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21年3月14—15日阿拉善盟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为例,从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环流特征、动力条件等方面对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阿拉善盟大风沙尘暴最强时段为14日夜间—15日清晨,沙尘暴发生时,地面气象要素发生显著变化;(2)影响该区域大风、沙尘暴的因素主要包括500 hPa冷平流触发作用、700 hPa大气斜压性作用、变压梯度风、锋生作用以及必要的大气层结条件等;(3)阿拉善盟北部前期受冷锋后西北大风的影响,发生扬沙、沙尘暴,而在冷锋过境之后,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又受地面冷高压影响,沙尘粒子自蒙古国随偏东、东北大风向西南方向传输,与阿拉善盟本地沙源汇合,从而造成全盟大部分地区强沙尘暴天气。  相似文献   

2.
主要分析了在2020年后冬和2021年初春异常偏暖的条件下,阿拉善盟地区2021年3月14—15日出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以及气象部门采取的气象服务具体措施。从强度来看,这是近十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针对此次重大天气过程,阿拉善盟气象台提前发布重要天气报告,电话叫应相关部门,过程中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大风沙尘暴)Ⅳ级应急响应,盟委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气象台发布的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发布《阿拉善盟自然灾害橙色预警信息》,盟教体局果断采用气象部门建议,首次实施全盟中小学停课机制,同时开展气象科普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大众的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总体来看,此次过程的预报较为准确、各项服务较为及时、信息宣传覆盖面广,但仍存在不足,下一步将优化各项举措,提升自身预报预警能力,切实推动部门内外合作取得实效,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在日常气象业务工作中,透雨预报是春季播种期最为重要的气象要素预报之一,研究干旱地区透雨过程的分析很有意义,本文对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朝阳地区的春季第一场透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西风槽的强烈发展东移、低层切变线和急流的建立、锋面的移动这三个条件是透雨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发生在甘肃酒泉的大风沙尘暴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本次沙尘暴过程类型为新疆热低压东移型。蒙古冷高压东移南压,南疆西部冷空气侵入,使南疆热低压东移到河西西部,蒙古冷高压后部回流冷空气倒灌进入河西走廊西部,由于河西走廊狭管效应造成河西西部大风、强沙尘暴天气。另外,沙尘暴发生时从低层到高层出现一致的上升运动,垂直上升运动区与沙尘暴天气发生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10年11月10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发生的大范围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高、低空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高空测风进行分析。分析表明:500hPa、700hPa高度,40°N附近形成高空急流区且平均风力≥28 m/s,冷平流不断沿着偏北气流向河套地区输送,高度场与温度场的交角≥45°;蒙古气旋控制内蒙古大部,低压中心〈1000.0 hPa,冷锋前后3h变压差≥9.0hPa,平均风力≥12m/s;前期降水偏少、气温高、空气干燥也是发生沙尘天气的重要条件之一;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环流建立,上升与下沉垂直速度增强,且低层垂直速度中心值≥-28×10-3hPa/s,为大风、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卫星云图上,蒙古涡旋云系前、后部的上升、下沉气流急剧加强,是形成大风沙尘天气的必要条件;临河单站高空测风,沙尘暴天气发生前或发生中,从低层到高层以西北或偏西风为主,风力急剧增大。垂直湿度场850hPa以上T-Td≥10℃,即干燥为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9.
赵坤  王月兰  王培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87-13690
对山东2003年4月17-18日(以下简称4·17)和2008年4月20~21日(以下简称4·20)两次春季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环流形势对比分析表明,两次降水过程中500hPa具有相似的环流背景,但850hPa和地面具有不同的环流形势,低空急流的类型和切变线的位置不同以及地面是否形成气旋与这两次降水量级是密切相关;物理量参数对比分析表明,4·17过程中各种物理量级别较4·20偏大偏强;雷达回波对比分析表明,4·17降水过程表现为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并出现了逆风区,降水中伴有雷暴,而4·20降水过程表现为层状云降水回波,以稳定性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10.
段金鑫 《北京农业》2013,(12):145-146
利用常规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3月内蒙古机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从天气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得出:近地面前期明显增温致使地表热力不稳定,蒙古气旋上升运动产生起沙;高空西北气流上斜压不稳定发展,高空冷平流激发垂直于地面的锋面次级环流,地面气旋转为强冷锋过境,使得机场等区域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相似文献   

