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芮少麟 《水产学报》1984,8(4):294-303
本文介绍了东、黄海拖网囊网网目的套网系列试验结果,指出当带鱼的刺鱼体周相当于网目内周时,其体长一般大于这种网目对带鱼的50%选择体长。文中比较了按照刺鱼体周求算网目内径同用50%选择体长决定网目内径的不同之处。根据网目内径与刺鱼体长的相关式,提出保护东海带鱼资源的拖网囊网最小网目内径为56毫米,并依据网目的选择性及带鱼的生物学资料,讨论了采用这一网目尺寸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南沿海带鱼种群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al)是我国最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为帆船和机轮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近年来带鱼产量一直居于首位,有关方面迫切需要了解带鱼种群及其资源数量变动的规律。带鱼种群问题的研究既是渔业生产的重要课题,也是带鱼资源数量变动的基础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3.
平泽 《海洋渔业》1988,10(6):279-279
<正> 国务院最近批准,将从1989~年开始在我国东海(28°30′~30°30′N、124°。30′E 以西到机动渔船底拖网渔区线以东海域)设立产卵带鱼保护区。保护区海域内,每年5月1日~6月30日禁止拖网渔船以及其他以捕捞产卵带鱼为主要作业的渔船进入生产。  相似文献   

4.
马定甫  周金官 《海洋渔业》1984,6(5):209-212
<正> 带鱼是我国东黄海年产量最高的鱼种。国营机轮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始将其列为主要捕捞对象,到七十年代中期开发利用了东海绿鳍马面鲀后,仍是国营机轮夏秋季节(5~11月)主要捕捞鱼种。本文根据上海机轮生产情况,对1983年东海机轮带鱼生产中的特点作一些粗浅探讨和分析,供有关部门和单位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东经128度30分(北纬33度9分15秒以北为东经128度)以西的东海、黄海及北纬10度以北的南海海区作业、渔船总吨位在15吨以上的底拖网称为以西底拖网渔业。经日本农林省大臣许可的作业船数,1984年1月1日至目前为l单拖2艘,双拖434艘。从吨位级分:110~120吨型171艘,14O~150吨型98艘,两者占总船数的62%(表1)。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技情报》1977,(7):49-49
日本古野电气公司.最近,以Fss-31C型水平探鱼仪的电路为基础,试制成一种台式水平声纳Fss-75A型。  相似文献   

7.
陈渊泉 《海洋渔业》1988,10(1):46-47
<正> 1986年日本在东海以及九州西部海域大中型围网渔业的渔获量为27.6万吨,比1985年减产16%。而渔获中竹鱼为3.7万吨、蓝圆0.5万吨、红背圆2.8万吨、鲐类14.6万吨、沙丁鱼类0.8万吨、马鲛3.1万吨,其他鱼种1.4万吨.其中主要鱼种:竹鱼和远东拟沙丁的渔获量变动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8.
东海带鱼渔获量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跃中  贾晓平  林昭进  孙典荣 《水产学报》2011,35(12):1881-1889
为了解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对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共同影响,对1956-2006年东海带鱼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带鱼渔获量时间序列可划分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归因于捕捞努力量的单调增长,Fox模型拟合结果,东海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移除趋势后,其年间变动与陆地降水、季风风速、海表水温和热带气旋影响指数相关(P<0.05).结果表明,气候变动影响到东海带鱼渔获量年间变动:陆地降雨和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沿岸生态系统;而季风则驱动营养盐的扩散和循环,影响着营养盐的利用效率;水温的升高不仅有利于带鱼的性腺发育与成熟,还能增加带鱼的饵料供应;热带气旋所形成的水团流动、风生混合、上升流等能促进营养盐供应并增加水域的生物量.从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拟合东海带鱼渔获量的结果来看,与实际渔获量显著相关(P<0.01),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实际带鱼渔获量的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这说明渔获量的变化受到捕捞效应和气候变动的双重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将有利于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渔获量年间变动幅度将会比以往更大.  相似文献   

9.
《水产科技情报》1973,(12):18-23
日本为了改变恶化了的“以西底拖网渔业”现状和开辟新渔场,于1967年12月对过去几乎未开发过的东海东南部200米深度以下的大陆坡水域进行了调查,以确定其作为底拖网渔场的价值,并考察其开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带鱼是目前拖网生产的主要经济品种,其分布之广,变化之大,常使一些船长感到头痛,特别是在群船一起生产时,因渔具调配不当我捕捞方法不利而网产与群船相差悬殊时,更使船长焦灼不安,因此,很多船长渴望能得到这方面的知识。现根据本人三十多年的海上生产实践和总结本公司部分船长的生产经验,对带鱼生产的底拖网渔具调配与捕捞方法,分三个捕捞阶段(即越冬期、产卵洄游期、产卵和索饵期)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水产科技情报》1977,(1):37-46
东海围网渔业的主要渔获物是竹筴鱼、鲐鱼和圆鲹类。其中,关于圆鲹的资料极少,它的生态基本上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2.
小鳞鱵Hamirhamphus Sajari(俗名骂婆鱼、马部鱼、针鱼)是一暖温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我国的黄渤海。七十年代中期,其资源量在黄渤海明显增加,渔获量大幅度上升,目前已由不足百吨增至五千多吨,成为近岸集体渔业浮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  相似文献   

