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禽衣原体病(avian chlamydiosis)主要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引起。鹦鹉热衣原体可感染禽类等多种动物,在禽类中广泛流行,也可感染人类,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禽衣原体病的早期诊断成为该病防控重要手段之一。病原学诊断是禽衣原体病诊断的金标准,但需要在生物安全级别较高的实验室操作,且耗时较长和操作繁琐,已不再是禽衣原体病实验室诊断的主流方法。目前,禽衣原体病的血清学检测主要是补体结合试验(CF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中ELISA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规模监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中以荧光PCR方法最为普及,成为了禽衣原体核酸检测的主流方法,与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相比,其速度、通量、特异性、敏感性各方面都有提升,相较于免疫学诊断,避免了获得性免疫带来的假阳性结果,是未来禽衣原体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禽衣原体病的诊断方法进行论述,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禽衣原体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地方性的接触性传染病,以妊娠母牛流产、早产、死产或产无活力的犊牛为主要特征。该病还有称牛流行性流产、牛地方性流产、牛新立克次体性流产。牛衣原体病的诊断有病原学诊断,包括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包括补体结合(CF)试验、间  相似文献   

3.
<正>禽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方法除细菌学检查外,还可用多种特异性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查,如间接血凝试验、微量凝集试验等。此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质粒DNA指纹图谱分析、PCR技术等对该病病原的检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分离培养法用于分离大肠杆菌(E.coli)的病料必须采自新鲜病死鸡。  相似文献   

4.
<正>禽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方法除细菌学检查外,还可用多种特异性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查,如间接血凝试验、微量凝集试验等。此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质粒DNA指纹图谱分析、PCR技术等对该病病原的检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分离培养法用于分离大肠杆菌(E.coli)的病料必须采自新鲜病死鸡。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某山羊养殖场发生了一起山羊流产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观察进行初步诊断;利用布鲁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衣原体间接血凝试剂盒对10份流产母羊血清检测;对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测;依据GenBank收录的山羊流产性衣原体基因组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从病料中扩增衣原体特异性片段。结果表明,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怀疑为布鲁菌和鹦鹉热亲衣原体感染;10份血清检测结果为布鲁菌病血清全部阴性,衣原体感染血清全部为阳性;细菌学检测结果为阴性;PCR结果获得523bp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鹦鹉热亲衣原体100%相似。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观察,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最终确诊该病为鹦鹉热亲衣原体引起的山羊地方流行性流产。  相似文献   

6.
流产衣原体(Chlamydia abortus)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能感染猪、牛、羊等多种家畜,引起孕畜流产,是危害畜牧业最严重的衣原体病原。针对流产衣原体抗体检测的血清学方法如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在兽医临床检测中广泛使用。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代表的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效地弥补了血清学方法的不足。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进一步对流行菌株的分型分析在阐释流产衣原体遗传进化、毒力演变和跨物种传播以及疫情预警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就当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流产衣原体检测技术和分型方法进行综述,可为我国动物衣原体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同时检测布鲁氏菌和鹦鹉热衣原体的双重PCR方法,本研究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具有属间特异性的布鲁氏菌bp26基因和鹦鹉热衣原体23S rRNA基因,利用 Primer Premier 5.0软件各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分别为219和356 bp。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能同时检测布鲁氏菌和鹦鹉热衣原体的双重PCR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对2种基因单重PCR检测敏感性均达到3.1×102拷贝/反应,双重检测的灵敏度为3.1×103拷贝/反应。利用该双重PCR方法对流产牛抗凝全血、血清、流产胎儿及奶液共172份临床疑似布鲁氏菌感染的样品进行检测,检测到布鲁氏菌阳性样品53份,鹦鹉热衣原体阳性样品2份,以上这2种病原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8%和1.2%,且检测到2种病原混合感染的阳性样品2份,阳性检出率为1.2%。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来对布鲁氏菌和鹦鹉热衣原体进行同步、快速、灵敏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特异、敏感、快速检测鹦鹉热嗜衣原体的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针对支原体omp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鹦鹉热嗜衣原体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并对来自宁夏地区三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376份流产奶牛样品利用鹦鹉热嗜衣原体IHA诊断试剂盒和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性为10培的总DNA,是一种可靠、快速、灵敏的检测鹦鹉热嗜衣原体的方法,并且成功应用于奶牛鹦鹉热嗜衣原体样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特异、敏感、快速检测鹦鹉热嗜衣原体的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针对支原体omp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鹦鹉热嗜衣原体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并对来自宁夏地区三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376份流产奶牛样品利用鹦鹉热嗜衣原体IHA诊断试剂盒和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性为10 fg的总DNA,是一种可靠、快速、灵敏的检测鹦鹉热嗜衣原体的方法,并且成功应用于奶牛鹦鹉热嗜衣原体样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对某肉鸡养殖场发生疑似鹦鹉热衣原体病的肉鸡群进行实验室诊断。方法:采集病鸡血清进行间接血凝试验做出初诊,将采集的病料组织接种于SPF鸡胚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姬姆萨染色观察包涵体进行鉴定。结果: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该肉鸡群感染衣原体发病率为25~30%,死亡率约为10%,病株在细菌培养基上不生长,SPF鸡胚盲传三代后4~6d鸡胚死亡,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姬姆萨染色观察包涵体。结论:本研究通过血清学调查,细菌培养、病料接种SPF鸡胚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姬姆萨染色观察包涵体,初步判定该肉鸡场发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种专一性细胞间病原,具有非常广谱的宿主,并能在人和动物等宿主中引起肠炎、肺炎、流产等多种疾病[1~3].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鹦鹉热衣原体可通过感染有该种衣原体的禽类,如鹦鹉、孔雀、鸡、鸭、鹅等的组织、血液和粪便,以接触和吸入的方式感染给人类.衣原体可以引起不同种类禽的多种疾病,如心包炎、气囊炎、腹膜炎和肝炎.  相似文献   

