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用河南天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EM生物菌剂,按0.5%的浓度将其喷洒在有机肥上作日光温室草莓基肥(9月10日),在草莓生长期间,从11月1日起叶面喷施0.2%EM生物菌剂,10d(天)1次,连喷3次。结果发现,草莓(丰香)的单株产量平均为127.64g,较对照(不喷用EM菌剂)提高28.97%而且喷用EM菌剂后草莓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0.24%,较对照相对高14.8%,同时,施用EM菌剂后,酸含量降低,Vc含量提高,果实的风味和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EM生物菌剂处理的不同有机肥对大棚草莓产量、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施用化学肥料的条件下,微生物菌剂处理的有机肥能明显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EM生物菌剂处理鸡粪肥料的增产效果最显著,与普通农家肥相比较增产20.52%;同时草莓的株高、株幅、单株总叶面积明显增大,Vc、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提高,酸度明显降低,同时降低了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盛果期“海尔特兹”红树莓作为试验材料,于果实膨大期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剂,研究其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5%和30%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红树莓果实单株产量分别为732.49、761.77、692.03 g/株,均显著高于CK,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2)25%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红树莓可溶性糖含量在10月5日最高,为14.28%,显著高于CK,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其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在8月20日最小,为1.26%;25%处理的果实糖酸比最大值出现在秋季果结果初期,为10.90。(3)25%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红树莓果实POD活性在10月20日最高,为18.72 U/(g·min) FW,显著高于CK;25%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红树莓SOD酶活性在10月5日最高,为78.36 U/(g·min) FW,显著高于CK;20%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红树莓CAT酶活性在8月5日最高,为5.11 U/(g·min) FW,显著高于CK;(4)25%微生物菌剂处理在10月20日红树莓花青素含量最高,为0.17 mg/g,显著高于CK;25%处理的红树莓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8月20日最高,为0....  相似文献   

4.
EM生物菌剂对日光温室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莓品种丰香为试材,研究EM生物菌剂对日光温室中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5%EM生物菌剂喷施在有机肥上作基肥,草莓生长期间再用0.2%EM生物菌剂叶面喷施3次,对提高草莓的产量、品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从日本引进的“天皇御用”草莓品种为试材,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研究了接种丛植菌根真菌对草莓苗期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茵根真菌显著提高了草莓苗期株高、叶柄长及根冠比.单果重增加8.76%,草莓果实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提高,而可滴定酸含量有所下降,从而提高了草莓品质,改善了草莓风味.  相似文献   

6.
不同菌剂对丰香组培苗生长发育和白粉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丰香草莓微繁殖苗为试材,分别以重茬土和混合基质为栽培基质,比较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MF)菌剂、木霉(Trichoderma)菌剂和有效微生物群(EM)菌剂对草莓植株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产量、白粉病抗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重茬土还是混合基质,供试的3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后均可促进丰香草莓微繁殖苗的生长势,提高草莓叶片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增加果实产量,其中AMF菌剂处理的效果显著,其叶面积和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均是CK的1.5倍左右,产量比CK增加68.6%(重茬土)、39.5%(混合基质)。AMF菌剂处理和木霉菌剂处理植株中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是CK植株的2.6~5.5倍。在提高草莓微繁殖苗白粉病抗性上,木霉菌剂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在重茬土和混合基质上,木霉菌剂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6.7和19.2,分别为CK植株的51.8%和59.1%。  相似文献   

7.
有益微生物菌剂提高‘红颜’草莓炭疽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草莓苗定植时接种有益微生物菌剂,无论是AMF菌剂、木霉菌剂或EM菌剂,均能促进‘红颜’草莓植株的生长,被接种植株的叶柄长、株高、叶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接种Glomus mosseae菌剂的‘红颜’草莓植株株高为17.59cm,是对照的1.09倍。在3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菌剂中,AMF菌剂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EM微生物菌剂不同施用方法对大棚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EM微生物菌剂不同施用方法对大棚辣椒产量、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M微生物菌剂不同施用方法对辣椒生长与结果的影响效果差异显著,以EM微生物菌剂发酵处理有机肥的施用方法增产效果最显著,辣椒VC、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硝酸盐含量降低,分别比EM微生物菌剂土壤灌施、叶面喷施和不施用EM微生物菌剂增产19.44%、44.05%和71.14%;其次是EM微生物菌剂土壤灌施,分别比叶面喷施和不施用EM微生物菌剂增产9.07%和20.60%;叶面喷施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草莓施用酵素菌生物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进行了草莓施用酵素菌生物肥肥效研究。结果表明:温室草莓667m^2施底肥125kg、幼果膨大期追施17.5kg效果最好,产量比对照增加27.4%,株高增加15.8%,最大单果重增加36.4%,现蕾期及果实成熟期均提前5d,总糖增加0.728%;繁育草莓苗时施用酵素菌生物肥繁殖系数比对照增加11.11%,667m^2增加商品苗2294株,优质苗率提高38.31%。  相似文献   

10.
柑桔生物保鲜是近年研究的一种无公害的柑桔保鲜新技术。它具有有效、无毒、无污染、成本低等特点。该技术通过无毒微生物制剂与其它非杀菌剂因子配合而成的生物保鲜剂处理果实,达到较长时期保持果实新鲜,防止腐烂。我所通过近年研究,已获可喜进展,现已分离、选出一类生物菌株,将制成的生物菌剂(粉剂)应用于采后柑桔果实获得明显的效果。甜橙生物保鲜剂92439,处理果实贮藏90天,青蒂果率极显著地高于清水、2.4—D  相似文献   

