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起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资源潜力大,是下步增储上产的主力层系。对吴起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及物性特征等进行详细的评价分析,在该基础上,开展油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长8油层组油藏源储配置良好,水下分流河道为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油气富集程度主要受砂厚、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的控制。同时参考已有的试油数据,建立了以砂厚、孔隙度、渗透率等为参数的有利区分类评价标准,将长8油层组油藏有利区块分为3类,其中Ⅰ类3个、Ⅱ类6个、Ⅲ类3个。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测录井、岩石薄片、物性测试等资料的整理分析,深入研究了宁县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区内长6油层组碎屑岩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物性相对较差,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储层;主要控制因素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铸体薄片、物性、测井解释等资料,对合水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区内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均较强;层内非均质特征与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层间非均质特征主要受层间隔层平面展布特征及储层物性变化的影响,平面非均质特征则受控于砂体的形态及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理论为基础,对合水-正宁地区长72油层的岩心、测井及物性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均较低,属典型的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储层由下至上、由南西至北东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储集空间类型以长石溶孔和粒间孔为主;孔隙度、渗透率与分选系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6.
针对核磁共振试验获得低渗透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成本高、周期长、应用受限等弊端,深入分析了低渗透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因素。结合恒速压汞、高压压汞等试验提出了计算致密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方法。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与恒速压汞总进汞饱和度、黏土矿物绝对含量相关性较好,将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2种方法获得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值小于5%,计算误差平均为3.76%。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符合,表明该方法适用可靠。计算研究区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37.6%,按照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划分标准,研究区以Ⅲ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为重要的石油产出区域,盆地西南部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是重要含油气勘探目标层位之一。目前,对研究区长3油层组沉积环境的研究成果较少,沉积相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对露头剖面和岩心的观察描述,结合测井、钻井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及地球物理测井等理论知识,通过岩心相与测井相的综合对比分析来确定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探讨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沼泽等沉积微相。多期河道砂体相互叠置构成研究区储层的主体骨架。  相似文献   

8.
镰刀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伊陕斜坡的中部,开发时间长、剩余油面积大,但产量较低,究其原因,主要为储层特征研究不系统,评价体系不明确.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镜下观察、物性分析、压汞等多种测试手段对镰刀湾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次之,具近物源沉积特征;区内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常见粒间孔、溶蚀孔、微裂隙等,其中粒间孔相对发育,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孔隙度平均为9.95%,渗透率平均为0.85mD,高孔渗区在研究区内呈土豆状零星分布;主要发育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结合主要类型参数将区内储层划分为3类,其中Ⅱ类储层储集性能介于Ⅰ类与Ⅲ类之间,为主要类型,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9.
超低渗透储层的产能影响因素众多,因而产能预测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超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影响这类储层油井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相带(有效厚度)、储层微观特征、测井渗透率、测井孔隙度、启动压力梯度等是决定吴起地区油井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长2油层组为下寺湾油田川道区块的主力产层之一。通过铸体薄片和压汞资料等对研究区长2油层组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和结构特征以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其中以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以粒间溶孔为主;储层物性具低孔、超低渗的特点;按孔隙结构类型将研究区储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4种类型(Ⅰ类储层是好储层,Ⅱ类储层是较好储层),且主要以Ⅱ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以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及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为指导,分析鄂尔多斯盆地XY地区长6~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总结成藏模式,为明确该区油气勘探潜力,预测有利区带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区内长6~长8油层组油藏总体上具有中低密度、黏度、凝固点的特征,部分较高;地层水矿化度总体较高,变化较大;地温梯度正常,地层压力差较大;成藏期主要为早白垩世。成藏期次、成藏动力和成藏条件分析表明,区内主要是以长7烃源岩为生烃源,存在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3种油气成藏模式,而上生下储式是该区最有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等综合分析,对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储层长石溶蚀特征、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长石溶蚀的增孔、提高渗透性作用显著,面孔率平均增加了1.32%,渗透率平均增加了0.22mD。通过长石溶孔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性研究,优选出了储集性能好(面孔率大于4%)、渗透率较高(大于0.6mD)的相对高孔、高渗区,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1亚段东西部储层储集性能差异明显,造成环江地区东西部油藏富集规律不同。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对比、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压汞曲线分析等方法,厘清了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1亚段东西部储层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研究区储层致密成因和东西部储层差异主控因素。结果显示:(1)环江地区长81亚段东西部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粒度西部粗于东部,储集空间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长石溶孔次之,填隙物含量较高;(2)东西部物性差异明显,西部山城-罗山川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0.71%、6.44 mD,发育低孔-特低渗储层,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能达到中孔低渗,东部大巴咀-涝池口至洪德以东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5.63%、0.13 mD,基本为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3)物源供给、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是研究区西部储层物性好于东部的先天地质因素,其中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控制着储层砂体厚度和空间展布等宏观特征,物源供给影响储层沉积岩石粒度大小分布和填隙物分布等微观特征。成岩作用是降低研究区东西部储层整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盆地东缘延河剖面长81油层和长72油层中发现了近南北向的波痕。其中,长81油层的波痕波脊走向335~350°,迁移方向与单向优势明显,陡坡倾向朝西,为流水波痕,反映了自东向西的流向,可能指示来自湖盆东部的物源;长72油层的波痕为峰尖谷圆,对称的浪成波痕,根据其参数计算,该点的湖盆水深在8~8.99m之间。  相似文献   