12.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能引起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目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本研究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针对鹦鹉热衣原体23S 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筛选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建立了鹦鹉热衣原体恒温荧光扩增方法。该方法在63℃恒温条件下1 h内即可显示结果,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可达100拷贝/μL,且与流产衣原体、动物布鲁氏菌、牛结核分枝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交叉反应;用国产仪器可直接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判读结果,既增强了准确性,也避免了开盖污染产生假阳性;应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实验室保存的临床DNA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检测结果与QPCR相同。该方法的建立弥补了传统检测技术的不足,为实现鹦鹉热衣原体的现场快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猫的衣原体感染是由Baker(1942)等人首先报道的,此人从患有肺炎的猫体中分离到鹦鹉热衣原体(Chamydia Psittaci),以后许多学者也从猫体中分离到此种病原,并且证实鹦鹉热衣原体可引起猫的多种疾病。病猫可将衣原体传  相似文献   

14.
用沙眼衣原体55Y120标准株、鹦鹉热衣原体B11001株和6BC-MY52标准株分别接种鸡胚卵黄囊,收获感染的卵黄囊膜,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乙醚法抽提,成功地试制出琼脂免疫扩散(AGID)试验抗原.这些抗原制作方法简单,特异性可靠。经过多方面的试验和对2162份各种禽的被检血清样作AGID试验表明,本方法简单易行,特别适合于大量的血清学样品调查、流行病学群体的定性诊断和病原体分离鉴定试验。  相似文献   

15.
<正>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是一种可在多种动物间广泛传播的人畜共患病病原,绵羊感染后可引起流产(妊娠后期)、早产、死胎及发热、肺炎、肠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脊髓炎等广泛性症候群。为摸清兴海县藏系羊衣原体感染情况,笔者应用衣原体抗体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了藏系羊衣原体血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的鸡马立克氏病血清1型病毒(MDV-1)病原检测方法,试验采用针对MDV-1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特异性的探针,通过构建重组阳性标准质粒的方法,构建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检测MDV-1核酸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后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与其它禽源病毒如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AI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该方法可检测到4.6×101拷贝/L的病毒核酸,与常规PCR相比,敏感性高100倍;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2%。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可用于MDV-1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为检测并分析银川地区规模化牛场牛衣原体和布鲁菌病的相关抗体,采用鹦鹉热衣原体McAb-ELISA方法和布鲁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方法进行特异性检测,应用McAb-ELISA方法与传统的IHA试验方法分别对同样50份待检牛血清进行衣原体抗体的比较检测。结果表明,银川地区的16个牛场1 161份牛血清衣原体总的阳性率为9.22%。布鲁菌的血清阳性率为13.26%。对50份牛血清采用2种试验方法同时进行衣原体抗体检测,ELISA阳性检出率为32%,IHA为24%。McAb-ELISA比IHA的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18.
PCR技术在禽病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又称体外基因扩增技术,是80年代中期由Mullis.发明的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生物化学、细菌学、病毒学和血清学方法等相比较,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而且应用广泛。在病原方面,它既可作病原体的检测,也可同时进行不同病原或同一病原不同株的检测。特别适合难以培养的病毒和细菌的检测。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出多种PCR技术,以适应不同试验需要,现综述PCR技术在禽病诊断中的应用。1PCR原理PCR是由三个基本反应组成的反复循…  相似文献   

19.
副猪嗜血杆菌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为及时确诊该病,本文从细菌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3个方面,对副猪嗜血杆菌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综述。细菌分离鉴定特异性较强,但操作复杂、用时长、所需仪器多,无法满足快速检测需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补体结合试验(CF)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主要适用于早期诊断和筛查。近年来,分子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已建立了PCR、荧光定量PCR、数字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这些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敏感、快速、特异和稳定,其中PCR、荧光定量PCR已广泛应用于实践中,而数字PCR和LAMP检测技术尚需进一步优化。多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检测快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改进,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衣原体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标准株沙眼衣原体 T_(55)株和鹦鹉热衣原体 B_(11001)株感染的鸡胚卵黄膜乙醚浸提抗原致敏的公绵羊红细胞和两个标准株的高免血清分别与湖北分离的4株鹦鹅热衣原体的实验感染动物的抗血清和乙醚抗原致敏的绵羊红细胞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双交叉反应,并与补体结合试验(CF)和间接补体结合试验(ICF)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HA 在检测衣原体抗体中能发生特异性的双交叉反应,而且重复性良好,比 CF 敏感8~16倍,比 ICF 敏感64~128倍。IHA 的效价高达1:4096~8192。用 IHA 和 CF 两法同时检测自然发病猪群的血清样品212份,阳性率分别为44.8%和44.3%,二者的符合率为9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