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梨果实属于典型呼吸跃变型果实,易褐变,不耐贮藏,是制约梨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从呼吸代谢、激素代谢、酶学研究、低温处理、气调贮藏、生物与化学制剂处理等方面对梨果实采后生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不同处理对猕猴桃采后生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索采后猕猴桃果实软化衰老机制及摔制途径,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研究了1 μL/L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和1μmol/L NO处理对其采后生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与对照相比,极显著地抑制了果实的变软,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没有显著影响,使果实保持较高的POD活性,推迟SOD和POD活性高峰的出现,但对POD和SOD活性大小变化的影响不显著,明显延缓了果肉细胞壁的分解和叶绿体的解体,比对照在(0±1)℃的贮藏时间延长了12 w.NO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果实变软、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SOD和POD的活性变化有显著影响,对果肉细胞壁的分解和叶绿体的解体有一定延缓效果,比对照延长贮藏时间28 d.1μL/L 1-MCP对秦美猕猴桃的保硬和保绿效果优于1 μmil/l NO. 相似文献
9.
草莓果实柔软,采收贮运过程中极易腐烂变质,贮藏保鲜效果很差。为延长草莓贮藏保鲜期,该文研究了冷藏条件下不同压力氮气对草莓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以"甜查理"草莓为试材,分别在200k Pa空气、150k Pa氮气(14%O2+85.3%N2+0.021%CO2)、200kPa氮气(10.5%O2+89%N2+0.016%CO2)、250k Pa氮气(8.4%O2+91.2%N2+0.012%CO2)和常压氮气(10.5%O2+89%N2+0.016%CO2)条件下贮藏,以未充氮气未加压作对照,所有处理均在0~1℃、相对湿度85%~90%的冷库中贮藏。定期测定相关品质和生理指标,探讨不同压力氮气处理对草莓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压氮气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减缓失重率的上升,减缓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原果胶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电生功能水和静电场处理对草莓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星都2号”草莓果实为试材,研究电生功能水及静电场(-50 kV/m)处理对冷藏草莓(贮藏温度为0℃,相对湿度为85%~90%)果肉最大破断应力、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及细胞膜透性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电生功能水处理明显抑制了草莓的乙烯释放,降低了草莓果实的呼吸强度,而静电场处理也一定程度地降低了果实的乙烯释放量,但对果实呼吸强度无明显的影响。二者均可保持贮藏期间草莓最大破断应力,延缓果肉细胞相对电导率的上升,从而有效地抑制采后草莓果实的衰老过程。相比较而言,电生功能水处理效果优于静电场。 相似文献
11.
荔枝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技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荔枝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主要亚热带果树,但其果实成熟于高温季节,采后由于果皮褐变(即失去红色)和果实腐烂而使果实迅速劣变,常温下的采后寿命少于3 d,这种短的采后寿命严格限制荔枝的长距离贮运、销售和消费。因此,荔枝采后技术研究成为荔枝生产的关键问题。该文全面地介绍了荔枝果实采后腐烂和损失的原因(即荔枝果实的结构特性、生理和病理原因),荔枝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技术,包括不同品种的耐贮运性、采收成熟度和采收方法、选别和分级、杀菌剂浸泡、减少失水处理、减少果皮褐变和保持果实红色处理(如熏硫处理、酸浸或塑料包装)、检疫杀虫处理、预冷、包装、贮藏(常温贮藏、低温贮藏、气调贮藏、自发气调贮藏)、运输和销售。 相似文献
12.
13.
高CO2冲击处理对采后蓝莓生理代谢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解高CO2处理对采后蓝莓果实生理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该试验采用体积分数为99.9%的高CO2处理蓝莓果实48、96 和144 h,然后装入聚乙烯薄膜袋后松扎口,贮藏在1℃下。贮藏期间,分析测定了果实风味指数、呼吸速率、腐烂率、呼吸商、果肉乙醇含量和pH值、果实硬度以及与自由基形成和清除相关的多酚氧化酶 (PPO)、 过氧化物酶 (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氧合酶(LOX)等酶活性。结果表明,高CO2处理48 h和96 h降低了蓝莓果肉的pH值,有效控制了腐烂率,保持了较高的果实硬度,诱导了POD活性升高并使LOX活性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降低了蓝莓果实的呼吸速率,并使有效贮藏期延长到50 d 左右。144 h的高CO2处理对果实造成不可逆伤害,导致无氧呼吸发生,诱发了果实异味产生以及腐烂率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高CO2短时冲击用于采后蓝莓果实贮前的“休克冲击”处理,具有抑制果实生理代谢和保持品质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裸仁美洲南瓜抗、 感病品种为材料,测定了硅酸钠溶液喷雾处理南瓜幼苗后诱导接种白粉菌对不同抗病品种裸仁美洲南瓜叶片中酚类物质、 绿原酸、 类黄酮3种物质在不同处理时期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钠诱导处理后不同抗性品种南瓜叶片中的酚类物质、 绿原酸、 类黄酮等物质含量均明显升高,抗病品种中酚类物质含量在第5 d、 7 d、 9 d时分别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的,绿原酸含量在各个处理时间均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的,类黄酮含量在第7 d、 9 d时分别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的; 感病品种中酚类物质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分别在第5 d、 7 d和9 d时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 类黄酮含量在第3 d、 5 d、 7 d和9 d时均高于其他处理; 硅酸钠诱导处理后,大多数情况下抗病品种的酚类物质(除第7 d外)、 绿原酸(除第7 d、 9 d外)、 类黄酮等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差异显著,且在接种后第10 d和第15 d白粉病病情指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光对采后果蔬叶绿素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绿素对光不稳定,易降解,为探讨引起该类色素降解的主要因素,并在生产、加工及贮藏中予以克服和避免,更好地保证产品在货架期内的感官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该试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全自动色差计(CIE-L*a*b*)和高效液相色光谱法定量分析叶绿素光降解的变化情况,并对叶绿素光降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光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紫外线对叶绿素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可见光中蓝光、红光对该色素降解作用次之,而红外线对叶绿素破坏作用较小;光照强度为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 lux,温度为25℃的条件下,叶绿素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6.9、14.1、11.5、9.8、8.8、8.2、7.1、6.0、5.2、4.0 h;相同条件下叶绿素a的降解速率约为叶绿素b降解速率的3~4倍;叶绿素在温度60℃以下降解不明显;氧气在叶绿素光降解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结果对绿色果蔬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产品感官品质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为减少作物产后损失,增加粮食供应数量。该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农产品流动特征,建立了一套量化作物产后损失的计算方法,在已有数据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10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包括收获、运输、干燥和储藏)损失特征及其减损潜力。结果显示,中国作物产后损失率较高,水稻、小麦和玉米产后综合损失率分别为6.9%、7.8%和9.0%,三者平均损失率7.9%,高于发达国家作物产后损失水平。粮食产后损失中,储藏环节损失比重最高,损失比例达到40.3%,其次是收获环节,为31.4%,运输和干燥环节损失较小,分别为11.1%和17.2%。农户储藏和收获是作物产后减损的重点环节。情景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改进产后不同环节技术条件,可以有效减少作物产后损失,情景5(粮食产后环节技术条件达到最优)三大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率均可以降低到4.0%以下。由此可见,中国粮食作物产后减损存在较大潜力,减损重点应落在农户储粮环节以及作物收获环节。作物产后减损需要国家农业科技政策作保障,通过提升农户科学储粮意识以及提高作物机械收获水平和改进作物收获质量等综合措施,最终实现中国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的降低。研究结果为中国粮食产后减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