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豆食心虫防治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证明,熏蒸片剂的研制成功,改过去喷药防治为撒施熏蒸片剂防治,其使用方法简便易行:在大豆食心虫成虫盛发期,将熏蒸片剂50片均匀地撒在667m^2豆田中即可。防治效果可达86.0%-94.4%,不仅提高大豆的产量而且还提高大豆的品质和等级。对人安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增添了一个新的农药剂型, 在防治方法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豆食心虫是我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害虫,造成减产、影响品质、降低等级,给大豆生产构成严重威协,所以做好防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防治适期的确定,主要决定田间成虫消长变化。因此,就其二者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1 大豆食心虫生活习性分析11 大豆食心虫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7月中下旬羽化出土,羽化后交配产卵,卵期5~8天即可孵化出幼虫,幼虫在豆荚上爬行8~12小时即可结网,而后钻入荚内,在豆荚外暴露活动时间非常短。因此,目前大多使用菊酯类药剂,防治幼虫适期极窄,不适于大面积作业。所以,对大豆食心虫的防治重点应放在成虫期,主要是产卵… 相似文献
3.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时期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时期和方法黑龙江省泰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62400王凤华刘义赵秀梅刘辉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我县每年都有发生,过去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年份减产30%~50%,1989年我县大豆食心虫危害严重,平均虫食率为35...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120份大豆品种进行大豆食心虫的抗性评价,鉴定筛选出高抗材料8份,分别为黑农40、垦农4、垦农5、合丰25、垦丰8、垦农18、垦鉴豆3和合丰39.并对大豆品种抗虫性与荚皮总糖、纤维含量、籽粒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荚皮的总糖、大豆种子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和大豆品种的抗虫性没有明显相关,而大豆荚皮的纤维素含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对大豆荚皮结构与抗虫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虫品种(东农8004、黑农40)果皮略厚,表皮角质层明显,皮下厚壁细胞排列紧密,壁加厚明显,细胞较小,东农8004厚壁细胞为1~3层. 相似文献
5.
6.
7.
8.
防治大豆食心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下列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危害.(1)应用性诱剂诱杀大豆食心虫雄蛾,可以降低大豆虫食率43%.(2)释放螟黄赤眼蜂寄生大豆食心虫卵,可以降低大豆虫食率46%-69%.(3)释放辐射不育大豆食心虫雄蛾干扰交配,可以降低大豆虫食率87%.将上述方法用于大豆食心虫的综合防治,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保护天敌,并逐渐增加天敌数量,压低大豆食心虫虫口密度,达到生态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大豆食心虫的危害程度(虫食率)受食心虫虫卵的越冬基数、气象条件等定量因素的影响,并受品种、防治情况等定性因素的影响.考虑影响危害程度的11个因素,如上年平均脱荚率、大豆品种、防治情况、越冬幼虫成活率等.利用数量化预测方法所具有的对数据精确性要求不高,同时能考虑定量因子和定性因子的特点,以当年的虫食率为基准变量建立数量化预测模型,对大豆食心虫不同危害程度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在对73个样本三级模型的回报中,完全正确的有63个,回报率为86.30%,预报等级误差为1级的有8个,占总样本数的10.96%,回报精度较好,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构建的F2衍生的149个F2:14~F2:16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多重区间作图法(MIM),连续3 a对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四粒荚数共4个荚粒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3 a间CIM和MIM分别定位到13个和24个QTL,分布11个连锁群上。采用CIM法,定位到1个控制一粒荚数的QTL在2 a中稳定出现;采用MIM法,定位到1个控制二粒荚数的QTL和1个控制四粒荚数的QTL在2 a中稳定出现,且控制四粒荚数的QTL 2 a的性状贡献率分别为72.5%和37.6%。 相似文献
13.
大豆食心虫抗性品种鉴定及抗性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8份大豆品种(系)大豆食心虫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在着显著差异。筛选出高抗大豆食心虫品种1份和抗性品种17份。抗虫性状分析表明,虫食粒率与百粒重,荚皮内糖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荚皮内纤维素含量,荚皮硬度,荚皮颜色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16.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292-296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d dehiscence and the position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pods was examined in two soybean cultivars, Fukuyutaka and Keito-daizu. The frequency of pod dehiscence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em was assessed by the strain-gauge method. Pods of the two cultivars were classifi ed into indehiscent, dehiscent (dehisced by the strain-gauge method) and naturally dehiscent pods.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pods was measured after drying in a hot-air oven at 105±1°C for 24 hrs. In both Fukuyutaka and Keito-daizu, the pods at maturity were not dehisced at any part of the stem due to the high moisture content of pods. After maturity, the frequency of pod dehiscence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stem increased as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pods decreased in both Fukuyutaka and Keito-daizu. A similar tendency was observed in both the fi eld and the pot experiments. The frequency of pod dehiscence was higher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stem and increased as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pods decreased. 相似文献
17.
18.
氮素用量对菜用大豆生殖生长期根系及鲜荚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利用根系扫描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氮素用量(0、100、200、300 mg·kg-1)下菜用大豆生殖生长期根系形态动态变化特征,并比较了单株鲜荚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氮素用量下生殖生长期菜用大豆根系形态指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开花后21 d;100 mg·kg-1氮素用量能明显促进菜用大豆根系发育和根瘤干物质的积累,促使大豆形成较大的根系表面积,较高的单株产量以及2粒荚和3粒荚数;当氮素施用量增加到200和300mg·kg-1时,根系干物质、根系表面积、根长和单株鲜荚产量均降低;300 mg· kg -1氮素施用量的根体积最大;不施氮处理的根瘤数目和重量最高,形成较多的细根,表现为根系长度最长,根系干物质重最低. 相似文献
19.
以黑农38等6个不同基因型大豆为材料,在鼓粒期对豆荚和叶片的面积在主茎上垂直分布、荚皮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生理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春大豆在鼓粒期间荚面积为叶片面积的19.83%~35.44%,荚皮叶绿素含量为叶片的5.67%~8.20%,荚的真光合速率为叶片的13.32%~55.98%.黑农38的荚面积占叶面积百分比值、叶片的真光合速率均最高,分别为34.85%、26.4μmolCO_2·m~(-2)·s~(-1);豆荚的真光合速率以吉育67最高,为8.48μmolCO_2·m~(-2)·s~(-1),石豆2号最低,为2.24μmol CO_2·m~(-2)·s~(-1).荚的主要光合生理参数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大.要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应发挥鼓粒期荚的光合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