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尾鲻学名为鲮鱼(Mugil so—iuy),属鲻形目鲻科。鲻形目鱼类大多为食用鱼,我国常见的鲻科鱼类有鲻鱼和簸鱼,是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养殖对象之一,近年已发展成为国际养殖对象。我国南方主要以养鲻鱼为主,而北方沿海主要养殖鲅鱼,故有“南鲻北鳆”之称。经养殖试验表明,与在北方养殖鲮鱼相比,鳆鱼在南方养殖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养殖成本低、不相互残杀、免疫力强、不易得病。而且,南方养殖的鳆鱼味道鲜美、金黄体色亮丽吉祥,比鲻鱼更受养殖户和消费者欢迎,也因此得到了“黄尾鲻”的俗称。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产量循环水养殖模式,每年能计划性生产黄尾鲻鱼3至4次.通过该养殖模式,黄尾鲻鱼在面积867 m2的渔塘,年总产量可达到20.1 t,能创造13.6万元的经济效益.该养殖模式,不仅具有产量大、经济效益高的优点,同时能高效节约利用水土资源.  相似文献   

3.
鲻科鱼类是常见的海产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等热带、亚热带、温带水域。鲻鱼虽产于海中,但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海水、成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有些种类能完全适应淡水生活,是近年来沿海才发展起来的海水养殖和咸淡水池塘养殖的优良品种。养殖的主要品种有鲻鱼、乌头鲻(青鲻)、梭鱼(黄尾鲚)、棱梭(俗称棱鲻)等。笔者结合多年生产经验,探索出了一套适宜在南方进行的梭鱼(Liza haemacocheila)人工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4.
鲻鱼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鲻鱼Mugil caphalus Linnaeus属鲻形目Mugiliformes,鲻亚目Mugiloide,鲻科Mugihdae,鲻属Mugil鱼类。俗称:乌鱼、乌头、乌头鲻、黑耳鲻、追鱼、齐鱼、头鲻等。  相似文献   

5.
鲻鱼     
名称 学名Mugil cephalus Linnaeus,属鲻形目、鲻科、鲻属。俗名白眼、鲻鱼(辽宁、河北、山东),乌鲻、乌头、乌仔鱼(浙江、福建),黑耳鲻、鎚鱼(广东、广西)。  相似文献   

6.
鲻鱼(Mugil cophalus Linnaeus)是鲻科鱼类中分布最广且最早被人类利用及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个体大、生长快、抗病性强、食物链级次低,可在淡水、半咸水及海水中正常生长。有关鲻鱼生长发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工作。鲻鱼的生长情况与鲻鱼养殖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鲻鱼性腺的发育,关系到鲻鱼人工繁殖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3个3.2亩池塘中放养黄尾鲴夏花(1万尾/亩),观察高效抑菌有益微生物对黄尾鲴养成冬片的存活率、饵料系数及发病的影响,通过235天的池塘养殖实验,与对照组(未添加组)相比,添加高效抑菌有益微生物后黄尾鲴冬片存活率由65.58%提高到85.65%和84.64%(P<0.05),饵料系数由2.88降低到2.25和2.30(P<0.05);且发病次数和严重程度都优于对照组,产生的生产效益也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添加高效抑菌有益微生物方式养殖黄尾鲴冬片能够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和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8.
自六十年代开始,台湾省经过10年的刻苦研究,鲻鱼人工繁殖苗种获得成功。其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推动了国内外鲻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开展。特别是对鲻鱼亲鱼的培育、激素诱导及仔鱼培育等方面,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经验。为了借鉴他们的经验。以推动我国其它地区开展鲻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现将台湾鲻鱼人工繁殖技术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其永  杨甘霖 《水产学报》1986,10(2):213-222
本文对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和大头狗母鱼)的食料生物组成、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以及消化器官与食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三种狗母鱼类都属于游泳动物食性的底层鱼类,而且是同种残食的中级肉食性鱼类,其食料生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还兼食长尾类、短尾类和口足类。被捕食对象的大小,随着捕食对象(多齿蛇鲻或花斑蛇鲻)叉长的增加而增大。狗母鱼类周年均有摄食,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在产卵盛期(3—4月)摄食强度较高。它们的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其肉食性相适应,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的消化器官和食性相近似,比大头狗母鱼的食性较凶猛。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启东县地处长江人海口的北岸,有广阔的沿岸带和滩涂。每年3~4月间,大量鲻鱼苗拥向岸边。这里的沿海群众有捕捞鲻鱼苗饲养的习惯,通常在淡水河沟或池塘中放养当年捕获的鲻鱼苗,年底就可长到2~3斤,达到上市规格;倘第二年继续饲养,个体可达3~5斤。近年来,国外养鱼专家对鲻科鱼类的养殖十分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已把鲻科鱼类的研究列为国际生物学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尾鲴是广布于江河、水库、湖泊的中小型经济鱼类,具有肉质好、生长快、食性广、抗病力强、易捕捞等特点,是水库、湖泊、池塘增养殖的理想鱼类。  一、黄尾鲴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黄尾鲴体长而稍侧扁,头小而尖,吻端圆突,口近下位,呈一横裂,下颌有稍发达的角质边缘。背侧灰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条浅黄色的斑块。尾鳍桔黄色。  2.生活习性  黄尾鲴在我国长江、珠江、黄河诸水系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主要摄食植物碎屑、腐殖质以及固着藻类。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也可摄食人工饲料,如:糠、麸等。最…  相似文献   

