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玉米迪卡517为材料,以氮磷钾为试验因子,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组成9组配比处理,研究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光合特性、SPAD、荧光参数以及产量的影响。T4(N 100%、P 70%、K 130%)条件下,迪卡517的SPAD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叶片净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15.1%、16.8%、47.2%、65.1%、35.7%、35.6%、42.8%、7.3%,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比其他处理平均增加45.7%、87.7%、50.6%、67.2%、44.9%、22.1%、54.4%、32.2%和42.1%、50.7%、55.7%、55.3%、47.9%、23.2%、44.4%、15.3%,其Fv/Fm、Fv/Fo、PI、RC/ABS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的穗重、穗粒重与百粒重均无显著差异,但各指标均以T4较大。在氮磷钾配施下,各处理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T4(N 100%、P 70%、K 130%)、T7(N 100%、P 130%、K 70%)、T8(N 70%、P 100%、K 130%)、T5(N 70%、P 130%、K 100%)、T2(N 70%、P 70%、K 70%)、T6(N 130%、P 100%、K 70%)、T1(N 100%、P 100%、K 100%)、T3(N 130%、P 130%、K 130%)、T9(N 130%、P 70%、K 100%),其中T4(N 100%、P 70%、K 130%)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结果显示,T4(N 100%、P 70%、K 130%)(667 m 2施氮磷钾分别为27.8、6.65、3.77 kg)可提高玉米品种迪卡517的光合性能、荧光参数和产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磷肥施用对春玉米农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过量施肥会增加N2O排放,使农田土壤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减少农田N2O排放,利用自动观测系统研究了春玉米农田中不同肥料对N2O排放的影响,并结合作物产量及N2O的排放量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施肥措施。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定了不施肥(CK)、尿素(U)、尿素加磷肥(NP)和硝酸磷肥(NOP)4个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下N2O排放总量分别为:CK0.21kgN·hm-2、U1.19kgN·hm-2、NP0.93kgN·hm-2、NOP0.69kgN·hm-2;N2O排放主要受施肥、灌溉,降雨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在作物生长后期土壤含氮量小于7mgN·kg-1的情况下,观测到土壤吸收N2O的情况;各处理下排放因子均小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缺省值1%,表明IPCC推荐的排放因子不适用于估算中国北方的春玉米农田N2O排放。施加磷肥有助于减少农田N2O排放并提高产量,硝态磷肥较尿素可以显著减少N2O排放。综合考虑产量和N2O排放,相对于施用尿素和尿素加磷肥处理,硝酸磷肥处理不仅可节约15%和30%的肥料投入,而且分别减少42%和26%的N2O排放,具有减排不减产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玉米‖大豆间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系统净温室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平原玉米‖大豆为研究对象,研究间作对农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净温室气体平衡(Net greenhouse gas balance,△GWP)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玉米单作处理(M)的CO2累积排放最高(12.6t/hm2),玉米大豆间作处理比M处理减少4.0%~8.9%。M处理的土壤N2O排放最高(16.0kg/hm2),显著高于间作处理,间作处理比M减少32.2%~36.6%(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间土壤CH4排放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CO2排放动态主要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而土壤N2O排放则主要与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不同系统的△GWP不同,M系统的△GWP为8 681kg/hm2,高于等行距间作系统(6 635kg/hm2),而低于宽窄行间作系统(9 753kg/hm2)。结果显示,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4.
5.
黄土旱塬旱作覆膜春玉米农田N2O排放通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法研究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不同栽培模式下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通量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施氮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高氮处理>中氮+有机肥处理>不施氮肥处理,且排放高峰出现在施肥后的4~10 d,施氮处理N2O排放通量呈季节动态变化,共出现3次排放高峰,均出现在施氮及降雨后。等量施肥条件下,覆膜处理并没有显著影响N2O排放量,N2O排放通量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在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农田,土壤硝化过程是导致N2O排放的主要因素,反硝化作用对N2O排放的贡献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7.
8.