13.
沈惠民  倪勇 《海洋渔业》1983,5(5):195-199
东海外海的底鱼资源调查始于1973年初,当时在“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领导下,由东海水产研究所与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协作,组织了3对底拖网渔轮进行为期2年的冬春季调查,目的为寻找新渔场及新资源。调查开始后的第2年即开发利用了东海南部绿鳍马面鲀资源,当年产量即达4.5万吨,从而为底拖网渔业打开了一条出路,渔轮由此跨出了80米等深线进行作业。以后,随着捕捞强度的逐年增加,马面鲀产量也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4.
杨吝 《水产科技》1998,(3):40-42
欧洲白鲑Coreg onus albula(北美称作加拿大白鲑)是芬兰内陆商业渔业的最重要鱼种,在各种湖沼类的多数中、大型湖泊中都可以发现。在淡水渔业中,商业欧洲白鲑的渔获量从1980年约400万公斤减少到1992年不足100万公斤。对拖网船的单位数(2艘拖网船拖曳1顶拖网)在80年代期间从大约10艘增加到100多艘,  相似文献   

15.
杨吝 《水产科技》1998,(2):43-45
在许多鱼拖网渔业中,大量非目标生物与目标鱼种混杂在一起被拖网所捕获(正确的术语叫做“副渔获)。这种副渔获常常包含着大量多种多样的小鱼群体,其中一些是目标鱼种的幼体。这些幼鱼的大量兼捕和死亡已成为近些年来世界性忧虑的来源,因为它们会减少补充资源量的潜在生物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6.
《水产科技情报》1977,(3):25-28
1976年11月25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进入稳定期的以西底拖”,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东海带鱼摄食习性、饵料基础及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亚瞿  朱启琴 《水产学报》1984,8(2):135-145
本文对东海主要渔场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的摄食习性、饵料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分布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其与渔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带鱼是一种以磷虾等甲壳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为主食,并兼食头足类、毛颚动物等的杂食性鱼类。研究结果还阐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磷虾等的数量分布同东海带鱼渔场的位置变化和鱼群移动的关系密切,其中冬、春季浙江南部近海渔场;夏、秋季长江口及海礁、舟山等渔场,其关系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东海区带鱼底拖网昼夜渔获率差异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2004年和2005年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取带鱼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并将昼夜不同网次渔获率分成4组,应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对东海区带鱼昼夜渔获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带鱼昼夜的活动规律,并利用样本均值的95%置信区间法估算带鱼昼夜渔获率的差异程度,为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定点调查带鱼昼夜网次间渔获率的差异修正提供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区带鱼昼间与夜间的渔获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昼间的渔获率显著地高于夜间的渔获率,带鱼昼间栖息于底层和近底层,夜间垂直移动到中上层;使用拖网规格为100◇×4 m/88 m、网囊网目为25 mm的调查网具,2004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220.89±12.94和128.23±10.75;2005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28±20.63和105.23±9.71;取2年带鱼昼夜差异程度的平均值,最保守的估计是昼间网次的渔获率均值是夜间的1.69倍。本研究从统计学分析角度证实了以往的无量化的带鱼昼夜渔获率存在差异的观察结果,推断了带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其意义在于利用LSD法可以分析其它鱼种的昼夜栖息特征并提供昼夜渔获率均值差异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渔业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东海区历年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群体结构、生物学参数、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等渔业生物学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渐近长度L∞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而生长参数K以及总死亡系数Z和捕捞死亡系数F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带鱼表现出极强的自食性,小黄鱼主要摄食种类与过去大不相同;性成熟提前,同年龄、同一体长组的带鱼和小黄鱼个体平均绝对繁殖力提高。产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捕捞的影响和鱼类自身适应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方头鱼(Branchiostegus japonicus)隶属于方头鱼科(Branchiostegidae)方头鱼属(Branchiostegus)。为温热带中下层经济鱼类,在底拖网渔获中常有出现,但数量不多,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南海、东海,韩国的济州岛和日本中部以南。日本方头鱼不管是煮还是烧烤都是味道绝佳的美味,是日本京都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高档的鱼种之一。在日本能提供非常新鲜日本方头鱼的仅限于山口县的萩市渔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