11.
2019年5月11日傍晚开始至12日凌晨,巴彦淖尔市出现了大风、强沙尘暴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气象资料,对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希望从天气形势的演变中找到产生沙尘暴的规律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是贝加尔湖附近的冷涡不断下滑分裂的低槽,并且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具有典型的斜压不稳定结构;700 hPa的平流显示,冷锋锋区强度≥16℃/5个纬距,冷平流较强;地面主要影响系统是冷锋,为西北路冷空气;前期地面受蒙古气旋控制,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沙尘暴出现前具有强烈的上升运动,而在其发展和消散阶段为明显的下沉运动;巴彦淖尔市地面露点≤-4℃的干区与沙尘暴落区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水汽云图显示,当暗黑区气旋性弯曲度和范围增大、移速加快时,意味着进入本市的冷空气加强,风力增大,极易吹起沙粒形成沙尘暴天气。  相似文献   

12.
对2001年4月8日发生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天气成因分析,表明:4月8日沙尘暴是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引发的锋后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南疆、蒙古地面热低压的发生为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西风急流加强南压,动量下传是此次沙尘暴发生的能量基础;2000年春季,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气温偏高,土层疏松,为沙尘暴天气爆发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  相似文献   

13.
2017年7月14日和21日,清原县先后出现两次暴雨过程,分别为97.7mm和57.1mm。针对这两次降水过程EC细网格累计降水量给出的结果是1.4mm和22.5mm,存在很大偏差。所以,将EC细网格累积降水量的大小作为判断未来降水量大小的直接依据不是很理想。本文根据EC细网格其它物理量在清原站的格点值,对这两次暴雨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C细网格以下物理量维持时间越长越有利于降水量的增大,⑴低层大比湿值。⑵850hPa西南低空急流。⑶500hPa高度值由大变小。⑷低层和中高层的温度差大。  相似文献   

14.
辛艳辉  王宪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12-15815,1588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2009年2月12~13日和2010年3月14~15日2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乌拉尔山阻高的稳定维持,有利于中纬度高空槽的生成,它的东移与辽宁降雪密切相关;2次过程在50°~60°N建立的低涡以及东北西南向的大槽是产生辽宁区域性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如螺旋度、涡度、温度平流和水汽通量散度等为暴雪落区和持续时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诊断分析资料和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13日和2013年7月31日发生在宝鸡的2次阵风锋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阵风锋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基本相同,均是在高空西风槽东移,地面上前期受暖低压控制,后东北路冷空气倒灌,而触发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阵风锋的移动方向与阵风锋出现方向一致,与对流风暴的移动方向不一致;阵风锋在移动过程中移动速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在不同的仰角生命史各不相同.阵风锋过境时多个气象要素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廖国进  黄阁  孟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13-6316
分析了2006年6月辽宁2次冷涡天气过程。6月3日的冷涡过程为辽宁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一次雷雨、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云图上表现为白亮云团,雷达上有弓形回波以及辐合型气旋性环流。6月14日的冷涡过程为辽宁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一次强降水天气。根据雷达速度场可以判断锋面与测站的相对位置。天气形势及预报是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而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在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以及短时预报预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磊  彭明艳  张方方  安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01-15803
通过对2011年11月18~20日和11月29日~12月1日2次临近寒潮过程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不同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在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冷空气源地、移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其主要差异在于第1次寒潮过程属小槽发展型,南支系统活跃程度较弱;第2次属低槽东移型,南支系统活跃,低层有低涡配合,地面有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2013年12月18~20日和2014年1月20日2次较明显冷流降雪天气过程,在简要分析天气形势及影响冷流降雪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对这2次降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高空均有系统配合,前一次过程是冷涡和横槽带来的冷空气先后在山东半岛汇合,造成降雪天气,后一次过程是横槽带来的冷空气造成的降雪;2次过程海里均有气旋配合,前一次过程地面处于高压前部、气旋顶部,地面风场为北到西北风,后一次过程地面处于入海气旋的后部,地面风场也为北到西北风,后一次过程比前一次过程气旋更明显,位置更偏北,气旋曲率也较明显;2次过程冷平流较强,850 hPa温度降温幅度均较明显;从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可以看出,降雪时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的条状或弧形回波带发展,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有一条风速辐合带;从卫星红外和可见光云图可看出,降雪时,离海岸一定距离的海面上是一条无云带,这是由于冷空气进入海面加热形成云需要一定时间的缘故,以后才出现云区,云区走向与地面等压线弯曲方向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探空、地面观测站、自动站及各家数值预报等资料,对发生在2020年8月下半旬的2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2次过程均是在有较明显的高空槽与高空冷空气配合下的混合性降水;其共同的影响系统为500 h Pa高空槽、700 h Pa切变线、低空急流与地面冷锋;不同点是2次过程中副高与大陆高压脊的强度不同,决定了该次过程的低层系统的位置和走向,进而决定了降水落区差异。过程2中,地面有较清楚的锢囚形势出现,但模式检验表明,各模式对锢囚锋的模拟能力有限;可以利用V-3θ图更好地分析对流性降水的发生潜势。  相似文献   

20.
2016年8月12日和8月14日忻州市发生了2次局地暴雨天气。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对2次降水天气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形势及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