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泰初被公认为岭南盆景的一代宗师,这光荣称号于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部分盆景作品登录在《中国岭南盆景》的先辈遗作的篇章内。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这些作品,无论在构图造型或枝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每一件作品的艺术内涵,都具备了独特的个性,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孔泰初先生从三十年代初便致力于岭南盆景的创作研究。当时,虽然岭南盆景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先生已经把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2.
岭南盆景始于何时,现仍未有确凿的资料可证。而真正被称之为岭南派盆景的,则是近数十年之事情。大约在本世纪初期,中国和日本的盆景艺术都已发展到高度兴盛时期。审美观随着时代的改变,日本提出创作自然型盆景而称过去的为“美术盆栽”。与此同时,广东的盆景爱好者也相继提出要参考画法、画理使盆景形态自然,从而使之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并能抒情寄兴,借物喻人,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了蓄枝截干法。在造型上,使远观的“枝片”成为近观的“枝法”,故称枝片为“枝托”。值得一提的是,任何艺术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规律宋,将不定型的  相似文献   

3.
树桩盆景创作需要一个长的时间过程。岭南盆景中的一些大型桩、巨型桩,成型时间约为12~15年,或者更长;中型桩8~12年;小型桩也要3~5年。岭南盆景的特征是截干蓄枝。蓄枝的艺术要求是干、枝逐级收尖,最后达到任剪下  相似文献   

4.
<正>苏健辉是一位高级园艺师,生于漳州。今年40多岁的他,致力于盆景艺术创作已有20余载。20多年间,他精心钻研岭南盆景各种树种的自然生长习性,以蓄枝截干的手法,创作出数十盆"根露、身明、枝清、叶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盆景作品。其作品以顺其自然、舒展大  相似文献   

5.
请看文中这帧摄于1986年10月的照片:广州西苑盆景技师苏伦正在为他亲手培育的大型九里香盆景精心修剪。这是一盆不寻常的盆景,它充分体现了岭南派盆景创始人之一——孔泰初(苏伦的师父)那“苍郁浑厚”的艺术风格。这一作品已作为广东人民的礼物,由叶选平省长赠给到广州访问的英女王伊莉莎白。苏伦之父苏卧农乃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的入门弟子,擅长花鸟、人物、山水画,后专攻花卉画,并酷爱古树盆景;解放前在广州花地置有“馥林园”。苏伦自幼受父绘画与盆景艺术的熏陶,勤于盆景制作。1958年始,他到广州越秀公园花卉馆搞盆景创作,师从孔泰初深造,后转到广州西苑,拓展岭南盆景栽培基地。五六十年代,每年春季,苏伦必下乡收集树胚,并先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韶关、广州盆景联展在韶关举行。岭南盆景名家、广州盆景协会副会长陆学明师傅,曾对一盆韶关盆景作剪枝表演,深受欢迎。这盆盆景,植龄有10年以上,已基本成型。但在这样一盆盆景面前,陆师傅毫不手软,大刀阔斧,剪去近三分之一的枝条,共四刀,真可谓“艺高人胆大”。现根据当时的速写稿整理绘出剪枝前后的图景,作一番分析探讨。先从最低的一刀谈起。这一刀,不难理解,因此枝托位太低,加上枝条不够粗壮,与上一托枝很不协调。这类盆景,属挺拔企树型,起托不能太低,太低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卉盆景》2014,(7):63-63
这盆题名为《浓荫蔽日》的小叶黄杨盆景,是广州盆景协会会长陈昌的藏品。作品是60年前选苗扦插的,40年间历经多次修剪造型,定型上盆距今也已20余载。作品整个造型为大树型,树高82厘米,树干直径12厘米。创作初期采用蟠扎细剪的苏派盆景方式造型,后期充分发挥岭南盆景“蓄枝截干”的优势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8.
力的抒发     
盆景的鉴赏,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因为盆景有着不同的流派、风格和审美趣味。如将枝托修成云片状的扬派盆景所体现的是工整和谐的装饰美。而疏淡俊逸的岭南画意派盆景则重在意境的营造。有些盆景给人的感觉是娟秀玲珑,有些则是遒劲豪放,如洪建民创作的榕树附石盆景便属于这一类(如上图)。该作品着重在于力度的抒发,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劲根系是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9.
作品是以海南博兰(海南留萼木。学名Blachia Baill,大戟科留萼木属植物)为素材制作而成的一盆岭南风格的半悬崖式盆景。作品通过多年全心养护,以岭南特有的“蓄枝截干”技法,对这棵博兰树实施精细、严谨的整体造型,使其“一枝见波折,两枝分短长,三枝讲聚散,有露亦有藏”。更难能可贵的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很多自育桩材的文章和作品,很受启发。本人也就木槿盆景的创作,谈一点自育桩材的体会。 1992年春,笔者在花友处剪了几枝木槿老枝,地扦后基本都成活。第二年上泥盆,长势很好,三、四年中花开不断。后发现有二棵根部发达,过渡自然,试想制作盆景。当时一次性截干到位,后采用岭南盆景蓄枝截干和苏派粗扎细剪相结合的方法,用浅盆养护,用了近8年的时间,基本成型(见图)。木槿盆景落叶后能观骨架,春夏秋能观叶观花,花期近半年。  相似文献   

