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市中西部的一次沙尘天气的成因。[方法]以天气学方法结合生态环境变化,对2006年5月30日呼伦贝尔市中西部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的发生及影响进行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该市沙尘天气的发生机理,从生态环境变化角度提出沙尘天气的根源所在。[结果]在呼伦贝尔草原日益沙化的大环境背景下,春季异常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导致这次沙尘的主要因素;严重干旱加上沙尘形成前期的持续升温导致了表土层的疏松干燥,牧草的延迟返青,干土层的加厚,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因子是诱发这次沙尘天气的决定性因素。从地面到高空的异常增暖,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热能条件,促使了大气层结不稳定度的增加;另外,高低空急流的存在对地面大风的形成起到了动量下传的作用。地面蒙古气旋的形成及发展为这次沙尘天气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其带来的大风是沙尘天气形成的直接因素。[结论]该研究为该市沙尘天气的防治提供可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2月21日豫西山区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使槽前的上升运动增强,不仅为暴雪区上空输送了水汽,而且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集聚,槽后冷平流对能量的释放起触发作用。低涡前切变线与低空西南风急流左侧较强辐合区相配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动力抬升条件。回流冷空气长时间影响,使暴雪区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天南地北"形势场,使风的垂直切变加大,对称不稳定增强,降雪强度增大。低层回流冷空气使低层大气长时间维持大湿度区,并与上层东移的大湿度区相叠加,增加了湿层厚度,有利于降雪持续而形成强降雪。低层回流的偏东风遇到地形后引起上升运动,与上游700~850 h Pa的低值系统前部的上升运动汇合形成深厚的、大范围的强烈上升运动是产生强降雪的关键性条件。锢囚锋产生的锋面次级环流与回流冷空气遇地形阻挡产生的正、逆环流圈,伴随着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对强降雪有重大贡献。由锋面造成的温度梯度、风的垂直切变及地形作用在暴雪区形成的对称不稳定和中低层西南暖湿急流产生的对流性不稳定,有利于暴雪形成。  相似文献   

3.
王妍 《农业灾害研究》2022,(3):152-154+15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采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2021年11月4—8日阳泉地区出现的寒潮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过程,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温幅度大,阳泉地区达强寒潮级,伴有暴雪、大风灾害性天气。高纬有强冷空气在乌拉尔山高压脊堆积,脊前小槽发展为横槽,旋转转竖与强锋区促使寒潮暴发沿西路南下侵袭。在此暴雪过程中对流层低层维持强劲的东北风,高空维持西南风,构成华北地区典型的回流降水形势,锋生与回流“冷垫”是主要动力机制。雷达图表现为层状—积云混合降水回波,雨、雪区的回波强度分界值为30 dBZ。径向速度图呈“S”形,发展为反“S”形时降水减弱结束。出现0°层亮带和对称“牛眼”结构对强降雪的量级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通过使用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资料以及数值预报产品,从环流背景、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在2014年11月26至27日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出现的寒潮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亚欧中高纬两脊一槽的纬向环流形式中。亚洲北部有一极涡稳定维持,并向南伸出一个低槽,随着极涡向东移动,低槽也逐渐向东移动至东北部地区,槽后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给呼伦贝尔市带来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发生在呼伦贝尔市大部分地区6-7级的阵风是由于强冷空气、地面气旋剧烈锋生与地面较大的气压梯度;强盛的冷平流时造成呼伦贝尔市大幅度降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2月12日~14日寒潮天气过程的地面、高空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受高空冷涡及地面冷高压共同影响,出现剧烈降温、大风和降雪天气,高空冷空气的积累和持续补充以及地面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此次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06年7月19日至21日发生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动力条件较好且配合副高的阻挡作用,使冷空气不能及时南下,不稳定能量持续堆积,爆发,持续对呼伦贝尔市造成影响;此次大到暴雨过程水汽条件不是很充分;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条件均对降水的发生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大兴安岭的地形抬升作用,加大了降水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应用天气学及物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12月15日~16日的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暴雪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和700 hPa 切变线的强风速辐合区中,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与暖湿空气的交馁作用,使得系统强烈发展,触发了强降雪的发生;此次暴雪过程有两支水汽来源,一支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另一支来自西北太平洋西侧的东南暖湿气流;低空急流轴上的风速脉动中形成的中小尺度系统是暴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西南暖湿气流在东北侵入的冷垫上爬升为暴雪提供了有利条件,深厚的水汽条件及有利的散合场配置对本次暴雪的产生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农技服务》2017,(18):121-122
