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蔡哲  贺志明  唐春燕  吴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92-11294,11312
利用南昌市降水监测资料与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南昌市酸雨污染的现状,揭示了南昌市酸雨的形成因素。研究表明,南昌市酸雨酸度大,频率高,且近年来降水pH值有下降趋势,主要是硫酸型污染,南昌市酸雨污染最严重的时段在秋、冬季。降雨pH值随着降雨等级的提高而增大,雨量的增大对降雨酸性有稀释作用。高空气象条件对酸雨有明显的影响,高空风风速小于7m/s时,酸雨频率较高,pH值也低,酸雨污染严重,反映了高空风对污染物水平输送同样具有稀释和冲淡的作用。逆温强度较强时,酸雨出现率增大。周边的工业区对南昌市酸雨的产生有明显作用。不稳定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低层污染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扩散,可降低致酸污染物对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连市是辽宁省酸雨污染相对较重的城市,为研究该地区局地源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从局地空气质量、降水离子浓度和百分组成以及本地污染源的影响3个方面分析,得出大连市各降水点位酸雨污染差异较大,甘井子点位酸雨污染相对较轻,主要是由于其周边污染源分布较多,本地的碱性离子中和作用较强。而本地源的排放对酸雨的影响不明显,不及远距离输送的贡献大。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点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和降水中化学组份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从致酸源、大气环境质量、地形特征和气象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重庆市酸雨污染具有典型的局地性,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根本原因,恶劣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加重了酸雨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5个点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和降水中化学组份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从致酸源、大气环境质量、地形特征和气象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重庆市酸雨污染具有典型的局地性,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根本原因,恶劣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加重了酸雨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滨州市酸雨观测数据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世芹  刘昭武  董平  孙亚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93-2193,2196
滨州市气象局2006~2008年共收集酸雨观测样本142个,利用该资料对滨州市及城郊酸雨状况、污染物时空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年酸雨发生频率在4%~6%,基本上属于非酸雨区;pH值的大小受酸性污染物浓度、风力大小和主导风向影响较大;电导率的大小与大气降水所含杂质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点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十五”期间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和降水中化学组份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从致酸源、大气环境质量、地形特征和气象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重庆市酸雨污染具有典型的局地性,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根本原因,恶劣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加重了酸雨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酸雨污染较重的2007年为例,分析了辽宁省酸雨污染特征。并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分析了其污染成因。结果表明:辽宁省酸雨污染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2条近乎平行的西南—东北走向的带状分布;覆盖大连—丹东地区的东南部酸雨带;从西至东贯穿葫芦岛—锦州—沈阳—抚顺—铁岭中西部酸雨带;东南部酸雨带污染较重,且呈现区域性污染特征;中西部酸雨带污染较轻,且呈现局部污染特征。辽宁省酸雨污染在季节变化上,夏、秋季污染较重,春、冬季较轻,且夏季中的8月份酸雨频率最高。利用遥感监测反演技术,初步分析了辽宁省酸雨污染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8.
李炳文 《现代农业科学》2009,(3):155-156,185
根据近几年降水监测数据,分析了长沙酸雨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长沙市酸雨危害较为严重,降水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是SO4和NO3,SO4含量较高,但是NO3含量逐年上升,致酸作用明显应该受到重视;长沙酸雨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省城市62个酸雨固定采样点数据为基础,分析辽宁省2006~2013年酸雨污染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为辽宁省酸雨污染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6~2013年间,辽宁省酸雨污染经历了减轻到稳定发展的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中西部条带和东南部条带2条酸雨带,其中东南部条带的丹东、大连以及中西部条带的葫芦岛市酸雨污染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0.
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总结盘锦市为降低酸雨危害而采取的治理减排措施,以期治理酸雨污染,减少酸性污染物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酸雨胁迫对园林植物伤害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雨是世界性的污染问题,它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化,酸雨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我国酸雨污染的研究状况,分析了酸雨污染对园林植物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等方面的伤害机理以及对园林植物的间接影响,为园林植物抗酸雨污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短期模拟酸雨和Cd复合污染下的黑麦草生长状况和Cd积累情况,以及种植黑麦草后土壤镉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酸雨强度及土壤Cd浓度的增加对黑麦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促进黑麦草对的Cd积累;黑麦草根部对Cd的积累大于地上部分。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土壤中Cd的释放强度明显增大,土壤中Cd以交换态为主,生物可利用态明显增加。短期内模拟酸雨和Cd污染对黑麦草都有致害作用,但Cd污染的效应大于模拟酸雨的效应。模拟酸雨与Cd复合污染环境效应大于这2种污染物的单因素效应。  相似文献   

