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庄镇种植杂交粳稻已有十几年历史。但杂交粳稻水育秧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秧苗粗壮,根系发达,难以拔秧,从而影响杂交粳稻推广速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庄镇经两年试验,机插秧和直播稻在杂交粳稻上的应用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2003年杭州市粳稻种植面积70万亩,以常规晚粳为主,占全市粳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杂交粳稻近几年种植面积不足3万亩。为了解和掌握杂交粳稻新组合的特征特性,明确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之间农艺性状的差异,发挥杂交粳稻的优势和潜力,改进其缺点,最终培育和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加强示范和推广,最终实现我市粳稻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赵红梅 《新农民》2010,(8):57-57
笔者从天津市科委获悉,近年来,随着多个优质、高产的杂交粳稻新品种相继育成,天津杂交粳稻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眼下正处于水稻分蘖期,津产杂交粳稻品种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辽宁等8省市年播种已达100万亩,占全国杂交粳稻推广总面积1/5。  相似文献   

4.
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不断加大,粳稻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为加快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的生产应用,2004年我们对浙江省近年来育成的几个杂交粳稻新组合,在前二年品种区试表现优良的基础上,按大田高产栽培技术要求,进行了大区种植比较试验,为今后推广这些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滇型杂交粳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属传统高原粳稻生产区,粳稻种植面积达50多hm^2,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一直是水稻育种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自1965年李铮友教授在云南省保山地区“台北8号”田中发现天然不育株,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日益发展,先后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高原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屡创高产佳绩,1994年“榆杂29”最高单季产量达16628.25kg/hm^2,2000年“滇杂32”达15441.15kg/hm^2.金秋时节,云岭大地再传捷  相似文献   