12.
鲻鱼,具有广盐性、食物链短、生长迅速、营养丰富等优点,且广泛分布于我国沿岸水域。全球鲻科鱼类有281种,分类学上有充分依据的仅77种;我国沿岸有20种。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沿海滩涂、沼泽、咸淡水池塘及内陆咸水湖等,均可养殖鲻科鱼类,提供大量动物蛋白质,因而将鲻鱼推荐为世界三大养殖鱼类之一。鲻色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含蛋白质21.9克,脂肪4.3克;比去查含蛋白质高6.2克,脂肪高3.7克.是肉味可口的食品。在历三月上旬至四月中旬是鲻自昌发季节,不误渔时地进行张捕,利用闲置的上塘养殖,大有可为。现将塘养鲻鱼的技术,介…  相似文献   

13.
陆忠康 《水产科学》1985,(2):30-33,9
鲻科鱼类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中分布较广,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对象。特别是鲻鱼(Mugil cephalus)和大头鲻(Mugil capito)适合于池塘混养.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鲻科鱼类混养的试验研究。在施肥池塘中,常常出现藻类大量繁殖与生长,这些藻类对鲤或罗非鱼不能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4.
对按月采自海州湾至莱州湾的987尾鲻进行了生物学测定,以鳞片作年龄鉴定依据,研究了鲻的年轮形成时期,体长与鳞长的相关、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及鲻性成熟年龄。  相似文献   

15.
鲻鱼的饲养     
鲻鱼是一种食用价值较高的鱼类,因其肉味鲜美,颇受消费者的欢迎。我国对鲻鱼的饲养虽有悠久的历史,但因其苗种运输困难而不能普及推广。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我场自1975年开始放养,1976年全场推广,在300亩成鱼塘内混养鲻鱼鱼种一万一千多尾,当年捕获鲻成鱼60多担,平均亩产20多斤,最高达175斤。为此,我们认为,鲻鱼可作为一个优良品种在池塘养鱼业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影响受精卵孵化最重要的水质因子是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信阳农林学院"黄尾鲴人工繁殖技术"项目组利用两种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不同的水源进行黄尾鲴受精卵孵化实验,探讨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尾鲴受精卵孵化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亲鱼为罗山县小龙山鱼类良种繁育场培育的黄尾鲴,年龄为3龄,平均体重为500克。2.实验水源选择两种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不同的水源进行黄尾鲴受精卵孵化实验,每种水源  相似文献   

17.
鲻鱼的养殖     
宋宗岩 《水产养殖》2009,30(11):19-20
鲻鱼是鲻科鱼类中的一种,属海洋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盐性强,饵料要求不严格,肉味鲜美等优点,在我国海水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几年,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鲻鱼养殖有了更新的认识。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养殖户,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不同水体中与不同的养殖品种进行混养,产量和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对鲻鱼的养殖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鲻鱼人工繁殖技术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普遍重视鲻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国际生物学发展规划海洋生产力组织也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鲻鱼养殖的研究。美国夏威夷和我国台湾省在这方面取得显着成绩,推动了鲻科鱼类人工繁殖研究的进展。然而尚未取得生产性突破,投入大量生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现将国内外鲻鱼人工繁殖成功的经验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正>鲻鱼隶属于鲻科、鲻属,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厚等优点,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重要经济鱼。鲻鱼适应水温广泛,可生活在从咸水到半咸水以及淡水的多种水域中,在自然水域中主要以藻类及有机碎屑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食物来源广泛,对饲料营养要求不高,非常适宜池塘养殖。本文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靖江基地养殖试验情况对鲻鱼淡水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养殖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江鲻鱼连续三年成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今年4月20日开始,长江江阴段鲻鱼再次成汛,这是继1999年以来,鲻鱼在长江连续成汛的第三个年头。据渔业资源监测部门统计资料反映,近三年来,每年的3月底、4月初,鲻鱼即在长江口段出现,形成一年一次的鲻鱼鱼汛。同刀鱼汛一样,亦有大、小汛之分。大汛期间,一条一般放置30口流刺网的小渔船,平均每天可捕捞鲻鱼50尾,日产量达50公斤。小汛期间单船日产量亦在10公斤以上,为此仅在长江江阴段平均日产量在1000公斤以上。据有关资料表明,自1985年开始,至今十多年来,沿江人民所喜爱的“长江三鲜”捕捞产量逐年锐减,而鲻鱼在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