16.
针对长3油层组储层渗透率低、易受无机垢污染的特点,分析了注入水结垢及矿化度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筛选了缓速酸酸化体系,并在3口井上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渗透率低于0.05mD的岩心,矿化度从14000mg/L降低一半时,渗透率降低7%,HCG缓速酸具有较高的溶蚀能力和较好的缓速性能,HCG对砂岩的溶蚀率为63.85%,比油田在用酸液HCA高47%,而且其缓速性能好于HCA。缓速酸体系在55℃下反应8h后可以使岩心的渗透率提高30倍,对2口水井和1口油井的现场试验表明,该体系起到了较好的增产增注效果,单口油井增油258t,2口水井的増注有效期在100d以上。  相似文献   

17.
18.
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我国油气产量的重要增长点,其中,致密油是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热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的勘探开发程度相对滞后,提升致密油勘探开发效率的关键在于优选甜点区(段),而刻画甜点区(段)的关键在于致密储层的物性分级评价.利用压汞数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对致密砂岩孔喉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分形理论,建立了适合鄂尔多斯盆地五蛟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的孔喉分类方案:大孔喉(喉道半径r>0.2μm)、中孔喉(0.0810%,渗透率K>0.15 mD)、Ⅱ类砂岩(?>8%,0.075mD≤K≤0.15mD)、Ⅲ类砂岩(?>6%,0.05mD≤K≤0.075mD)、Ⅳ类砂岩(?<6%或者K<0.05 mD).该分级方案得到了试油资料的验证,高产井主要分布在Ⅰ、Ⅱ类砂岩发育的地区.研究区Ⅰ、Ⅱ类砂岩主要分布在中南部,且在长71亚段更为发育.因此,研究区中南部是未来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区块,长71亚段是未来勘探的最有利层段,其次是长72亚段.  相似文献   

19.
综合岩心观测、测录井资料、古生物及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H地区长7油层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有效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深湖-深湖亚相,沉积微相主要为浊积岩与深湖泥,其中浊积岩为主要的储集体。长73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深湖泥微相,浊积岩体零星分布;长72油层沉积时期,浊积岩体开始发育,主要位于区内东南方,连片分布;长71油层沉积时期,浊积岩体持续沉积,砂体厚度与面积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20.
针对镇287井区部分油井含水上升、产能递减较快以及单井产能不稳定的问题,从地质方面着手,应用测井、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分析等资料,对长81油层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孔喉及其非均质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1油层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发育粒间孔和溶蚀孔,孔喉组合类型属于小孔隙、微细喉道类型;储层控制因素主要为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通过计算得出,长81油层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68,表明其非均质性较强。根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3类,即Ⅰ类为优质储层,Ⅱ类为较好储层,Ⅲ类为一般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