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6.86平方米的小水泥池,进行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培育豆蟹试验,其结果:50只大眼幼体,经过34天的精心管理,产出豆蟹6200只,育成率高达91.18%,以0.25元/只销售,产值1550元,净利润1144元。投入产出比1:3.81。 相似文献
2.
2003年,我们在校实习基地利用0.28hm^2的稻田,进行了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试验。经过142d的精心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共产蟹种39043只,216.3kg,产值20826.9元;产稻谷1751.5kg,产值2452.2元。总产值23279.1元。总盈利13892.1元。平均每667m^2纯收入3307.6元,比对照田增收2587元。投 相似文献
3.
利用低温冷水将越冬后的抱卵蟹暂养50天左右,存活率达87%,避免了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流产”现象,为较高气温下的育苗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亲蟹。 相似文献
4.
5.
6.
网箱培育中华绒螯蟹苗试验福建永泰县的大樟议,是中华绒螯蟹生长的良好场所。作者曾于1986~1990年直接参加大樟溪蟹苗放流增殖技术研究工作,几年来共投放蟹苗1520万只,回拍成压136吨,产值225万元,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由于以往蟹苗... 相似文献
7.
1998年4-6月利用总面积1.9hm^2的6口池塘比较研究了水质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低时,幼体变态所需的时间长,累积温度高;溶氧大于5mg/L,思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关键是处理好饵料和水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蟹蟹 (Eriocheir Sinensis)又名为河蟹,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是长江水域中名贵的甲壳类动物。近年来,由于河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仅靠长江水域中的天然蟹苗和常规人工育苗方式所生产的蟹苗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了。为此,我们于 1999年 5~ 6月进行了配制海水中的河蟹晚苗人工繁殖试验。现报道如下。 1材料 1.1亲蟹 试验所用亲蟹均于 1998年底购进的长江水系天然河蟹,共 130只,规格为 90~ 150克 /只,其中雌蟹 90只;雄蟹 40只。所选用的亲蟹体格健壮,无伤病。经越冬及强化培育后备用。 1.2育苗…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蟹种培育经验,从池塘准备、蟹苗放养、饵料投喂、日常管理和蟹种捕捞等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蟹种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期在蟹种养殖利润空间日益减少的现状下能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回捕率,从而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活率(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相似文献
11.
12.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长江、瓯江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和瓯江的中华绒螯蟹豆蟹培育为扣蟹,长江蟹群体增重22.08倍,回捕率为47.18%;瓯江蟹群体增重6.19倍,回捕率为17.10%。 相似文献
14.
<正> 大眼幼体培育豆蟹是一项高投入、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养殖事业。近几年有不少懂科学、有经验的养殖户都赚了大钱,但也有不少头脑发热、盲目发展的养殖户以失败而破产。从总的情况看,大眼幼体培育豆蟹的这项事业喜中有忧,不容乐观。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眼幼体培育豆蟹是一项高投入、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养殖事业。搞得好就致富,反之则败家产。近几年来不少懂科学、有经验的养殖户都赚了大钱。也有不少头脑发热,盲目发展的以失败而破产。据专家学者的实践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眼幼体培育豆蟹喜中有忧,不容乐观。总结其失败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大因素,供参考:第一个大的因素是:养殖户购买的大眼动体质量本身就有问题。从苗种的质量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大眼功作淡化不标准。主要是淡化的时间短,没有达到7天以上,且地水含盐量高。这种苗子购回放人淡水池里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及仔蟹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地研究了该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前体出现于心跳期胚胎,由卵黄囊特化而来,为1对囊状结构,此阶段首次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胚胎孵化后,随着幼体的发育,肝胰腺由最初的1对囊状结构逐渐分叶生长。从Ⅰ期溞状幼体至Ⅴ期溞状幼体,肝胰腺分叶数量分别为4-6-8-12-12,肝胰腺细胞高度由(12.63±4.91)μm增至(44.16±13.57)μm。肝胰腺中的细胞组成也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完善,Ⅱ期溞状幼体的肝胰腺中首次出现E细胞和B细胞,Ⅲ期溞状幼体肝胰腺中首次出现F细胞,而R细胞直到Ⅱ期仔蟹才首次出现。从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肝胰腺细胞高度由(44.93±18.27)μm增至(56.38±5.69)μm。 相似文献
17.
18.
在6口海水土地(计1.9hm^2)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I期溲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经(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相似文献
19.
20.
用电镜研究了中华绒螯蟹Sou状幼体复眼的结构,结果显示出从Sou状幼体Ⅰ期到Sou状幼体Ⅴ期复眼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其表面积从SouⅠ的15400μm^2增加到SouⅤ的0.4mm^2,组成复眼的小眼由泡状突起发育成扁平六角形。小眼的折光部分的角膜、成角膜细胞、晶锥等均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感光部分从SouⅡ起组成小眼的8个小网膜细胞分化成远端的1个细胞和近端7个细胞二部分,小眼的感杆束直径随幼体发育从3.6μm增加到5.3μm。同时组成的微纤毛数量增多。Sou状体复眼结构中的一个特征是具有较多的高尔基体,随着幼体的发育小网膜细胞中的细胞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在SouⅤ时小眼的结构基本上表现出与成体类似的光适应特征。从复眼的超微结构上看,Sou状幼体复眼的感光功能是逐渐完善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