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1990年,本研究在利用日本9个鉴别菌系和国内7个菌系对近300个品种进行抗性分类,并在鉴定出71个单基因品种的基础上,选出19个分属8种基因型的云南粳稻品种,进一步以日本9个为一套的单基因鉴别品种作对照,用云南35个菌株测定,筛选出丽江新团黑谷(Pi-ks)、云玉一号(Pi-a)、高梁程(Pi-i)、关东51(P1-k)、楚粳1号(Pi-km)滇榆1号×福锦(Pi-z)、大理782(Pi-ta)、单83-3(Pi-ta2)、城堡1号(Pi-zt)等9个为一套的单基因鉴别品种。日本和我们新筛选的两套鉴别品种,以云南35个菌系进行接种测定,可划分出相同的17个小种,这说明新筛选的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具有日本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同等鉴别能力。新筛选出的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和我国7个鉴别品种用这35个菌株接种,前者可划分出17个小种,后者只划分出9个小种。结果表明,新筛选出的单基因鉴别品种在鉴别能力方面明显优于我国7个鉴别品种。 相似文献
2.
华南籼稻稻瘟病菌致病型单基因鉴别寄主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35个单基因鉴别寄主、12个日本清泽鉴别寄主共47个具有已知基因的鉴别寄主,对147个籼稻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别研究.147个菌株被划分为28个不同的致病类型.优势致病型为I-04、I-02和I-01,这3个致病型的菌株数占参试菌株的74.8%,而且与其他致病型比较,它们的致病谱较广.研究结果表明,F80-1(Pi-k)、IRBL7(Pi-kp)、IRBL16(Pi-sh(1))、IRBL21(Pi-7(t))、IRBL3(Pi-i)、IRBL9(Pi-z)、IRBL19(Pi-3)、IRBL10(Pi-z5)、IRBL11(Pi-zt)、IRBL18(Pi-1)、IRBL10(Pi-2)、F128-1(Pi-ta2)、F145-2(Pi-b)和IRBL22(Pi-9(t))等14个单基因鉴别寄主对以广东为主的华南籼稻区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其中尤以F80-1(Pi-k)、IRBL7(Pi-kp)、IRBL16(Pi-sh(1))、IRBL21(Pi-7(t))、IRBL3(Pi-i)、IRBL9(Pi-z)、IRBL19(Pi-3)和IRBL10(Pi-z5)等8个单基因鉴别寄主的鉴别能力最强,IRBL11(Pi-zt)、IRBL18(Pi-1)、IRBL10(Pi-2)、F128-1(Pi-ta2)、F145-2(Pi-b)和IRBL22(Pi-9(t))等6个单基因鉴别寄主可鉴别抗性反应表现型较相似的致病型,并可用于细分致病型.3个优势致病型I-04、I-02和I-01对F80-1(Pi-k)等上述8个单基因鉴别寄主的抗性反应表现型依次为RRSRSSSMR、SSSSSSSS和SSRSSSSR. 相似文献
3.
1973~1979年间,在广西稻瘟病圃试验了11198个水稻品种。有一些抗病品种曾以人工接种测定.其中23个品种呈现稳定的高抗至中抗反应。
试验结果表明,红脚占、砦糖、金围矮是广谱抗稻瘟病的品种。
初步观测表明,叶瘟与穗瘟的抗病反应是相关的。
文中讨论了对稻瘟病抗病性的类型,未发现范德普兰克(1968年)描述的对病原的所有小种反应一致的水平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试验结果表明,红脚占、砦糖、金围矮是广谱抗稻瘟病的品种。
初步观测表明,叶瘟与穗瘟的抗病反应是相关的。
文中讨论了对稻瘟病抗病性的类型,未发现范德普兰克(1968年)描述的对病原的所有小种反应一致的水平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鉴别品种的生理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对稻瘟病菌主要鉴别品种特特勃、珍龙13、关东51号、合江18号和丽江江新团黑谷各生育期叶鞘淀粉含量、叶片C/N**、木质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非感病条件下,抗、中抗、感、高感鉴别品种木质素含量从高到低大致呈梯度分布,感病后的品种叶片木质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明显的增加。在分蘖期,抗、中抗、感、高感品种叶鞘淀粉含量从高到低梯度明显,在孕穗期后抗病品种或是叶鞘绝对淀粉含量较感病品种高,或是叶鞘淀粉含量下降较感病品种慢。稻株叶片C/N有两个明显的低峰期,一个是分蘖期,另一个是抽穗期,感病、高感品种除C/N低于抗、中抗品种外,主要表现在低C/N持续时间比抗、中抗品种长。 相似文献
5.