旱地农田是大气CO2和N2O的重要排放来源,农业生产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探索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对缓解气候变暖,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旱地农田土壤N2O和CO2排放机理、影响因素和减排措施。结果表明:旱地农田N2O和CO2排放受土壤理化性质和田间管理措施多种因素影响。针对减少旱地农田N2O和CO2排放主要从合理施肥、灌溉和优化农作措施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固碳”和“减排”同步,实现增产增汇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以长沙近郊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ON)、30%牛粪有机肥氮+70%无机肥氮(CM)、30%鸡粪有机肥氮+70%无机肥氮(NM)4 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甜玉米(Zea mays var.rugosa Bonaf.)生长季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作物产量及吸氮量,探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甜玉米季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季表现出较高的N2O排放量,为24.6~33.6 kg/hm2.与CON处理相比,CM处理单位面积N2O累积排放量显著减少了 26.9%,而NM处理减排不显著;CM和NM处理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分别减少了 35.7%和 19.0%.与CON处理相比,CM和NM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减少 60.7%和 50.1%,NM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了 40.4%,而CM和NM处理土壤DOC含量无显著变化.随机森林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2O排放通量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能通过降低土壤无机氮供给,减少N2O产生.另外,较CK处理而言,CON、CM和NM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增产了 156.5%、191.8%和 188.2%,且CM、NM处理较CON处理分别增加了 13.8%和 12.4%,CM的氮肥利用率相较于CON处理提高了 15.2%.综上,30%有机肥+70%化肥能有效降低甜玉米地N2O排放和增加产量,且牛粪较佳.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农村固体废物处理现状与分析——以川藏5个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对该地区农村固体废物的研究空白,随机选择该地区5个自然村,通过访问式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当地农村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现状、生活垃圾的基本特性、群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愿和环保认知进行了调研,以期为青藏高原农村地区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的管理与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调研表明:在受访家庭中,有60.8%的生活垃圾通过简易焚烧进行处理,86.3%的人畜粪便用作肥料,58.8%的牛粪用作燃料,84.3%的作物秸秆用作牲畜饲料,92.2%的灰渣还田,塑料薄膜随意丢弃或直接焚烧,其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作物秸秆的处置方式与内地有着较大的不同。青藏高原调查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85 g·人-1·d-1,主要包括橡胶、灰土、厨余、玻璃和纸类,所占比例共计83.94%;生活垃圾的容重、含水率、灰分、可燃物、热值分别为65 kg·m-3、19.25%、44.90%、35.85%、10 520 kJ·kg-1。与其他地区城市和农村相比,青藏高原调查村的生活垃圾具有产量、容重、含水率低而可回收物含量、热值高的典型特征。虽然青藏高原农村地区的受访群众严重缺乏环保教育,其环保认知不足,但是他们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支付意愿和参与环境管理的意愿较强。因此,该地区已基本具备开展农村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的群众基础,农村生活垃圾可选择聚居地集中处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车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11-116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正式通车,缩短了云南与外界的距离,方便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有力促进了云南的进出口贸易,产自云贵高原及川康藏边境的农副土特产品,如鸦片、生皮、猪鬃、药材、茶叶、桐油、火腿等大量通过铁路运销到中国东中部地区和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组分及其污染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7)