11.
以10种杀菌剂为试材,以百菌清和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及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大田草莓白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不同。其中,唑醚·乙嘧酚、吡唑醚菌酯对草莓白粉病防效较好且稳定,在第3次喷药6 d后,防效分别为30.86%、28.22%。通过对草莓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唑醚·乙嘧酚、吡唑醚菌酯、腈菌唑、四氟·肟菌酯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抑制作用,均高于清水(CK1)处理。通过对比,说明吡唑醚菌酯、唑醚·乙嘧酚、腈菌唑、四氟·肟菌酯大田防效稳定安全,可用于西昌地区温室栽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以“章姬”“京藏香”“京桃香”3个品种的草莓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PGPR 5-1和PGPR PS1-1菌株对草莓生长、产量和白粉病的影响。结果表明:AMF+PGPR处理的AMF侵染率、丛枝着生率和泡囊数均大于单接种AMF处理,表明PGPR菌株能够促进AMF的侵染和根内扩展;AMF+PGPR组合促生防病的效应大于任一单接种处理。其中,Fm+PS1-1和Fm+5-1′组合促生、增产和控制白粉病的效果最好。“章姬”草莓的接种效应大于其它2个品种的接种效应。Fm+PS1-1处理显著增加了“章姬”草莓的单株花蕾数、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株产量,单株产量最高达到75.8g,而白粉病的病情指数最低。可知,Fm+PS1-1和Fm+5-1′为最佳组合,对促进草莓高效高质绿色生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研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引进新农药拿敌稳75%WG(水分散粒剂)开展其不同浓度防治辣椒白粉病试验,探讨辣椒白粉病最佳防治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拿敌稳75%WG3000倍液防治辣椒白粉病,防效达95.27%;增产效果最明显,其平均株高、鲜株重、百果干重、每株总果数、单产、商品率均高于其它处理和当地对照药剂;经济效益比为1∶13.41。  相似文献   

14.
以4个番茄品种为材料,通过人工接种番茄白粉菌,研究感病后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番茄植株感病后的叶绿素含量均下降,与健康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育期植株感病后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不同.其中,“露佳”苗期植株感病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6.484 spad,而“露佳”在花期和果期感病后下降幅度最小,分别下降了0.05 spad和0.9 spad.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防治设施草莓白粉病的高效杀菌剂,选择11种杀菌剂结合清除病残体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大田草莓白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清除病残体的情况下,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在3次用药后防效逐渐增加,至第3次药后7 d在所有药剂中防效最好,达到79.90%;66.8%嘧霉胺悬浮剂药效的速效性和持续性好,在第1、2次施药后7 d防效均为第1,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5%乙嘧酚悬浮剂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续性,前2次施药后7 d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显著高于除66.8%嘧霉胺悬浮剂以外的其他药剂处理;除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有轻微药害产生,其余各供试药剂按照试验浓度施药,草莓生长安全、无药害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利用植物资源中所具有的杀虫、杀菌、抗病毒和除草等特性的天然活性物质,达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延缓靶标生物抗药性的目的,从黄柏皮、大黄、松脂、芦荟、皂角、苦楝根等多种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并混配加工成水剂,对黄瓜白粉病病菌进行毒力测定,并研究了黄瓜、南瓜、西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多种植物活性物质混配剂对黄瓜白粉病的侵染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制活性EC_(50)值为5.981 7;对黄瓜、南瓜、西瓜白粉病的防效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稀释400倍对黄瓜、南瓜和西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75.8%、76.7%和78.1%,施用后对以上瓜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7.
L型蜡样芽抱杆菌对草莓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易感白粉病的草莓品种"丰香"为试材,向草莓叶柄注射L型蜡样芽孢杆菌,测定了草莓叶片中SOD、POD、PPO及PAL 4种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及白粉病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注射L型蜡样芽孢杆菌后,4种防御性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8.
以草莓为试材,进行田间小区和大棚控制试验,研究调查了施用公主岭霉素后草莓植株性状和果实性状的变化,以期明确施用公主岭霉素对草莓生长及果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以公主岭霉素水浸提液灌根,"公主四号"和"公主三号"的移栽成活率最高达82.46%和84.57%,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2.68%和18.15%,且定植后草莓幼苗在株高、叶柄长、叶长、叶宽、叶数、径冠等方面均优于对照,其中叶片大小和叶数的差异显著。移栽后的最佳灌根浓度为100×稀释液。该研究中叶片喷雾、灌根及喷雾与灌根协同施用,3种不同的施药方式下草莓生长的物候期均无明显变化。在草莓果实性状方面,灌根处理较其它2种方式显著,草莓最大果质量和平均果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2.18%和13.79%,且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实硬度比对照显著提高。综上表明合理施用公主岭霉素可促进草莓苗势和果品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测定了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000、3000、4000倍液)、30%氟菌唑WP(2000、2400、3000倍液)和50%醚菌酯WG(2000、3500、5000倍液)3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盆栽药效试验中,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000倍液对草莓叶片白粉病的防效为90.8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0%氟菌唑WP最高防效为85.58%;50%醚菌酯WG最高防效为76.21%。大田试验中,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000倍液对草莓叶片和果实白粉病的防效也最高,分别为98.20%和67.49%;30%氟菌唑WP最高防效分别为74.72%和60.78%;50%醚菌酯WG最高防效分别为76.00%和49.01%。3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对叶片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好于果实白粉病害,且试验浓度条件下无药害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