6.
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籼稻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利用30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146个来自广东的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其中17个单基因系对测试菌株的致病性有较好的鉴别力。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17个单基因系和146个菌株组成的互作变量矩阵进行了因子提取,结果表明其中9个单基因系为代表的抽提因子可以解释变量总方差的80.437%,初步组建了这9个单基因系构成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单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排序,它们分别是:IRBLkp-K 60(Pi-kp)、IRBLi-F5(Pi-i)、F128-1(Pi-ta2)、IRBL9-W (Pi-9(t))、IRBLsh-S (Pi-sh(1))、IRBLz-Fu (Pi-z)、IRBLkh-K3(Pi-kh)、IRBL1-CL (Pi-1)、IRBLz5-CA (Pi-z5)。用这9个单基因系可将146个菌株划分为83个小种,将来自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籼稻区的54个菌株划分为26个小种。筛选的9个单基因系对我国籼稻区稻瘟病菌致病性有较强的鉴别力。在抗病性鉴定中,基于单基因系的代表菌株选择,可考虑应用聚类和变量分析法进行。 相似文献
7.
我省水稻栽培面积约500万亩左右,稻瘟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大发生年份造成严重损失。1968年以来陆续推广的高产品种京引59、普选10号、合江20等品种,都先后表现严重感病,近年来,采用了日本的12个粳型单基因鉴别品种进行小种研究,初步明确了我省致病小种的种类、地理分布以及品种有关抗性基因对小种的反应,为我省进一步开展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辅助鉴别寄主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研究发现,利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7个鉴别寄主划分的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较大,这对如何合理筛选代表菌株应用于新品种(组合)的抗性鉴定造成一定困难。作者从广东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或主要抗源中筛选出4个能较好区分菌株致病性差异的品种(抗源)作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辅助鉴别寄主。 1 材料与方法每年在广东不同生态稻区的主栽品种上收集穗颈瘟标样,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均按全国统一方法进行。供试水稻品种或资源为广东省的主栽品种以及各育种部门提供的新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分析及基因聚合抗性改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水稻品种抗瘟性及基因聚合改良的情况,通过喷雾和离体划伤接种法对黑龙江省20个水稻品种和16个外源抗瘟基因的抗性频率及6个主要水稻品种含有的抗瘟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个水稻品种抗性频率介于10.89%~68.32%之间,垦稻12抗性最低,龙粳40抗性最高;16个抗瘟基因抗性频率介于0~50.50%之间,Pi-sh、Pi-19和Pi-k~m基因抗性最低,Pi-z~t抗性最高;在联合抗病性方式下,龙粳40龙粳31和龙粳40龙稻14组合抗性改良效果略好;20个水稻品种的抗性相似系数介于0.24~0.75之间,在0.40水平上将其划分为5个类群;6个水稻品种共检测到抗瘟基因11个,Pi-1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在基因聚合方式下,龙粳39聚合后抗性最高,龙稻13聚合后抗性升幅最大。综合分析,供试水稻品种及单基因系品种抗性表现较差,基因聚合方式对水稻品种的抗性改良效果明显优于联合抗病性方式。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和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和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和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和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应用累积曲线分布法[1-3],在温室用我国多个菌系人工接种鉴定了丽江新团黑谷×会泽老来黄、丽江新团黑谷×抬头白谷两个组合11套F3系统.结果表明:会泽老来黄对A1、D1、G13个菌系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C13、F1两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其中一个控制高抗反应,另一个呈中抗反应.抬头白谷对C13、G1小种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A1、E1、F1三个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D1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4.
