦红吸浆虫在麦株间的活动高度,对麦株间不同高度上的麦红吸浆虫数量进行调查,并运用地学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在高度方向上的集中分布点和主要分布区域.诱捕调查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成虫活动高度的2个峰值为距地面15 em和45 cm,分别是其在田间的主要栖息区域和产卵区域.经地学统计学分析发现,麦红吸浆虫在不同高度上分...  相似文献   

10.
李亚品 《河北农业》2009,(12):18-19
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国内的小麦吸浆虫亦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安平县主要是麦红吸浆虫,小麦吸浆虫科属为双翅目瘿蚊科,麦红吸浆虫学名为Sitodiplosismoselana(G6hin)。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对小麦的产量品质影响很大。小麦吸浆虫个体小,隐蔽性强,防治适期短,防治技术要求高,如不及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药时期药剂对麦红吸浆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5%高渗吡虫啉EC、81%辛硫磷EC等5种药剂在小麦抽穗期喷雾,以筛选防治麦红吸浆虫的适宜药剂;选用辛硫磷和吡虫啉在小麦挑旗期、抽穗期、扬花期、抽穗期+扬花期施药,以明确麦红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喷雾以2.5%高渗吡虫啉EC防治效果最好,虫口减退率达到89.45%,其次是81%辛硫磷EC和40%...  相似文献   

12.
简要阐述了2003~2012年河北省灵寿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并结合小麦吸浆虫的生活习性和2012年的气候特点,分析了连续几年小麦吸浆虫轻发生后2012年突然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今后的防治对策。并总结了2013年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与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麦红吸浆虫的最佳滞育温度和时间,模拟田间温度在室内进行麦红吸浆虫滞育羽化研究。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在一次滞育时,分别于4、6、8、9、10、11℃下滞育60、75、90、105、120d均能出土羽化,其中在4℃下滞育75d一次羽化率最高,为31.67%;二次滞育时,有些温度下不能出土羽化,其中在8℃下滞育120d羽化率最高,为8.00%;对于2次累积滞育,在4℃下滞育75d的出土羽化率最高,为33.50%;2次滞育羽化后剩余活茧率均较低,最高也仅为4.00%;土中滞育的麦红吸浆虫死亡率均在60%以上,最高可达96.17%。  相似文献   

14.
小麦吸浆虫发生与小麦产量损失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小麦吸浆虫春季越冬幼虫基数、成虫发生量、穗部幼虫数量与小麦产量损失间的关系,旨在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小麦吸浆虫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评估方法。结果发现,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总量与小麦产量损失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在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期设置黄板监测成虫发生量的方法估计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在必要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免因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生化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37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系)的受害与未受害籽粒中生化物质含量的测定及其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明确了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生化抗性是以诱导抗性为主的多因子综合抗性。总酚、单宁和还原糖是影响其生化抗虫性的关键因子,总酚尤为重要;类黄酮为次要因子;可溶性糖与品种抗虫性关系不明显。总酚和还原糖与小麦的诱导抗虫性有关,而单宁与之无明显相关性。抗虫品种籽粒受害后,可溶性蛋白谱带上出现了1条分子量为39.2kD的蛋白带,可能与品种抗虫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某些农林害虫发生的特点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农药的供需形势,林丹在环境中的残留状况及其预测,以及国外对林丹的使用概况作了较全面的讨论。並提出了在某些农林害虫(飞蝗、小麦吸浆虫、蛴螬、地老虎、竹蝗等)防治中起用林丹的建议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在田间虫圃对1562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按损失率大小,由小到大排列起来,利用19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了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9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104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47个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从0.40~0.95不等,平均为0.71。高抗品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66(0.40~0.95);中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9(0.46~0.90);感虫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9(0.53~0.95);高感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8(0.41~0.90)。SSR标记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0.74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抗虫品种晋麦65号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并在吸浆虫发生地块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分别采用浸渍法和玻管药膜法,室内评价了不同虫态小麦吸浆虫对吡虫啉、溴氰菊酯和辛硫磷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虫态的麦红吸浆虫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成虫对药剂敏感性最高,幼虫和蛹对药剂敏感性较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小麦吸浆虫的最佳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