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水渔业》1973,(9):26-27
在孵化过程中,为了提高孵化率,首先要抓好水质关,这是各地一个共同的经验。不少单位由于对孵化水质注意不够,多次发生鱼苗大批死亡。孵化用水除要求含氧充足、酸碱度呈中性或弱碱性、无毒性物质等理化条件外,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生物敌害多,如剑水蚤、红虫(水蚤)、野杂鱼、虾等。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保证孵化水质清新、无毒、无敌害,各地创造了不少的好经验、好办法,现综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淡水渔业》1974,(6):23-24
彻底过滤水中敌害(剑水蚤等)是提高家鱼人工繁殖孵化率的重要一环。生产中,不少地方往往由于孵化用水过滤不彻底或因过滤布中途破损,造成卵苗的敌害乘机而入,大量积聚,残害卵苗,降低了孵化率。  相似文献   

3.
<正> 剑水蚤能伤害鱼类未出膜的早期胚胎和初出膜4~5天内的幼小鱼苗,在家鱼人工繁殖时,严重影响鱼卵的孵化率。经过试验,高锰酸钾有明显的杀灭剑水蚤的效能。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均匀泼洒于环道内,使环道内水体成二十万分之一浓度。用药前环道  相似文献   

4.
我场受自然条件限制(没建过滤池),须用循环塘水孵化鱼苗。但是,肥塘水里常有大量剑水蚤,严重影响家鱼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5.
在往年的鲤鱼人工繁殖生产中,我们通常采用池塘孵化鲤鱼卵。生产实践表明,此种孵化方法存在着孵化率高低差异较大、不便于防病管理和鱼苗放养量不准等问题。去年我们采用网箱孵化鲤鱼卵,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网箱中共放鲤受精卵205万粒,孵出鱼苗160万尾,孵化率达78%。一、孵化方法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刘学美 《齐鲁渔业》2008,25(4):30-30
鱼苗充气孵化网简是我们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制作的一种新型孵化器材。它是一种花钱少、制作简单省时、移动轻便、适合各种水域、无需复杂昂贵的供排水设施、隔离剑水蚤效果好、孵化率高、基本不用人工管理的一种新型实用孵化器。它的产生与近年来种类繁多的充气机械,尤其价廉物美的小型充气机的出现是分不开的。鱼苗充气孵化网筒主要由支架、筛绢筒和充气装置三部分构成。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7.
剑水蚤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是淡水桡足类浮游动物的典型代表。它们既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也是鱼苗卿化中的大害,它们聚积在鱼苗孵化容器内,利用自己的桡足抓伤未脱膜的鱼胚胎和刚出膜的幼小鱼苗,严重地影响鱼卵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水产研究所孵化车间连续三年的运行中,曾因孵化环道中出现大量剑水蚤(约100个/升),导致出苗量不到正常数量的30%,一度出现苗种供应紧张的局面,经济损失很大。为了掌握剑水蚤对苗种生产造成危害的具体程度,寻找防治方法,笔者进行了剑水蚤对鲤鱼受精卵和仔鱼发育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水产科技》1976,(3):16-18
剑水蚤是许多鱼类的饵料,但对孵化期间的鱼类胚胎和刚出膜的“水花”却是一大敌害。它能咬破鱼卵,咬伤鱼苗,也可能放出某种毒素,造成鱼类胚胎和鱼苗的死亡。关于对鱼苗的危害,一般认为在出膜后五天内的鱼苗均可遭其攻击,但也有人观察到孵化后十五天的鱼苗均可遭受其攻击,可能是随剑水蚤的种类不同而其攻击能力也有不同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乌鳢的人工繁殖及仔鱼摄食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黑龙江地区乌鳢的人工繁殖和仔鱼摄食生长研究,初步摸清了乌鳢的人工繁殖条件、催产方法、产卵和孵化等,并对受精卵和鱼苗的色彩变化进行了描述。仔苗的摄食生长实验表明,仔鱼不摄食人工鲟鱼开口饲料,这一阶段可进行鱼苗发塘,利用池中天然饵料喂养。仔鱼孵出4天卵黄囊吸收消失后,进行不同时间投喂活铒对鱼苗生长影响试验,在卵黄囊消失后1-3内天开始投喂活铒的鱼苗可快速生长,在4-7天内开始投喂的生长明显减慢,8天以后才开始投喂的已不能摄食活铒。  相似文献   

