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杆材阶段不同密度的马尾松林在低强度间伐后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间伐后平均木的单株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与树干、皮、根的生物量因积累而增大,但枝、叶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林分年龄为20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接近间伐前的数值;林分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密度为3000株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了1—22年生的九个林分用来研究卡西亚松(Pinus Kesiya)地上部分干物质及养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长,干物质分配到树干部分的在增加,针叶部分的在减少。年平均生产力随林龄而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在5—7年生时达到最高峰,以后随林龄的增长而下降。养分浓度按下列顺序递减,针叶>活枝>枯枝>树干>球果。除钙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外,其它养分浓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对秃杉人工林开展不同造林密度和抚育间伐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随秃杉造林密度增加 ,其胸径、冠幅和整齐度减少 ,枝下高增大。单株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少 ,林分生物量及树干和根系占全部生物量比率随密度增大而增加 ,枝条和针叶所占比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 ,根据培育目标 ,用下层间伐及中度间伐可切实有效地提高林分生物量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及生物量大小,给该地区樟子松林的经营及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该地区樟子松生物量模型,并对樟子松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且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别为W_干=0.026 8 D~(2.643 6)、W_枝=0.061 2 D~(1.862 7)、W_叶=0.112 4 D~(1.542 9)、W_果=0.000 04 D~(3.311)和W_整=0.093 D~(2.342 9);I地位级樟子松平均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II地位级,但林分总生物量则相反;与其他分布地区相比,该地区樟子松林生物量处于较高水平;樟子松生物量分配由高到低依次为干、枝、叶、果,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0.87%~80.66%、10.76%~23.54%、7.31%~24.28%和0.34%~1.25%;树干生物量所占比重随林分年龄及胸径的增加而增加,枝和叶所占比例则随林分年龄和胸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
角规点上估算林分材种材积的形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立木形点法和林分形点法测树原理推广到估算林分材种材积时,推定了立木的径阶干形指数,取得了较好效果。与常用的树干削度方程方法相比,更加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分密度楠木人工林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37年生楠木人工纯林的生物量及分配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林分(1 500~1 650株.hm-2)楠木单株标准木的平均生物量为56.52 kg.株-1,是高密度林分(2200~2400株.hm-2)的1.39倍。单株标准木各器官的平均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楠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总平均生物量在干材中的分配基本不受林分密度的影响(低密度的为53.59%,高密度的为53.72%),在根、皮中的分配比例随林分密度的增大略有增大,而在枝与叶中的分配比例则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各器官生物量均存在干材>根>皮>枝>叶这一规律,其中干材生物量占总物量的比例最大,均超过了50%,最大达到61.11%。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主要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调查104块样地的基础上,利用95株标准木的树干解析数据,选择主要生物量生长模型,对三峡库区主要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各树种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4.46%~63.07%,而皮、枝和根生物量比例间的大小关系因树种不同而有所差异;2)所有树种干生物量比例与枝和叶生物量比例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枝和叶生物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随着单株林木生物量增加,针叶树种干和皮生物量比例会随之增加,但枝、叶和根的生物量比例则有所下降;3)各林分生物量为75.38~191.82t·hm-2,乔木层(67.57~179.00 t·hm-2)>枯落物层(3.95~11.61 t·hm-2)>灌木层(2.40~8.35 t·hm-2),乔木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低,有利于灌木层生物量的生长;4)各林分生产力为4.78~11.07 t·hm-2a-1,常绿阔叶林最高,柏木林最低,混交林的生产力高于纯林,其中针阔混交林的生产力又高于针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生长规律及其分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的单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树干、树皮、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以方程W=a×(D2H)b的拟合效果为好,树枝和树叶以方程W=a×Db的拟合效果为好。(2)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分标准木各器官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出现明显的变化。在不同的马尾松林龄中,各器官的生物量均以树干为最高,同时随着林龄的增加,其所占百分比例出现明显的升高,随着林龄的继续增大,其所占百分比逐渐趋于稳定。与树干的变化趋势相反,树皮、树枝、树叶和树根的所占总生物量百分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呈现下降。(3)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出现明显的增加。林分树干和树枝的总生物量和所占百分比均出现明显的上升;树皮和树叶的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其所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则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下降;地下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火炬松林分叶面指数(LAI)、树干材生长量(立方米/公顷、年)和生长率(立方米树干材/公顷、年、叶面指数)与养分间的关系,川氮磷肥在三个施肥试验区测试,这三个试验林分在施肥前其活立木蓄积量和最大含氮量是各不相同的。在两个缺氮的试验林分中,施氮肥后其叶面指数增长是显著的(最高可增至60%),但磷肥的增加对叶面指数没有影响。树干材的生长与叶面指数和  相似文献   