11.
笔者喜爱岭南盆景的表现手法,尝试把“截干畜枝”法运用到微型盆景的创作中去,摆脱以往制作中侧枝多用金属丝弯成,呈弧形曲线,显得柔韧有余,刚劲不足的缺陷。经过对各种树种的制作实践,觉得雀梅是最适宜的树种之一。其具体制作方法是:  相似文献   

12.
盆景是活生生的东西。原树胚不会自然形成适合自己情趣的树型,也不是任何人所种同样的品种都能形成一定的形态;而是不同的树,不同的人、不同的技艺、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种出不同的千变万化盆景姿势。截干蓄枝是创作岭南盆景的主要艺术手法。一盆成功的盆景,随便剪下一支枝托(有的略修剪)都符合独立的盆景造型标准,甚至把整株树桩“脱衣换锦”(摘去叶片)后仍保持树型的优美和自然风貌,毫无矫揉造作,并且更能显示出盆树的骨干苍劲与枝桠线条的自然流畅。我栽培的这  相似文献   

13.
在岭南盆景名家吴成发、陈昌、黄就伟精品展上,一件件作品用道劲的枝干、斑驳的疤结、随性的飘枝、有力的根盘等躯体语言,诠释着树的沧桑与作者的匠心。观众在赞叹的同时常常会问:这些匪夷所思的精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为了让观众比较直接地了解岭南盆景的技法,细心周到的主办方特地在北海公园阐福寺山门下,安排了两场岭南盆景技艺表演,请吴成发、陈昌、黄就伟三位岭南盆景名家同台联袂合作。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山水盆景起源这个学术问题,国内一直处于争鸣之中。归纳起来有4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晋代。《盆景》一书认为《南齐书》中曾记有‘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觞”。另一说起源于夏朝,《岭南盆景》一书载:“盆景起源……有近40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1989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对陆学明大师来说,可以用“喜事盈门”来概括。这喜讯凝聚着今天的收成,也蕴含着大半个世纪的艰辛摸索。不是么?这一年,继1987年两盆大型岭南典型风格的树桩盆景在首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双双获得佳作奖之后,他的一盆命名为“耸云叠翠”的福建茶精品又在全国盆景评比中获“大师荣誉奖”。而他本人,又被国家建设部城建司等单位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的称号。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委扩大会上,又被一致提名补选为副会长。年逾古稀的陆学明老先生出生于广东省著名花乡——花地村,祖辈四代皆与盆景岂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6.
赵庆泉     
赵庆泉,1949年2月生于江苏扬州。从小受父亲酷爱花卉盆景的影响,他对盆景艺术造诣颇深。除此之外,他对音乐、美术、文学、园艺亦十分喜爱,在工艺厂担任盆景配件设计员时,曾设计新颖配件60余品种,产品行销国内许多城市并出口西德等国。1974年拜著名盆景艺术家徐晓白为师。此后,一直得到徐教授的指导,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创作的山水盆景“长城”、“延安颂”等于1977年春节在扬州瘦西湖展出一举成功,并被港商以高价购走。1978年调入扬州红园专门从事盆景创作。从此他  相似文献   

17.
郭君作品选     
雀梅是岭南盆景的传统树种,由于其枝线硬朗,极尽岭南枝法中剪蓄的艺术效果,近年几乎成为每次大型盆景展览中数一数二的夺魁树种,故深为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18.
焦国英,江苏丹阳吕城镇大梁村一位年逾七旬的农民,在盆景创作道路上跋涉了近四十个春秋,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盆景艺术家”。 1958年,焦国英患了神经官能症,久治不愈。后经一位老中医的指点,他在宅前屋后栽花种草以调理身体,一年下来病症竟奇迹般地消失了。从此,焦国英便与花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始摸索高档花木的栽培和盆景创作,自  相似文献   

19.
“因树造型”是岭南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又很注重露根效果,而头根、树干则是造型的基础,从立意、选胚、定托、蓄枝截干、枝法布局等,都是在这基础上顺理而成章的。“榕树型”盆景,其风格是盘根错节,浑厚苍劲。榕树的头根、树干部分的自然生态特点除了坑稔、结节之外,其中还有很多气根垂挂,这是“榕树型”的独特之处。盆景树型的塑造,其树种,只要具备能够塑造某种树型的可行性就可选用。例如笔者以一株榆树树胚,立意将其培养造就成为“榕树型”的风格。榆树树胚本身的坑稔、结节容易得到,但“气根”就很难天然生成。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岭南盆景艺术造型是以截干蓄枝法为基础,不用蟠扎法构图造型的。这与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植物生长快有关。截干蓄枝法,已成为盆景艺术造型的独特方法,被世界各国盆景爱好者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