对广东省韶关地区的始兴、仁化和江门地区的新会、鹤山4县(市)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含水率、肥效指标以及主要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中可堆肥类含量高达62.62%,主要包括厨余尘土和草叶,其次是非堆肥类中的易燃类垃圾(木竹、纸、布、塑料等),平均含量为总量的29.97%,金属、玻璃以及砖瓦石等难以降解类的垃圾含量占6.61%,电池以及农药化肥包装袋等污染类垃圾的含量占0.81%;韶关地区农村垃圾中的可堆肥类组分明显高于江门地区的相应组分,而江门地区农村垃圾中塑料的含量明显高于韶关;可堆肥类垃圾含水率较高,而其他组分含水率相对较低;各区域农村垃圾中N、P、K和有机质的含量都符合垃圾农用的营养元素标准;各区域农村生活垃圾中各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并可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说明广东省的农村生活垃圾农用是可行的和安全的。结合各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将农村垃圾回馈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如堆肥处理或发酵产生沼气等,不但可减少垃圾污染,而且还可实现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农村垃圾产生特征及处理方式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了解目前广东省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33个县(市、区)中的256个行政村为调查对象,每村随机选取10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农村垃圾中来源于生活性垃圾占60.13%,来源于生产性垃圾占39.87%;生产性垃圾中主要是种植业垃圾和工业垃圾,各占32.87%和29.73%。各地区农村垃圾产量差异较大,在调查区县中,人均垃圾总产生量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东莞和中山的村庄,最少的是揭阳和梅州的村庄。从全省来看,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随意处置,占37.89%,其次是由乡(镇)派车外运统一进行处理,占25.78%,在珠三角和粤北的韶关则主要是由乡(镇)派车外运统一处理。以农户为单位产生的垃圾来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1.58%农户的垃圾主要来源于生活废弃物,8.16%农户垃圾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业废弃物。农户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最高的是东莞0.82kg.d-1,其次是广州0.75kg.d-1,最低的是茂名和清远,均为0.31kg.d-1;38.86%的农户的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是随意堆放,57.76%的农户生活垃圾是收集堆放的,收集堆放方式中有31.64%是填埋处理,19.06%是焚烧处理,7.06%是生物处理。为了实现各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农村垃圾应该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地组合选用垃圾处理处置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东江系广东及香港的饮用水源地,其源区包括江西省赣州市的寻乌、安远和定南3县。本研究在东江源区选取了3个典型村庄,调查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物理特性。调查发现:东江源区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以厨余类垃圾为主,可达60%以上;其次是灰土类垃圾,可达12%以上,其他组分一般在10%以下。县级村人均垃圾产生量一般在0.2~0.47 kg·d-1,平均0.36 kg·d-1;镇级村人均垃圾产生量在0.18~0.35 kg·d-1,平均0.29kg·d-1;普通村人均垃圾产生量在0.07~0.33kg·d-1,平均0.17kg·d-1。混合生活垃圾含水率与厨余类垃圾所占的比例呈显著线性相关(R2=0.626,P=0.019)。混合垃圾平均热值在2 329 kJ·kg-1,不适合直接进行焚烧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农村住户生活垃圾特征识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京郊农村熊儿寨乡为例,依托该乡已建立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分析全乡生活垃圾产生强度与组分特征;重点入户调查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非农户4类典型户,识别其生活垃圾产生强度,以及与经济、养殖、旅游接待等因素的关系,并用SPSS分析相关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全乡生活垃圾平均产生强度为379.5g·d-·1人-1;4类典型户生活垃圾产生强度分别为335.3、403.8、414.6、350.7g·d-1·人-1;生活垃圾产生强度与人均年收入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排序为非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纯农户;不同类型住户中厨余垃圾产生强度为养殖户低于非养殖户,但差异不显著(P=0.053),民俗旅游接待户明显高于非接待户,差异极显著(P<0.01);人均年收入水平和民俗旅游接待成为影响该乡生活垃圾产生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导致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甘肃省渭源县8个乡镇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在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存在垃圾分类难度大、资金短缺、治理主体单一、地方立法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当地实际,进而从树立环保理念、增加投资力度、健全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和完善治理规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解接种率及尿素添加量对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选取3个水平的接种率(0.3、0.5、1.0)和3个水平的尿素添加量(1%、3%、5%)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尿素添加量的条件下,接种率(0.3~1.0)越高越有利于甲烷产生,同时挥发性脂肪酸降解速率越快;而在相同接种率的条件下,随尿素添加量(1%~5%)的增加,甲烷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Gompertz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接种率为1.0、尿素添加量为3%的条件下,厌氧发酵产甲烷延滞期较短(12 d),70 d累积甲烷产量最高(0.44 L·g-1 TS),发酵过程未发生酸化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