本文详细分析了昌邑市2010年2月28日~3月1日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通过资料对比发现,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总结了各类预报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逐日四次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结合FY-2卫星、实时高、低空和地面观测数据等资料对2016年2月13日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雪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背景之下,高空槽和地面气旋是本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极地冷空气受到北方的高空槽引导而南下,江淮地区的锋面气旋东移北上发展,为暴雪提供动力和热力条件。吉林省东南部区域水汽辐合,为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对流层低层冷暖空气交汇,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强烈的上升运动也是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1月18日03时至14时,全市出现了暴雪天气,本次降雪强度强,雪量大、范围广,累计过程降雪量18.3毫米,降雪过程中伴有5~6级大风,有风吹雪现象存在,给交通带来严重影响,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本文从环流特点和天气形势入手,进行分析,为日后强降雪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20-21日山东潍坊局地暴雪过程进行动力学、热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院此次潍坊暴雪是由西风槽、低涡切变线及地面倒槽等共同影响产生的;低空西南和东南两支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水汽;强上升运动区与强降水落区非常吻合。强降雪正位于高能舌后部的兹se密集带上,兹se的大值区与暴雪落区比较一致。强降雪发生在700 h Pa急流轴前方,850 h Pa暖切变北侧、经向切变东侧的东南风气流及地面的东北风一侧的叠置区域。地面辐合线对应着强降雪中心,强降水发生在地面东北风一侧,西北风区域降水弱。因此分析地面自动站风场,对于暴雪预报中确定降水落区、起止时间等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8年3月14日夜间,辽北地区出现暴雪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雷电过后还出现了大风、降温等天气。本文对此次复杂的天气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风向随高度呈顺时针转向,形成强对流;垂直速度很大,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水汽输送条件很好,持续时间较长,输送水汽量较大;形成强烈的水平风切变,冷空气势力和暖空气势力都很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产品,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4年11月26~27日呼伦贝尔市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极涡亚洲一侧强度偏强,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堆积形成横槽,乌山阻高迅速建立、崩溃致使横槽转竖从而引导冷空气南下东进,产生剧烈的降温;黑海-里海地面高压发展强盛,向东伸展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并导致贝湖气旋分裂演变为东北低压,高低压之间强大的气压梯度力导致大风的产生;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冷平流导致气温骤降,低层弱上升运动起到了辅助降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次东北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Micaps系统的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及物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07年3月3~6日东北地区特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方气旋东移北上强烈发展和500 hPa南北2支高空槽合并是造成该次强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Pa偏南低空急流为东北地区产生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配置形势的强烈抽吸作用以及低空急流和切变线的耦合作用为暴雪提供了强有利的上升动力条件;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与暖湿空气的交绥作用,使得系统强烈发展,触发了强降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满洲里地区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2004年3月27-30日降雪天气过程发生的主要天气形势、影响系统、水汽通道、卫星云图的演变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堆积在泰梅尔半岛冷空气受西北气流引导南下,于贝加尔湖堆积加强,向南爆发形成蒙古气旋东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7-26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4—7日河南省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团交锋,从而产生次级环流和锋生强迫,由于锋后的冷空气垫阻挡,导致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北上爬升,在锋区上界形成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河南省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豫北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产生的抽吸机制,有利于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强降雪产生的动力作用。冷锋在河南的合并、锢囚,黄河以北700 h Pa切变线的存在,为豫北暴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辐合抬升动力条件。前期边界层925 h Pa的水汽辐合是豫北超历史极值的降雪的一个有利条件;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与降雪的量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850 h Pa温度的-4℃线对预报降水相态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预测预报业务中应用的高、低空天气实况以及红外图像和水汽图像,对2007年3月23~25日呼伦贝尔市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暴雪的天气过程分析得到,此次天气过程是在低空气流不断向呼伦贝尔市输送暖湿气流并形成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条件下共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2019年3月20-21日吉林地区出现了6年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雪,同时伴随着大风和寒潮,经研究分析发现:有利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整层上升运动强,在地形和锋面强迫抬升下垂直上升运动进一步增强,为暴雪产生提供动力抬升机制;强降雪时段与中低层暖锋锋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α中尺度辐合线、切变线及涡旋对强降雪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