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地与草业     
本文介绍了草地的概念、草地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草业包含的内容以及生态草建设在草业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文章重点描述了曲靖市的森林生态建设情况和林草产业发展状况,并分析了生态富民产业发展在助力国家农村复兴战略中所存在的新问题,提出了紧密结合曲靖森林草地产业发展实践,采取经济特色林草产业提质增效、巩固提高林下经营产业、优化整合观赏苗木产业、大力发展森林生态观光、积极发展森林康养、培植壮大草业、带动林产加工业水平提升和推进森林草地产业服务机制建立等实践路径的策略,为积极推动将生态林草转变为富民林草产业,走一条与适应曲靖实际“生态优美、百姓富裕、产业兴旺”有机统筹的农村复兴之道。  相似文献   

3.
从贵州生态环境状况,草地资源状况,草业现状及发展面临的机遇等方面,阐明了怎样利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发展畜牧业,并对贵州草业产业化及畜牧业发展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业》2020,(1):140-143
有着“中国林草业高端核心智库”之称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始终围绕林业和草原发展改革中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和超前研究,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为国家制定林草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提出建议。经研中心承担组织或参与对有关部门和地区拟订的林草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林草重大改革、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扶贫、林草法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评估,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辽西北地区是土地沙化比较严重的地区,随着人们盲目的开垦,草地面积减少,草地退化、沙化现象日益严重,草畜矛盾日渐突出,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基于以上几点,章简要地阐述了辽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的草业开发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以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为基础,采用熵权法和物元模型构建草地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模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榆林地区12县(区)草地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北部高于南部,神木市草地生态安全等级最优;草地生态安全保护治理措施是研究区草地生态安全等级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实行分区域生态调控;熵权物元模型在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评价中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我国牧草收割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牧草资源丰富,是巨大的天然宝藏。据统计,我国共有各类天然草二十多种,草地面积约4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同时也是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几年国内对草粉的需求相当巨大,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草业的发展,草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机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来自林草系统的代表委员格外活跃,他们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林草业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等涉及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多个领域建言献策,希望我国的林草事业在新的一年中取得更大的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两个提案,一个是关于自然保护地立法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铁皮石斛的产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继宁 《中国林业》2008,(19):42-43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饲养牲畜、为工农业提供原料等经济功能,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受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我国草地退化日趋严重,全国近9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退化不仅会引起草场生产能力下降,制约区域畜牧业和工农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引发土地荒漠化、  相似文献   

10.
支持林草业民营经济发展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促进林草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政策作为民营经济参与林草业建设的方向指导,在林草业民营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民营经济参与林草业建设的动力不足,缺乏政策保障。文中通过对民营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形势的分析,从多方面提出培育、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市场主体以及完善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建议,包括构建公平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投融资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支持、落实法律支持,以期畅通沟通渠道,吸引民营经济参与林草业生态修复保护,促进林草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龚湘薏  李宗明 《新疆林业》2011,(4):19-20,22
阿克苏地区现有森林资源(生态公益林)80万公顷,在提供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的同时,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饲草料来源和饲养环境。在绿洲区域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栽树种的特色林果业,林果面积已达27.13万公顷,林果业已成为地区农业支柱产业,林粮、林棉、林草间作为农区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坚持生态优先,林牧结合,将林地和果园建成牛羊饲料基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将促进地区现代畜牧业和生态循环经济的科学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保护草原生态,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正镶白旗认真借鉴生态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林、草业发展,积极创新生态建设和经营管理机制,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化”的模式。2000年以来,正镶白旗新增营造林面积71.83万亩,林草覆  相似文献   

13.
<正>草地资源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生态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草地总面积26453.01万公顷。内蒙古作为草原主要分布区,天然草地类型多样,饲草资源丰富,全区草地面积约5437.42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45.96%,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20.56%,拥有天然牧草地4792.20万公顷,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88.13%,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和北方地区生态安全屏障。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牧草的高效加工转化已经成为天然草地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目前,我国畜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长,饲草料缺口逐年加大,成为限制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被誉为天然净土、绿色之源,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优势,决定了大兴安岭林区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生态建设去做。发挥宜牧草原丰富优势,优先发展特色养殖业,贯彻“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战略思想。通过调整食草型畜牧业发展布局,加速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进程与龙头企业带动、名牌产品效应等系列措施,加速畜牧业“半壁江山”建设,把畜牧业建成该区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5.
生态草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吉林省进行生态草建设的战略意义,林业部门搞生态草建设的优势,生态草建设的技术措施以及生态草建设为发展草业经济带来的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16.
从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审视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与生态共生关系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从而揭示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通过对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界线、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等深入研究,发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才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中的本质属性。于是,根据共生理论构建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完整共生关系谱系及其与各文明阶段的匹配关系。据此,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研究了人类文明和生态安全的演变路径、共生特性和科学属性。研究表明,生态文明的门槛是产业偏利共生,进而达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双赢阶段。前者的科学属性是天然超生物文明,属于防病式生态文明阶段;后者的科学属性是人工超生物文明,属于健康式生态文明阶段,这时生态安全将达到稳定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作为控制全球变暖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碳汇已引起普遍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能力不容小视,但目前由于我国草地退化使其碳汇能力遭到了极大破坏。同时,在现有的生态补偿中没有给予草地改善后提高的碳汇能力应有的补偿。通过对草地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将碳汇引入草地生态补偿中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有助于我国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末,草业将成为世界农业经济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逐步形成8个基础性分支产业: (1)草地种子业:这个分支进行草地种籽基地建设,包括草种的选育、繁殖、贮藏、推广等工作; (2)庭园绿化草业:这个分支进行草地资源中可用作庭园和公共设施里以供四季绿化美化的草本、灌木、半灌木植物的引种、驯化、栽培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内蒙古草原广袤辽阔,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区草地面积81561.26万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1%。其中,天然牧草地71882.99万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8%,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分布在全区33个牧业旗和21个半牧业旗县。草原牧区牲畜存栏数占全区的61%,产值占全区牧业总产值的50%,涉及近600万牧业人口的生产生活。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地带,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及其“结构微笑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算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并比较林业与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贡献的差异程度,以利于管理者掌握林业对生态文明作用的客观规律,为科学制定产业差异化发展战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7—2016年10年数据,首先,运用PSIR-SEM方法对生态文明指标进行优化,确定生态文明指标权重;其次,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法,通过指标及其权重测度阈值、绿值,依次对生态文明阶段和水平进行判定;第三,以生态文明水平为因变量,以农业、林业及其三次产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运输业、科技服务业、生态环保治理业发展水平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估计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作用影响系数;最后,通过"归一化"算法由回归系数算出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结果】1)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为正向且最大,而工业的贡献为负向,林业、农业、生态环保治理业、科技服务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畜牧业、渔业的贡献率依次降低; 2)林业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林业第一产业(正向)、林业第三产业(正向)、林业第二产业(负向)。【结论】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取决于产业的生态效益属性;林业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呈"结构微笑曲线"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