6.
宁夏杂交粳稻育种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宁夏多年来在杂交粳稻育种方面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杂交粳稻育种现状,提出了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工作的思路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杂交粳稻经济性状及其改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杂交中粳区试及常规中焐区试分析比较,表明杂交中粳稻的竞争优势随着主栽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下降。杂交中粳稻组合选育的主要问题是结实率不高、米质欠佳。提高杂交粳稻产量应首先从提高结实性和籽粒充实度入手,适当增加恢复系粳稻血缘,提高恢复系本身的籼粳协调能力,同时改造恢复系株型,将高产常规粳稻的优良朱型性状移植到杂交粳稻上。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种子因其本身遗传特异性,对杂交水稻大田生产所产生的影响显著。1998年,全市发生松江苍桥、奉贤胡桥等市级“三高粮田”示范方因种植不合格杂交粳稻“闵优128”而造成较大面积 产的种子质量事故,给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因而提高杂交粳稻制种质量已成为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和制种企业工作重点,也是影响我市杂交粳稻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BT型不育系盐粳93538A及其组合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开展杂交粳稻选育研究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其原因是杂交粳稻三系育种滞后于常规粳稻育种.制约了杂交粳稻竞争优势水平的提高。杂交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生产上应用的高产品种直接转育成不育系;二是通过杂交重组选育新的保持系,然后转育成不育系。前一种方法周期短、见效快,从而不育系和保持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培养方式(水培和土培)下,选择4种不同基因型水稻(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研究其苗期NH4^ 及硝酸还原酶抑制剂对NO3^-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培条件下,NH4^ 对NO3^-吸收的抑制主要表现在粳稻上,对杂交粳稻的抑制尤为明显;硝酸还原酶抑制剂对粳稻NO3^-吸收的抑制程度大于其对籼稻的抑制。水培条件下,NH4^ 能较大程度地降低杂交粳稻对N3^-的吸收;在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受抑制后,对杂交粳稻NO3^-吸收的影响却很小,说明NH4^ 对NO3^-吸收的影响并非完全通过影响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杭州市单季杂交粳稻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市近年来杂交粳稻年种植面积在2万亩左右,并以种植单季稻形式为主。由于直播栽培省去了育秧和移栽作业,省工节本效果明显,又具分蘖早发、多穗、高产优势,越来越受到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比例逐年提高。杂交粳稻目前在全市晚粳稻中种植面积所占比例尽管很小,但随近二年来一批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的育成与示范推广,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和直播栽培面积将会越来越大,比例也会更高。但据现已种植户反馈,由于杂交粳稻种子价格比较高,直播种植用种量又不能太少,因此表现出了较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如因种子质量(这里主要指发芽率)年度间差异较大,用种量多少不当以及浸种、催芽等操作不当造成出苗率或低或高,基本苗过少过多,致使要么土地光能利用率不高,要么秧苗倒伏;畦面淤泥过于稀烂或畦面未蹋平等使种子播后出苗不理想,导致成苗率不足,秧苗分布或生长不均匀;未腐熟有机肥在高温下产生毒素对稻苗造成不利影响等,给单季杂交粳稻的平衡高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笔者经过试验、高产示范和生产实践,摸索出了单季直播杂交粳稻优质、平衡高产栽培技术,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新品种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2015年江苏省粳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参试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在株高、分蘖率和每穗总粒数上具有较强的正向竞争优势,但成穗率、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为负优势,杂交粳稻在产量上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对杂交粳稻产量贡献最大。杂交粳稻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各类型品种(组合)间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其他品质性状。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优质达标率均偏低,表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以及直链淀粉含量偏低是制约江苏省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提高的主要因素。杂交粳稻对苗瘟、穗颈瘟、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总体强于常规粳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总体弱于常规粳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中粳较弱,杂交晚粳较强。综上所述,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中在提高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基础上应加强垩白性状的改良,并重视综合抗病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迄今为至,杂交粳稻育种研究所获得的主要成绩和进展。重点是杂交粳稻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并对杂交粳稻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迄今为至,杂交粳稻育种研究所获得的主要成绩和进展。重点是杂交粳稻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并对杂交粳稻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粳产量要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区域试验产量前三位品种产量要素的比较可知,杂交中粳的大穗大粒优势明显,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低于常规稻。利用常规粳稻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发挥杂交中粳的杂种优势,是提高江苏省粳稻产量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近几年,我镇种植优质杂交粳稻农户越来越多。为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2006年我们在本镇冯家村进行了优质杂交粳稻“申优4号”人工直播稻的大田示范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初步掌握了一套杂交稻人工直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永春内半县一些海拔高、气温低、日夜温差大的山头村落,属亚热带高寒山区。这里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杂交中粳稻的生长发育,多年来调查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本地区种植杂交中粳稻比其他品种(组合)更具增产潜力,如八优8号、甬优4号等组合。一般条件下比常规(如台湾粳、红芒)中粳稻增产15%-20%左右,高肥条件下比杂交中稻汕优63可增产5%-8%,个别田块曾出现过亩产700—800公斤的高产典型。为了更好地发挥杂交中粳稻的产量优势,推动杂交中粳稻更快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对杂交中粳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较系统的调研和总结,现将其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及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的研究概况,阐明了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问题,即杂交粳稻产量竞争优势不明显,杂交粳稻配制组合的生态适应范围狭窄,杂交粳稻稻米品质表现不佳,杂交粳稻制种产量和纯度有待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确定杂交亲本的亲缘关系,采用多熟期亲本双优组合改良杂交粳稻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米质,培育高异交特性不育系提高制种产量,应用分子技术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9.
<正>2008年春节,天津市杂交粳稻研究中心主任刘学军又是带领着水稻专家组在海南三亚稻田里度过的。这已是他们连续第七个春节利用三亚的温度加代繁育我国最急需的杂交粳稻新品种。截至2007年年底,天津杂交粳稻已经在全国推广了近10万公顷,占全国杂交粳  相似文献   

20.
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杂交粳稻的研究历史,分析了当前杂交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