籼稻品种抗稻瘟病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8个稻瘟病菌稳定菌系,将969个籼稻品种(组合)区分为9个群106个品种型,其中籼A群1号,有166个品种,出现频率最高,抗8个稳定菌系,为主要品种型。在籼A1品种型中选出68个有代表性品种,再用分属于18个小种的30个菌株作了抗谱测定。从中选出一些抗谱广、抗性稳定的抗源品种和可在生产上推广试用的抗病、高产良种(组合)。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的抗性鉴定:1973~1977年在稻瘟病圃中,筛选出对穗颈瘟4~5年保持中抗以上的品种15个,1975~1977年又鉴定出对穗颈瘟3年均保持中抗以上的品种47个。在病圃中对大量水稻品种抗性鉴定材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籼稻品种的叶片对稻瘟病菌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强的品种数量比粳稻多。穗颈和主轴则不同,在病圃中粳稻叶瘟发生较重的年份,籼稻抗侵入的品种数量比粳稻多,反之,籼稻比粳稻少。但在同一抗病等级中,粳稻造成的损失多比籼稻轻,表现耐病性强的品种数量比籼稻多。根据多年和多点试验,绝大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之间抗性表现不一致。就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变化情况相比,叶瘟抗性变化较穗颈瘟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福建省各稻区的主要抗瘟基因及主栽品种的利用价值,2012—2014年采用喷雾法测定了丽江新团黑谷上的193个菌株对30个水稻抗瘟基因及93个主栽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稻瘟病菌对30个抗瘟基因表现为强致病力和较强致病力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3.47%和52.85%,对93个主栽品种表现为强致病力和较强致病力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55%和11.40%;供试稻瘟病菌对抗瘟基因Pi-k~m、Pi-7(t)、Pi-k~p和Pi-9(t)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供试稻瘟病菌对谷优2329、谷优5138、昌优964等37个品种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对谷优系列、全优系列、深优系列、泰丰优系列及天优系列水稻品种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研究表明,在福建地区抗瘟基因Pik~m、Pi-7(t)、Pi-k~p和Pi-9(t)可作为抗源使用,且谷丰A、全丰A、深97A、泰丰A和天丰A仍是抗瘟性较好的育种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菌稳定菌株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一套致病谱各异的稻瘟病稳定菌株,对水稻品种的基因分析和抗谱测定等研究将起重要作用。自1985年以来,从不同类型稻区采集的大批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179个单孢菌株。经初筛和复测得到Li204、Li354、Li271、Li564、Li532和Li67等6个致病性稳定,且分属于不同小种群的代表性菌株。初筛结果表明,各菌群虽都有部分菌株表现明显的变异性,但有些菌群是较为稳定的,如ZD群菌株的群稳定率高达84%,其小种稳定率亦达68%;ZB群菌株与之接近。此外,试验中还发现,某些菌株的致病性变异情况相当复杂,即不仅表现群内及群间变异,而且还会发生籼、粳菌型间的互变(即籼型菌株 粳型菌株)。 相似文献
18.
1984年—1991年试验云南稻种资源1825个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共测试3359份次,筛选出抗病品种92个,其抗性与国际著名抗源特特圃相当。筛得的抗源与粳稻品种居多;有些虽然是高秆农艺性状较差,但也有矮秆品种,穗大粒多,千粒重大,可用于作抗病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的好亲本。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菌稳定菌株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一套致病谱各异的稻瘟病稳定菌株,对水稻品种的基因分析和抗谱测定等研究将起重要作用。自1985年以来,从不同类型稻区采集的大批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179个单孢菌株。经初筛和复测得到Li204、Li354、Li271、Li564、Li532和Li67等6个致病性稳定,且分属于不同小种群的代表性菌株。初筛结果表明,各菌群虽都有部分菌株表现明显的变异性,但有些菌群是较为稳定的,如ZD群菌株的群稳定率高达84%,其小种稳定率亦达68%;ZB群菌株与之接近。此外,试验中还发现,某些菌株的致病性变异情况相当复杂,即不仅表现群内及群间变异,而且还会发生籼、粳菌型间的互变(即籼型菌株 粳型菌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