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六个准则层的32个指标评价体系,采用聚类方法,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对中部地区城市--咸宁市2001~2005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咸宁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为62.61,年均增长率为6.28%,土地利用有所粗放,土地供求基本平衡,有所剩余.据此,严格控制土地供求,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内涵式增长是今后咸宁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茶园工业园区为例,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利用特尔斐法对园区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利用程度较高,用地效益较好,但管理绩效偏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是土地管理工作研究的热点。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析,逐步对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建设、标准值的设定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就今后的研究工作以及政府应采取的政策保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获取能反映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的关键指标,以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景观生态概念,从整体景观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绿色空间连接情况与控制能力、土地保障能力与集约用地水平 3 个方面建立深圳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关键景观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深圳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并采用 AHP-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出2009、2011、2013 年深圳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整体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良好,在新的政策引导下有一定的上升趋势,景观破碎化严重、生态空间不足、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是深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通过对深圳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莎 《绿色科技》2019,(2):166-170
利用2005~2016年济南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功效函数法对选取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计算了土地利用的各个子效益及综合效益,构建了土地利用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土地利用三大效益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长的速度与幅度高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增长速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济南市土地利用越来越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不断提高。该结果对于研究济南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贵州省64家开发区主导产业形成的7个产业集聚区视角,分析了不同产业集聚区用地状况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揭示了不同产业集聚区集约用地影响因素、规律。提出了当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内涵、方法、体系中,缺乏产业集聚区对外部社会、生态效益贡献的充分评估和肯定,应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对国有河南省卢氏县东湾林场20年生油松子代林树高、胸径、冠幅以及材积等生长量指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并分别在双亲区组和单亲区组中对各个家系进行了指标对比,评价出了相对较好的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集珠江三角洲地区229个建制镇的大样本数据进行林地集约利用评价,选取森林覆盖率、林地生产率、单位面积林木生产量、生态公益林面积比率、商品林面积比率、人均林地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归一化法进行样本指标标准化,再结合熵权法确定指标熵值和熵权,计算得到林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评价结果显示珠三角非核心区建制镇的林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并进一步探讨促进林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开发区是拉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集约用地是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前开发区仍然存在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以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状况,为政府科学配置城市集约用地潜力利用时序、制定集约用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专家咨询法计算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专家咨询法和目标逼近法确定了指标理想值,然后结合各指标的实际值计算了指标的标准化值,最后采用指数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出了综合得分,据此对重庆市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测算,得出了园区土地集约度分值得分为91.18,指出了土地集约度较高,但是存在工业用地率低,建成投产的周期慢的情况,制约了园区的发展。此外,园区的扩展潜力较大,因此应该注意加大园区的外延式扩展潜力,提高用地结构,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工业用地效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节约集约制度的落实,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供应政策,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查清城镇存量土地,充分挖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方面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阐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的现状,选取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森林覆盖率、坡度、土壤有机质、人口密度、人均GDP、农牧业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等因子作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并就各个因子对生态安全影响程度进行了计算,得出盆地内有83.06%的土地处于次安全区,16.94%的土地处于较不安全区.基于以上分析与评价,对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结合河南省天保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河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根据河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实现值,进行灰色聚类,求得分指标灰类,计算出三角白化权函数σhn2=57.04,说明河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影响效益仍属于"一般"灰类;但σhn3=43.91与σhn2较接近,说明河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影响效益已开始由"一般"向"较强"过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重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应用TOPI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9~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时空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波动中上升,市际差异显著;(2)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水平不断提升,各市从勉强与初级协调优化为中级与良好协调(各占50%),其类型呈分散布局演变为集中排列的地理特征;(3)多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步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城市在两者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因此,提出推动城市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促进两者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认为农村土地利用不集约的根源在于现行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率的束缚、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交易费用过大、村庄的非正式制度以及政府的制度供给短缺,最后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安排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滇南高山峡谷地区立体小气候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集约管理和粗放管理2种模式在不同海拔条件下油茶幼林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滇南高山峡谷区立体小气候对油茶幼树的生长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集约管理条件下,海拔1 500 m地段的油茶幼林,其平均地径、株高、春梢生长量分别比海拔1 600 m地段的增加了64%、28%、67%.集约管理与粗放管理相比,地径、株高、春梢生长量分别增加了37%、44%、128%.但海拔对粗放管理的幼林影响较小.建议在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设计时充分考虑因海拔变化而导致的小气候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对位于河南省商城县的黄柏山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质量、环境质量、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森林公园规划突出森林山水、弘扬佛法、展示红色历史.定位为"绿山水名佛寺生态黄柏山"的多功能国家森林公园.提出了面向森林旅游的3个功能区、6个景区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1999年和2004年沙化土地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找出了沙化土地类型变化、沙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沙化土地中林地变化的原因,并对各种沙化土地的变化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评价。5年来,河南省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措施得力,模式可行,但任务仍然艰巨。  相似文献   

19.
对位于河南省商城县的黄柏山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质量、环境质量、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森林公园规划突出森林山水、弘扬佛法、展示红色历史.定位为“绿山水名佛寺生态黄柏山”的多功能国家森林公园.提出了面向森林旅游的3个功能区、6个景区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研究宁波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现状、适于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和林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对宁波市低丘缓坡土地可供建设、复垦用地的能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土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当前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除了做好现有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推动低丘缓坡林地资源开发势在必行的新形势下依法、有效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的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