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雄性不育系陕2A与春性双低品种040杂交,连续回交5代,获得了不育性状稳定的不育系040A及保持系040B。用垦C1与双低品系S83-1603杂交,连续自交5代,并与不育系测交筛选出低芥酸恢复系NK3。不育系040与恢复系NK3配制的强优组合NKU-4具有丰产稳产、耐菌核病、低芥酸等特性,1991 ̄1995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其平均产量2571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31.3%。  相似文献   

2.
植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是进行作物品种选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油菜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杂交油菜秦油2号开始大面积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陇油1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陇油13号是以不育系24A为母本,恢复系C6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甘蓝型春油菜三系杂交组合。在2011—2012年甘肃省春油菜区域试验和2013年生产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甘肃省春油菜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优质春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青杂3号”高产制种的适宜区域为,海拔2 700—2 900m、年平均气温1—2℃的冷凉地区,制种隔离距离不小于1 000m,父母本行比:2∶6,田间种植密度50.85—56.85万株.hm-2,尿素施用量168.75—199.79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444.38—496.13kg.hm-2为宜。所有肥料均作基肥播种前一次性施入,制种区花期必须有蜜蜂辅助授粉。  相似文献   

5.
乐油3号系四川省乐山市农科所用自育成的高配合力,强优势不育系101A与高油分恢复系9052—1组配育成的甘蓝型不育三系中熟杂交油菜新品种。2003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川审油(2002003)。乐油3号全生育期235d左右,菜籽含油量40.68%,抗性较好,低抗病毒病,  相似文献   

6.
甘兰型双低春油菜三系杂交种垦油3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垦油3号是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技术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三系杂交种。主要优点为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1995 ̄1998年产量鉴定及区域试验平均单产2135.6kg/hm^2,比对照品种垦油1号增产16.5%,居参试品种第一位,1999年参加省生产示范试验比垦油1号增产21.2%。较抗菌核病和其它病害,芥酸含量0.88%,硫甙含量24.8μmol/g,粗脂肪含量43%以上。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海拔、不同播期、不同父母本行比对甘蓝型春油菜制种产量的影响研究其制种技术,结果表明,在甘蓝型春油菜制种时,同一父母本行比,海拔高的地区产量高;同一海拔,父母本行比与产量呈正相关。得出在河西冷凉灌区进行甘蓝型春油菜制种时,应选择早播、高海拔、父母本大行比与及时割除父本行的制种模式,以求获得理想的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来,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选育研究进展迅速,目前已培育出了许多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和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包括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这些杂交种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细胞质雄性不育被认为是目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途径。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具有杂种优势强,杂种制种技术简便,可以省去人工去雄、进行育性标记、拔出可育株的麻烦,生产成本低,制种质量高等优点。但是由于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亲本的一些固有特点,加上制种人员对制种技术规程掌握、重视不够,往往造成种子质量差,影响杂交种的纯度和增产潜力的发挥。现介绍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制种主要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卓油11号属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半冬性,子叶肾形,裂叶发达,顶叶较宽大,叶缘锯齿明显.株型较紧凑,较耐菌核病,角果中长,千粒重较大,具有高产、稳产、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杂交种制种隔离距离1000m以上,采用育苗移栽方式,先栽父本后栽母本,行比1:3~4,栽培管理措施按照秋发高产标准进行;初花前及时、彻底拔除母本行中50%左右的可育株,并实行父本摘薹延长开花时间,人工赶粉或放蜂可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陇油10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陇油10号(原代号L6)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自育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0A和恢复系C20配制的优质丰产、中早熟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2010年通过省级鉴定,2011年1月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甘审油2011003)。该品种早熟性好,生育期92-113 d,较对照品种陇油5号早熟3-5 d。株高126 cm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5-8个,单株角果数230个左右,  相似文献   

11.
1.1隔离区选择:甘蓝型油菜是常异花授粉作物,易发生天然杂交,要求在无自然隔离条件下隔离带在2km以上,即隔离区2km范围内无其它油菜,无同期开花的十字花科作物如白菜、萝卜等种植。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制种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高产制种的产量和形态指标 ,实施适时播种 ,合理安排父母本行比 ,达到高产群体结构。通过加强肥水管理 ,摘薹促壮 ,提早砍除父本 ,促进薹多、薹状、多分枝、多结角 ;严格排杂去劣 ,确保种子质量达到国标二级以上  相似文献   

13.
我省河西沿山冷凉灌区及中部临夏州高寒阴湿区平均海拔2 300 m左右,气候冷凉湿润,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7-8月平均气温20 ℃左右,与油菜花期所需温度吻合,非常适宜油菜的生长和授粉结实,是油菜种植和制种的理想地带.特别是天祝、和政、民乐、山丹、康乐等县,大多位于天然林区边缘和大山沟岭之间,制种隔离条件好又具有良好的灌水条件,现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杂交油菜的重要制种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双低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圣光401是由雄性不育系206A和恢复系1815DH-1配制而成.2008-2009年甘肃省春油菜区试2 a 12点(次)折合平均产量3 677.1 kg/hm2,比对照品种陇油5号增产16.4%;2009年甘肃省春油菜生产试验折合产量3 271.5 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13.6%.生...  相似文献   

15.
双低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圣光402是以雄性不育系206A作母本,以恢复系P61-2作父本配制而成.在2008—2009年甘肃省春油菜区域试验中,2 a 12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658.1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油5号增产14.09%;在2009年的春油菜生产试验中,折合产量3273.45 kg/hm2,较主对照品种陇油5号(CK1)增产13.65%;较副对照品种青杂2号(CK2)增产11.40%.籽粒含油率48.59%,芥酸含量0.042%,硫苷含量11.78μmol/g,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适宜在甘肃省海拔2600 m以下有灌溉条件的春油菜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杂交种陕油8号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陕油8号是利用212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改良恢复系1102杂交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种,1998-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区域试验,2年综评居参试品种第1位,平均单产2087.33kg/hm^2,比对照品种秦油2号(单产1978.88kg/hm^2)增产5.48%。1999年参加陕西省生产试验,平均单产2266.8kg/hm^2,比对照秦油2号(平均单产2090.25kg/km^2)增产8.45%。陕油8号突出表现为高产、优质、抗病毒病、耐菌核病,适应性广,芥酸含量0.28%,硫甙含量25.71μmol/g,含油量41.04%,属双低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7.
双低优质甘蓝型春油菜陇油杂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杂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自育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402A(保持系2402B)为母本、恢复系C1为父本组配的三系杂交种。在2015—2016年甘肃省春油菜晚熟组区域试验中,2a 11点(次)平均折合产量3 817.50 kg/hm~2,较对照品种青杂5号增产7.49%。陇油杂1号含油率44.57%、硫苷含量10.28 umol/g、芥酸含量0.12%。恢复率95%左右,生育期120 d。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适宜在甘肃省春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无蜡粉遗传标记杂交组合对混播制种效应进行了研究。2002、2003、2004和2007共4个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制种比行播制种产量年度平均高18.7%,杂种率高5.1%,纯杂种产量高20.1%。混播制种的增效主要得益于父本植株在田间均衡的分布和良好的个体发育。混播制种法在油菜遗传标记杂种、抗除草剂杂种、掺合杂种等方向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天祝县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制种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杂交制种是天祝县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高科技产业,其目的是利用杂交F1的杂种优势,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提高油菜杂种一代的产量,保证其纯度,特制定本规程,供海拔2 040~2 500 m的甘蓝型油菜适宜制种区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