13.
匡方毅  韩沁哲  彭磊  刘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70-14872,15005
利用Daniel的趋势检验、因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1986~2010年长沙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中国SO2排放量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与长沙年降水酸性的相关性,同时讨论了致酸物质的传播路径,还对可能有影响的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探索酸雨预报提供预报因子。结果表明,长沙市年降水酸性呈现一次明显的"脉动"变化,酸雨性质已转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降水酸度并没有随当地SO2的浓度下降而下降,尚不能说明当地近地层致酸污染物的排放是形成该地酸雨的主要原因;中国大范围SO2的排放量与年降水酸性关系密切;影响长沙年降水酸性的主要致酸物质来自全球的排放,其中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的排放起重要作用;所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理想,但霾日与年降水酸性呈分段性显著正相关,浮尘污染增加降水酸性。  相似文献   

14.
1 二氧化硫、酸雨、氟化物污染对我国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与危害 二氧化硫(SO2)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酸雨污染中酸雨(酸性降水)与二氧化硫的复合污染占相当大的比例.资料表明,两广地区酸雨和二氧化硫复合污染的农田面积为452.13万hm2,造成作物减产面积63.32万hm2,每年经济损失3.5亿元[2].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沿海城市城区和郊区酸雨观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2002-2003年福建省沿海11个城市的酸雨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850 hPa高度上的风场资料,探讨各个沿海城市城郊两地酸雨的时空分布及差异.2002-2003年,福建省多数沿海城市城郊两地酸雨污染程度有一定差异,城区降水酸度主要由局地污染物的化学属性所决定,郊区酸雨污染则受外来污染物的影响;四季气象条件和850 hPa高空风向的变化都对沿海城市城郊两地酸雨污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影响降水的酸性.  相似文献   

16.
刘彦广  周爱国  郑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34-2135,2213
选取合山市2002~2010年降水观测样本共442个,对合山市酸雨时空分布差异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合山市2004~2008年期间酸雨污染较严重,其间表现出了明显时空分布差异规律,时间分布上春冬季明显比夏秋季严重,空间上郊区明显高于城区;合山市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近些年来,随着合山市及其周边城市防污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酸雨出现率明显降低,甚至已经监测不到酸雨。由此可见,治理酸雨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防污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7.
匡方毅  范昱  王璐  江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43+20848-20843,20848
通过查阅1994年以来研究湖南省及长沙市酸雨的主要相关文献,参考部分国内研究文献,回顾并分析长沙市酸雨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986~2008年长沙市酸雨污染程度整体呈现两降一升的变化,节奏与我国酸雨污染变化一致;降水年均pH年际变化与酸雨频率变化同步;长沙酸雨由典型硫酸性酸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转变;长沙酸雨成因既有当地环境影响,也有国内大环境背景的影响,同时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长沙市酸雨严重尚不能说明当地污染严重;控制SO2等污染物排放是控制酸雨的有效措施,"两控区"防治有成效,实施3年酸雨改观明显。  相似文献   

18.
酸雨是指因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泾县是酸雨控制区.本文分析了泾县酸雨的成因,指出主要原因与本地燃煤的使用有关,部分污染企业的选址不当和机动车辆尾气的超标排放也是酸雨形成的次要因素.通过对2000-2005年酸雨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探究了泾县酸雨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提出酸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9.
依据1985~1994年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鼓楼区1985~1994年大气降水污染的状况,发现该区酸雨污染频率高的季节在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降水pH值4.42~7.88,因季节不同的变化不明显;1985~1988年,酸雨污染较轻;1988~1994年,酸雨污染呈逐渐加重趋势。探讨了酸雨危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济南市近年酸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2012年济南市酸雨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大气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南市酸雨的年、季变化特征,同时研究了酸性降水与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的关系。统计资料证明:近5年济南市的酸雨无论从频率还是从强度上都呈现减弱趋势。降水pH值秋季最低,夏季最高;酸雨频率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分析得出,影响济南市酸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PM10和SO2;在偏东风影响下,酸雨污染严重;酸雨的发生也会受逆温影响,降水前1 d及当天均出现逆温时,酸雨出现频率最高;随着降水量的增加,pH值逐渐降低,中雨时酸雨频率最高;另外,雾和轻雾也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