11.
暗纹东方■是名贵经济鱼类,其出苗率相当低,影响其出苗率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工繁殖存在一定困难,产卵孵化率较低;二是仔鱼的开口饵料质量不高,鱼苗畸形数较多。且后者对鱼苗的影响更大,如何提高开口饵料质量问题是摆在鱼类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一定浓度硒对开口饵料进行强化,以探讨和比较不同硒浓度、种类的饵料对初孵仔鱼的饲喂效果,为河豚育苗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仔鱼的生态环境 在淮安水产养殖场河豚鱼育种基地,取用孵化 3天的暗纹东方仔鱼 1 200尾 (来源于人工受精孵化中同一出膜的 ),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混合激素催产,人工采卵授精,利用溪水模仿江河微流水效果孵化的方法进行倒刺鲃人工繁殖。受精卵经62小时出膜孵出稚鱼,48小时后仔鱼开始平游,获鱼苗17.5万尾。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催产和全人工授精技术对细鳞鱼进行繁殖,对受精卵进行流水孵化,孵化水温6℃~9℃,积温达到t40.150度日受精卵发眼率为90%。积温达到180~213度日发眼卵开始破膜孵出仔鱼,孵化率为84%~96%,仔鱼经10~12d的发育开始上浮平游成为稚鱼,采用生物饵料(水蚤)对仔鱼进行开口,转口期采用水蚯蚓+饲料糜团进行驯化,稚鱼期利用全人工饲料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4.
1983年6月,宿鸭湖水库桂庄渔场在家鱼人工繁殖中,连续几批鱼苗在孵化环道中大批死亡,损失鱼苗几百万尾。病情发生在鱼苗刚会平游时,眼观可见许多鱼体腹部被一土黄色细小环状物围绕着,鱼苗游动迟缓逐渐死亡。通过对病鱼进行显微镜检查,得知环状物系众多  相似文献   

15.
本次秦岭细鳞鲑人工繁殖实验属国内首次获得成功,主要通过野外采捕秦岭细鳞鲑亲本、池塘产前培育、人工采集精卵、室内干法受精、孵化槽流水孵化等措施,获得受精卵2850粒,孵化出仔鱼2451尾,发眼率90.8%,仔鱼孵化率86%。描述了孵化各期所需时间和温度,在7~11℃时,孵化时间约为58天。从受精卵开始孵化,达到发眼所需累积温度220℃.d,达到出膜所需累积温度336.5℃.d,达到仔鱼卵黄囊消失所需累积温度484℃.d。  相似文献   

16.
在花(鱼骨)的水库驯养繁殖获得成功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提高花的繁殖率,获得批量花(鱼骨) 鱼苗,我们于2001年4月分4批次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每次试验平均受精率均为90%以上,孵化率达85%,4次试验共产卵24.4万粒,孵化鱼苗18.6万尾,当年取得了人工繁殖试验成功.以下是今年人工繁殖试验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鱼苗培养池中气泡病时有发生,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甚至会全池死光,危害较大。1 我所见的几个病例1.1 1965—1976年间,在原驻马店水产试验场家鱼人工繁殖中,孵化环道内常出现鱼苗气泡病。鱼苗体表及体内出现气泡,初期鱼苗失去平衡,尾部向上,头向下,时游时停。随着气泡增大,鱼苗失去自由游动能力而浮在水面打转,不久即死亡。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鱼苗出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安徽开展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于2010年从湖北引进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至性成熟后,于2016年5月20日和6月8日分两批进行人工催产和授精试验,共催产雌鱼40尾,雄鱼31尾,之后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缸和孵化环道中进行流水孵化。结果表明:全长5 cm左右的中华倒刺鲃苗种,在安徽经过6年池塘培育后可用于人工繁殖,催产率为90.91%~94.44%,受精率为92%~96%,孵化率在80%以上。仔鱼出膜后6~7 d即可下塘培育,两批共下塘鱼苗66万尾。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些专业户采用池塘孵化团头鲂鱼苗,但孵化率低。多年来,我场采用并掌握网箱孵化技术。现介绍如下:一、网箱要求:网箱材料要选用60~70目的尼龙筛绢做成。可以防止剑水蚤等有害生物进入孵化网箱破坏鱼卵。网箱的大小可以根据孵化鱼卵的多少制作。一般放卵量可按每立方米放100万粒左右。如一个9~0.7~0.5m2的网箱可放卵30O万粒左右。二、孵化管理:将查果均匀地放入网箱内,在水温18℃时.受精卵要64~72,小时出膜;22℃时要40~44小时出膜。在这段时间内鱼卵易滋生水霉而死亡,所以,防止水霉的发生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方法是:…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技》2006,(3):24-24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2002年度的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渔项目“斑鲮、卷口鱼人工繁殖和大规模种苗生产技术的研究”(B200301C01),其中在卷口鱼人工繁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成功获得鱼苗。2006年6月1日,项目组对人工驯化培育二年的卷口鱼亲鱼进行人工催产,6月2日亲鱼自然产卵并获得受精卵,6月4日成功孵化出仔鱼,目前仔鱼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