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朝阳地区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及培肥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力是土壤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肥、气、热及其它环境条件的能力。在朝阳地区,由于耕作的不合理,土壤退化、施肥不科学化,造成土壤板结。加之以工业生产的"三废"也给土壤造成恶劣的环境条件,土壤肥力日益降低,  相似文献   

2.
<正>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在保证种子发芽的情况下),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原理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主要通过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使土壤有合适的容量、孔隙度,满足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和作物根系生  相似文献   

3.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残茬、秸秆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改善作物的生长的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二、保护性耕作原理耕作的目的是为了作物  相似文献   

4.
<正>土壤就是作物根系所住的"房子",土层深浅、松紧适宜才是作物根系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然而,由于不合理的施肥、灌溉、耕作、喷施农药等措施,许多地方的农田土壤越来越紧实。土壤板结后,作物根系下扎困难,难以呼吸,不能吸收养分与水分,作物生长困难!  相似文献   

5.
适宜的耕作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土地容重和土壤紧实度,进而增加土地水分,促使作物生长和产量增加。分析了宁南旱作区土壤有效耕层浅、蓄水能力弱、降水利用率低等问题,综述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土壤水分、作物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宁南旱作区作物稳产的耕作方式,为该区保持土壤肥力及作物稳产高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措施。由于上季农作物的生长、田间日晒雨淋等,土壤耕作层上部遭到破坏,肥力降低,地表板结,不利于下季作物的生长。秋收后,及时进行秋翻地,耕深20~22cm,通过农机具翻转土层,将作物残体翻入土中,加速土壤熟化,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耕层加深增厚,减少病虫草害发生,蓄水保墒、防御旱涝,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经过冻融交替和干湿交替过程,可使土壤中矿质养分得到释放,增加土壤透性,提高土壤肥力,为下年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农业生产技术,丹东位于辽宁东部,是一年一作垄作地区,从2002年开始推广保护耕作技术,经过近十多年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关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田间作业,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将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是一项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技术实质是通过  相似文献   

8.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如何改良土壤更好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是土壤肥力的四个因素。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程度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水肥耦合大幅提高水肥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不仅是作物生长的载体,更为作物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也就是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条件的能力。在土壤肥力四大因子中,水和肥占据前  相似文献   

10.
正在农业生产当中,土壤耕作、秸秆还田是最重要的两项增产手段,土壤耕作会对土壤容重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土壤中热、气、肥、水等条件,进而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通过深耕和深松,能够使如让容重降低,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增加。作物秸秆可对土壤肥力状况加以改善,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等进行调节。因此,秸秆还田除了可以使土壤结构得到改良,还能是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增加,进而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一、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取消了铧式犁的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和营造机能,是机械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转变。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抑制沙尘暴最重要的手段。1.土壤水分的增加:作物生长全靠肥和水,旱地作物所需水分基本来自天然降雨,但供给作物的有效耗水仅占降雨…  相似文献   

12.
梁栋  董文赫  周静 《吉林农业》2011,(12):147-147
保护性耕作是以作物秸秆和根茬覆盖地表,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种新型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技术关键是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13.
正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我国对农田处理所进行的一种具有保护措施的耕作技术,它对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以及技术内容入手,使广大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随着传统耕作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农药控制杂草生长,耕地深翻虽对作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现实分析来看,它对作物生长虽然创造了松软环境,但同时也对地表造成破坏,对土壤中的生物存活造成一定影响,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将  相似文献   

14.
盐境下施肥对作物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金岭 《世界农业》1996,(12):39-41
盐境下施肥对作物耐盐性的影响山东省德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吕金岭在盐渍土农业利用过程中,土壤的肥力以及作为盐渍条件下作物生长管理的重要手段施肥问题是经常遇到的。对盐渍土的施肥问题以及施肥对作物耐盐性的影响问题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一、土壤肥力与作物耐盐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常规地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并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不仅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同时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以及促进作物生长起着主要的作用。为了解平山县不同耕作制度条件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现状,笔者利用平山县测土配方施肥成果资料,对不同耕作条件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不同耕作制度的土壤培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壤中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贮量与团聚体结构是人们衡量与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因为土壤有机碳可以为作物整个生长周期持续提供肥力;而且土壤有机碳对大气中CO2含量有重要影响。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比例的增加是实现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及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近些年吉林省偏重于追求作物产量,对农田的过度开垦、耕作及大量的施用化肥使得土壤物理及化学性状相比之前发生显著变化,探讨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对绿色农业,化肥减量增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处理(单施化肥(NPK)、NPK加牛粪和NPK加秸秆处理),旨在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提升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是在有限的灌溉条件下,作物生长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供给的耕地上,采取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和培肥土壤肥力为主的机械化组合配套作业,结合包括科学配方施肥、选用耐旱品种、合理轮作、苗情及群体的调控等配套农艺措施,达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旱地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的旱地机械化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概念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战远 《现代农业》2011,(12):50-50
问:什么是保护性耕作?答: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科学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20.
梯田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