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也引起了山东建筑大学调查团队对“失地农民”这一社会群体的思考:由“农民”到“市民”,这样的身份改变他们是否适应?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他们将如何生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市民,但是如何使失地农民能与城市充分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了失地农民所遭受的社会排斥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构建出失地农民与城市融合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唇齿相依,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之迅速扩大:失地农民。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刚刚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的他们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但却屡屡失望;他们处于弱势的生存、面对未来的无助,令我们忧虑,更激起我们的深思。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护失地农民安居乐业,将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5月以来,成都市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失地农民可享受与城镇市民相同的就业优惠政策,首次将失地农民与市民就业政策划上了等号。这是全国首先提出让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走出耕地.走进城市纷繁芜杂的世界。他们的生产技能是耕种,但却没有了以往赖以生存的土地,于是,当农民变成了城里人.如何创业致富,便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生存大计。  相似文献   

5.
据《大众日报》1月6日报道,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也引起了山东建筑大学调查团队对失地农民这一社会群体的思考:由农民到市民,这样的身份改变他们是否适应?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他们将如何生活?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合川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农民失去了与之唇齿相依的土地。尤其是1998年以后对失地农民基本上没有安置就业了。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土地,有的甚至已完全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刚刚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  相似文献   

7.
据《大众日报》1月6日报道,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也引起了山东建筑大学调查团队对“失地农民”这一社会群体的思考:由“农民”到“市民”,这样的身份改变他们是否适应?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他们将如何生活?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去土地,转为市民。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生产、生活资料,没有城市生活教育的基础,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他们的城市化如何?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及因失地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紧邻城市的城郊地区被迫接受城市扩张,城郊失地农民群体迅速扩大。然而,城郊失地农民对于自身市民身份认同速度明显落后于城市化速度,提高其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迫在眉睫。强制性的市民化、生存空间的差异性、社会保障的差异性、社会身份的边缘性、户籍身份的差异性是造成城郊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困境的原因;推进城郊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认同应该加强对征地制度的完善,促进郊区物理空间的城镇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促进城郊失地农民转变观念,最终实现城郊失地农民完成市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浅议中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雪雁  尹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52-7653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原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失去土地,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现行的征地安置标准过低且方式单一,导致大量失地农民又转化为城市贫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隐患。因此,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尤其是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与市民一样拥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是当前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已成为关系整个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保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依靠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近日,记者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调查采访了部分地、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他们认为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问题,要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群体也在迅速扩大,他们“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相当多的人处境极为困难,妥善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性难题。文章以苏北某市一个相对独立的区的有关调查情况为基础,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生存困境及其成因,并据此提出有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屈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6-2398
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出现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转成市民后家庭经济生活困难;二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就业困难;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剖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制度化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源;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与失地农民的自我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观因素;四是城市就业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客观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二是为失地农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加大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其就业率;四是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2001年至2004年,河南每年征占耕地20.4万亩.每年约有20万农民失去口粮田。如何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过上长期稳定的生活,是直接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笔者就此对郑州、焦作、开封、濮阳、洛阳五地223户失地农民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失地农民的人口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失地农民没有被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中,得不到和普通市民一样的待遇,对于失地农民这一个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探讨了对中国养老保障模式值得借鉴的经验,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建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386-3388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由于多种原因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部分失地农民成了新的困难群体,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包括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医疗、养老和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保障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8.
李梅 《甘肃农业》2016,(1):53-57
采用失地农民市民角色认同问卷和普遍性适应不良问卷对兰州市安宁区197名失地农民进行调查,探讨失地农民角色认同与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关系.结果发现:(一)失地农民角色认同得分不高;20岁以下失地农民角色认同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失地农民,征地1年以下失地农民角色体验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失地农民,收入比以前差的失地农民角色认同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失地农民;(二)男女性失地农民适应不良得分均显著高于我国常模;收入比以前差的失地农民社会适应不良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失地农民;(三)失地农民社会适应不良得分与角色认同的角色认知维度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6,与角色体验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这表明,失地农民角色认同水平不高,存在社会适应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9.
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驱动,促进了东莞市的大量农用土地改为工业用地,许多村完成了村改居、村民就地变市民的过程。为了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就业和再教育问题,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村委会针对区域内主动失地农民的特点,积极创建劳动力就业平台,让这些主动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就业,接受自我认同的身份转变,以社区为单位教育主动失地农民丢弃依赖村组集体经济福利、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换的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心理适应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很难在短期内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这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因此,应从政府与失地农民自身两方面入手加以引导,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