10.
以吉林省东部山地林区长白落叶松为对象,研究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利用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估算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林地上总平均生物量为215.021 kg;树干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67.15%;枝、叶、皮分别占17.09%、6.00%、9.76%。树干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为Y=0.059DBH1.32.171H0.420;树皮、活枝、针叶和地上总生物量可以通过Y=a DBH1.3b进行预测。生物量与蓄积相关方程分别为:树干y=448.68 x+4.433 1;活枝y=105.21 x+3.944 9;针叶y=32.89 x+2.639 8;树皮y=57.39 x+3.099 7,相关系数均大于0.9。长白落叶松不同林分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范围分别为2.38×106~7.52×106t、1.19×107~3.76×107t和38.89~69.37 t·hm-2。  相似文献   

11.
关于树干削度方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建立树干削度方程已成为编制材种出材量(率)表的首选方法和基础工作,同时,削度方程具有日益取代普通立木材积表的趋势。为了适应我国林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全面开展林业基础数表标准化工作,本文在概述国内外削度方程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划分了削度方程的种类,系统地论述了各类削度方程的特点和性质,分析、评价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树干削度方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经营设计之目的,已有各种方法用于解决预估现实同龄纯林现时的和将来的树干材积收获问题。当对有关的林分有适用的现时树木直径表或者林分表时,任何适合的树干材积或者重量预估方程都可以用来导出一种现时立木表,这种表通过胸高直径的径级表明期望的每英亩材积或者重量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层切割法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林分单株生物量而言,马尾松人工林中的幼苗、幼树、小树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在中树、大树阶段,马尾松单株生物量大小与干扰强度成反比,在单株生物量分配率上看,不同立木级马尾松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与干扰强度无直接相关关系;就马尾松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而言,轻度干扰有利于林分总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14.
以2011—2012年大兴安岭的44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常用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切入点,对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最优树种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落叶松林、针叶混交林以及针阔混交林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随机分布,而白桦林则为明显的聚集分布;4种林型中树木的生长整体处于中庸状态,落叶松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其他伴生树种则处于不同程度受压状态;落叶松混交程度随着其优势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他伴生树种则具有较高的混交度,整体上天然落叶松林、白桦林的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较低,而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的林分平均混交度相对较高;大兴安岭4种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劣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天然落叶松林天然白桦林;天然落叶松林最优的树种组成为8落,其次为7落。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间伐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平均年龄为23年生、地位指数为14和12的2种立地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中,分别设置固定标准样地,并分别设计5个和6个密度水平,对其抚育间伐4年后的间伐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位指数的林分,其间伐前或间伐后立木径级分布均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间伐前林分分化强烈,立木径级大小悬殊;间伐后林分最小株距和平均株距较接近,大径级林木比例提高;间伐4年后平均径级左右的立木比例明显增加。间伐4年后,当14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500株/hm2,12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950株/hm2时,其胸径离散度较间伐当年间伐后的反而明显增大;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均随保留密度的加大而减小,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则在其适宜密度时最大;不同保留密度各处理间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的差异均达极显著,但树高和比重增长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各处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均大于对照;14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50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30.29%;12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95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24.38%。  相似文献   

16.
就天然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的生长及单株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旨在为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及低产、低质林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诱导阔叶红松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岗山林区相似立地条件前后3次生物量调查研究资料,结合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材料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于同一林分,除叶生物量和某些枝生物量存在一个减小的时期外(5a至8a时),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在12a前的林分速生期间,叶、枝、干所占比重微弱增加,致使地上部分比重增加,而根比重减小;在干材期(12~16a),单株各组分所占比例趋于稳定。(2)立地指数对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率均存在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林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初植密度的制约。(3)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各组分生物量明显减小,干生物量分配比率在任一林龄时刻均呈下降趋势;由密度所形成的不同林分生物量间的差距随林龄呈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立木树干材积是树干粗度(胸高直径或断面积)树高和树干形状三个因子的函数。而林分蓄积量可以理解为林分总断面积、林分平均高和林分平均干形三个因子的函数。在这三个因子中,只测树干粗度和高度两个因子,以确定立木材积或林分  相似文献   

19.
应用树干分段的二元形数函数的削度方程、商品材材积方程和树干总材积方程的一致性方程系统编制明溪县杉木、马尾松的商品材立木材积表。既能充分利用公开发表的有效的测树信息和数表 ,又能结合区域的资源调查信息估测一致性系统中的参数 ,且编表的误差分布均匀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小  相似文献   

20.
滇南热区铁刀木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对滇南热区铁刀木地上部分生物量的调查分析,单株主干及侧枝材约占83%,干皮及叶约占17%。不同经级的单株立木,80%的带皮干材分配于树干中部以下。86%~95%的枝、叶集中于树干中部以上。2~3年生实生或萌生林年均每公顷产气干柴15~60T,单位面积产柴量超过其它速生薪材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