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高温系数、非参数统计和稳定性参数法等分析方法与多点试验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对2004-2005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华北夏谷区组)汇总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各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反映出的大致趋势相同,只是个别结果有所差别;应用高温系数或非参数统计与稳定性参数结合的方法能包含更多信息,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宁夏水稻区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水稻晚熟组区试品种(组合)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表明,401A/253组合丰产性最好,适应性最强,比对照品种宁粳9号增产8.34%,其余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均不如对照。  相似文献   

3.
春小麦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稳系数法和常用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了黑龙江省小麦区域试验14个参试小麦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并将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仅反映产量的稳定性,而与产量讷氏无关;高稳系数能综合地评价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而且应用时比较简便,若能与回归系数法相结合,则能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广西甘蔗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完整资料统计分析模式和方法,对1995,1996年广西甘蔗品种两年新植一年宿根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表明:桂糖89/5产量最高,丰产性最好,但对环境条件反应敏感,适应性不如对照品种桂糖11号,桂糖89/159,桂糖88=/130产量高于对照,但对环境条件反应敏感,适应性差;桂糖89/204,桂糖88/73的产量与对照相近,对环境条件反应敏感,平均稳定性较差,属低产不稳定型品种。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年多地品种区域试验方差分析法对2002-2004年甘南州青稞区域试验中的7个品系(种)在4个试验点上的产量进行了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适宜本地推广的新品系为91-88-5-4-1、94-19-1.  相似文献   

6.
区试中玉米品种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方法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采用高稳系数(HSCi)法、稳定性参数(ai)及回归系数(bi)等方法,对2007年辽宁省引种区域试验晚熟组产量数据进行综合性评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HSCi可靠,简便易行,是区域试验中较为理想的一种品种丰产稳产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9个花生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只有郑86036-26-1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均好的品种。该方法中提出的Pi和Pi′是较好的丰产性指数,Si是较好的稳产性指数。该法具有分析简单、直观、实用的特点,适合于评价区域试验中的品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对华南早籼组区试品种(组合)丰产性和稳产性的分析表明,优优128丰产性最强,稳产性(适应性)最大,比对照种七山占增产24.97%,比汕优桂99增产21.64%,与其他参试品种的差异均达极显著,该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的相对变异和互作方差在参试品种中均为最小;特优18、优优8821、粤香占、汕优82、丰矮占1号、八桂占等均比对照种汕优桂99和七山占增产,且达极显著水平,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的相对变异和互作  相似文献   

9.
利用赤峰市多年多点区试结果,采用综合方差及K.WFinbay和G.N.Wickinson提出的有关品种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新育成品种赤麦2号进行了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小麦皖88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88年育成,1992~1994年分别参加安徽省淮南片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突出,产量均居参试品种之首。本文就1993~1994年度省区试材料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种X环境互作效应等方面对其及参试品系进行评判。结果表明:皖8804高产性突出,适应性广,穗大粒多,粒大而且稳定,产量三要素自身调节和互补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区试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06年度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的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测定结果,对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品质性状的年际变化及品质分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整体水平较高;稳定时间多属中低类型,整体来看,品种间变异大于年际间变异。  相似文献   

12.
对引进的7个春小麦新品种(系)在玉门市进行试种结果表明,9061折合产量最高,为10 233.3 kg/hm2,较对照增产10.9%,其次是92157,折合产量为10 175.0 kg/hm2,较对照增产9.3%.9061、92157千粒重分别为50.0、52.0 g,全生育期分别为94、99 d,属中早熟品种,在玉门市具有较高的示范推广价值,可适度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已经明显影响了该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巨大,而小麦为该区主要的灌溉用水作物,因此,培育和应用节水小麦品种是缓解该区淡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分析小麦生长需水规律和华北地区降水特点,在小麦全生育期只浇1水的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时间灌水对小麦生物学形成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提出了选育抗旱丰产小麦新品种的"拔节灌溉选择法",即:在自然条件下,小麦全生育期只灌溉1次,灌溉时间为拔节期,根据小麦生长的综合表现,选留生长茂盛,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都高的单株或株系。利用该方法经过十几年的选择,育成了系列节水丰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新品种青麦2号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产品商品率,形成产业化,通过实施西宁市科技局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青麦2号示范与推广",优化了适期早播、群体调优、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的技术核心,研制并集成青麦2号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青麦2号在3月25~31日播种,氮磷比1.0∶0.9,即N 120 kg/hm~2、P_2O_5108 kg/hm~2;播种密度450万~525万株/hm~2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秩次变量nij和n′ij,非参数统计量Pi、P′i、Si和Dj描述2002年国区东北春小麦早熟旱地组区试资料的基本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赤94-5号为丰产性和稳定性最佳品种,沈免96085、铁90010、哲麦7号和丰强7号为丰产性和稳定性优良的品种。对品种差异有较高分辨力的试点有7个,分辨力最高的试点为L8,有69.1%的差数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小麦高产品种籽粒灌浆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黄淮麦区13个具不同产量结构特征的高产品种(系)为试材,探讨了籽粒生长3个阶段的持续时间、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生长各阶段均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籽粒灌浆速率,特别是第2阶段灌浆速率对籽粒增重有重要影响,是籽粒增重的决定因子;千粒重与第2阶段灌浆速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第2阶段灌浆速率显著增高是大粒品种的重要特征。饱满度在65%以上籽粒饱满,在45%以下籽粒秕瘦。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玉米高产的品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陕北沟谷地春玉米7 650 kg.hm-2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四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品种>施氮量>施磷量,最佳农艺措施组合为密度6.00万株.hm-2,纯氮330 kg,纯磷138kg,品种3 819。生育期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四因素中品种对生育期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作为类似地区春玉米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3—2014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提供的云麦53、德宏州农科所提供的德1013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提供的云126-8等3个品种综合性状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节水条件下春小麦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节水灌溉下对其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株高(0.48685),千粒重(0.45182),穗长(-0.31464),穗粒数(0.02924),单位面积穗数(0.0152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0.71426),穗长(-0.56871),株高(0.46505),单位面积穗数(-0.17531),穗粒数(0.04272)。试验表明:河西绿洲灌区节水型(高WUE型)春小麦品种的选育应在适当单位面积穗数的前提下,朝高秆抗倒、大粒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应用AMMI模型分析春小麦品种区域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安颖蔚  高西宁  葛维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199-4200,4203
利用AMMI模型对2005年国家东北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的产量数据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航麦96、铁90113属于高产稳产型品种;辽春18号、辽99鉴162、赤99-45虽然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K繁49稳产性好,但平均产量较低;沈免2147、K繁9产量低而不稳。在参试地点中,公主岭、铁岭、通辽、朝阳对品种的分辨力较弱;锦州、天津、宣化、白城、赤峰对品种的分辨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